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999年11月在日本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会上的演讲稿)
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1978—1999年),是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21年。由于摆脱了“左”的思想的影响,和“四人帮”政治上的禁锢,中国的新闻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其间,经过了1983—1985年和1992—1995年两次发展高潮。截至1999年10月底止,报纸已由1978年的186家,增至2 053家,增长了近12倍。总印数达3 000.38亿份。广播电台已由1978年的114个,增至294个,增长了2.57倍。电视台已由1978年的32家,增至650家,增加了25倍。电视的覆盖率,则由1.5%增至89%,增加了59.3倍,电视的受众,由1 500万人,增加到10.8亿人,电视机的拥有量达3亿多台。仅仅21年,就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其速度,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找不到前例的。种种情况表明,这一时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新闻事业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
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也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观念的变化
首先是对报纸的属性的认识有了变化。由过去只看到报纸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政治属性,发展为既看到它的政治属性,也看到它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
其次是对报纸的功能的认识有了变化。由过去的只看到报纸作为政党喉舌的功能发展为既看到它的喉舌功能,也看到它在传递信息、普及知识、文化娱乐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功能。
再次是对新闻价值的认识有了变化。由过去的只重视其政治价值,发展到既重视其政治价值,也重视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新闻的时效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
此外,新闻保密的观念,也有所改变。除了确属国家的机密,不得泄露外,一般的不涉及机密的新闻,不再层层设防。新闻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大大减少。
二、报业的结构和报纸体制上的变化
由单一的各级党报的结构,变为以党报为中心,其他各类报纸并存的结构。形成了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主体的,经济、法制、体育、商品营销、科教文卫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报纸并存的多门类、多层次和多品种的报业的新格局。
由单一的党委宣传部管理,发展为党政双轨管理。在国务院中恢复了专门管理报纸的政府机构新闻出版总署。
由按政府部门对口设立编采部组,到根据需要自设部组。由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按部门跑新闻,逐步地转变为按新闻的规律跑新闻。
实力较强的一些党报开始创办大量子报。都市报、行业报、专业报、文摘报大量涌现。出版的时间,由只有日报一种,发展到日报、晨报、午报、晚报等多种。其中,晚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三五家,发展到现在的140多家,与都市报一道,成为新时期的两个办报的热点。
三、版面内容的变化
篇幅增加。由一般的对开4版,增至8版、12版不等,最多的可达到100多版。版面的处理更加灵活。由通常的政治新闻放头条转为重要新闻放头条。照片的大小也由所拍内容的新闻价值来决定,不再取决于所拍人物的官级。专刊、专栏、专版日益增多,各有特色,改变了千报一面的局面。信息量加大。内容则由以一般的政治新闻为主,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有关经济的各方面的报导和评论为重点。更加重视新闻的时效性、接近性。更加重视有关科学、文化、历史、地理、法律、哲学等有关知识的介绍,特别是电子网络方面的知识的介绍。更加重视和市场经济有关的股票、期货、信贷、利率、税收等业务知识的介绍。更加重视有关婚姻、家庭、老年保健、子女教育、消费指导、产品产销信息、求职招聘信息等贴近读者生活的内容,以及电影、戏剧、音乐,美术、体育、旅游等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更加强调新闻媒体的服务功能。不少报纸的有关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的“为您服务”、北京电视台的“电视红娘”“电视商场”等栏目,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四、报导方法的变化
报导的方法也在逐步地转变。有人把这种转变概括为13个方面,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总结式为进行式,变工作式为信息式,变指导式为服务式,变计划报导式为市场竞争式,变向下灌输式为上下结合式,变主观组织式为客观反映式,变大轰大嗡式为启发诱导式,变板块式为交叉式,变被动坐等式为主动出击式,变向内式为内外结合式,变长篇大论式为短小精悍式,变单色调式为多色调式。
新闻的写作和文风也有显著改进。走出了呆板的和公式化的窠臼,写得更为生动活泼了。有的人主张新闻散文化,有的人主张新闻杂糅化,各自都在进行探索,各擅胜场,并不强同。在近年的各项新闻评奖活动中获奖的作品,也都在写作上有所创新。
五、传播手段的变化
大多数报纸已经结束了铅与火的时代,实行激光照排胶印印刷及彩色印刷。实现了全报社电脑联网,使用卫星传送版面和传送电视画面、电脑写作、电脑传送稿件,以及新闻照片拍摄和传送的数码化等先进科学技术,使报纸的编辑采访工作日趋现代化。新闻的时效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报业经营管理上的变化
表现为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由重宣传轻经营,向宣传经营并重的方向的转变。由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到既算政治账也算经济账的转变。报纸的经济效益开始受到了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被推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这方面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报纸的发行。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些报纸开始自办发行。国内各报自1949年起,全面实行邮发合一。即报纸的订阅派送等发行工作交邮政部门代理,报纸订费的25%到35%左右归邮政部门所有。这一做法,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后,实行了30多年。其优点是报社不再为发行的事操心;缺点则是邮政处于垄断的地位,提成越来越高,工作效率越来越低,服务态度越来越差,读者收看报纸的时间越来越晚。这一问题,在报社加强经营管理以后,显得越来越突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以城市读者为主的报纸开始扔掉邮局这条拐杖,实行自办发行。率先走出这一步的有天津的《今晚报》、广州的《广州日报》等。目前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纸已占报纸总数的1/3。邮局掌握报纸经济命脉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其次,是广告。