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印象(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版序

好静啊,当我打开贾一凡和夫人共同开启的博客“豆豆的钢笔画”时,仿佛走进了万籁俱寂的仙境。也许回忆,无论是甜蜜的还是微微伤感的