对广告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建国初期,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和学习苏联,广告被戴上了资本主义的帽子,受到歧视,报纸上很少刊登广告。后来有了一点,但只限于政府通告、书刊广告和公益性的广告,总的数量极少。1978年以后,对广告的认识开始改变,媒体上的广告逐渐增多。但开始的一段时期发展缓慢。到1979年,全国新闻媒体的广告总营业额,仅数百万元,1980年就陡增到1.1亿元。此后,每年以40%的幅度递增,到1998年,达到259.5亿元,占全国广告总营业额的48.2%。其中,报纸为104.4亿元,期刊为7.0亿元,广播为13亿元,电视为135亿元。有36家报社的广告收入过亿元,两家报社的广告收入过5亿元。在收登广告的活动中,电视由于发展迅速,后来居上,在各媒体广告收入的比例中,越占越大,收益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播送期间每15秒钟的广告标价,1991年还只有3 000元,1996年竟猛涨到400万元,发展之快,身价之高,为其他媒体所望尘莫及。新闻媒体广告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广告行业的发展。据截至1997年底的统计,全国已有广告经营单位5.7万家,广告从业人员54.5万人,广告总营业额达462亿元,并形成了北京、上海、广东三大广告经营中心。实力较强的大型广告公司已超过100家。
再次,是报业集团的建立。组建报业集团的活动开始于1996年,组建的目的是为了发挥集团的作用,实行集约化经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一个建立报业集团的是《广州日报》。它的组建活动是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下进行的。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组建报业集团的报纸必须是党报,并且要具备五个条件:较有影响的传媒实力,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充足的人才实力,较过硬的技术实力,和较通畅的发行渠道。《广州日报》正是因为具备这5项条件,才被批准充当试点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在集约化经营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带动了整个报业集团发展的势头。1998年是中国报业集团发展最快的一年。这一年,相继成立了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五个报业集团。连前,全国现已有六家报业集团。预计到2010年,全国将会拥有10家以上的报业集团。报业集团的成立,是中国报业迈向新世纪和现代化的重要飞跃,标志着中国报业的改革和报业的集约化经营,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外,不少新闻媒体还开始开展多种经营。除本身的业务外,还兼营出版印刷、餐饮、宾馆、房地产等业务。多数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自己增加了收入,缓解了经费上的困难。由于重视了经营管理,这20年来各新闻媒体的财力大大增加。不少媒体逐渐减少了来自公库的拨款,正朝着经费全部自给的方向努力。不少媒体还利用自己的创收,自建大量馆舍,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了工作和生活条件,完成了设备的更新。
七、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变化
由于建国前参加新闻工作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相继离退,目前在第一线主持工作的骨干力量,已经是建国以后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整个队伍正在日趋年轻化,整体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整个队伍的学历,也有所提高。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大量新报刊的问世,新闻工作者的队伍正在不断的扩大。建国初期,全国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区区1万人,到1999年已经发展到了55万人。新的形势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不仅要求媒体的骨干们有政治头脑,也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既懂得如何办报,又懂得如何经营。不少媒体在工作人员的管理上引进了竞争机制,实行优存劣汰,分配上也实行和业绩挂钩的原则,多劳多得,不再捆在一起吃大锅饭。随着新闻事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为第一线培养后备力量的新闻教育事业,这20年来也有了飞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只有四五所大学设有新闻系。在校学生只有五六百人。截至1998年,全国设有新闻系的高等学校已增加到60余所,专业点已超过100个。每年毕业的学生超过1万名。新闻教育的体系,也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本科、大专、成人教育和硕士、博士多层次培养并举的新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在前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媒体的各方面功能发挥得还不够完全
信息量有所增加,但仍嫌不足。舆论监督的功能受到了重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等栏目,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但一般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二)部分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热衷于刊载影星歌星的婚恋故事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有的则热衷于炒作一些煽情的新闻,降低了报纸的质量、报纸的格调和品位。这种情况在一些报纸的周末版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新闻法制的建设滞后
既缺乏对新闻工作者行为的法律上的约束,也缺乏对新闻工作者正常职业活动的法律上的保护。新闻界的官司有增无减,新闻报导被控侵犯名誉权的案件层出不穷,新闻工作者的正常报导经常受到困扰。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四)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有待加强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记者旁骛过多,敬业精神有所削弱;还有一些记者公然收受红包,搞有偿新闻;有的则公然违背职业道德搞所谓的“假新闻”。这些都引起了社会上的不满。1993年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记协曾多次发出通知禁止有偿新闻。1997年全国记协还公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的公告。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是中国新闻事业迅猛发展的2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新闻传播事业需求的日益增加,新闻改革的日益深化,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的新闻事业仍将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它将继续发挥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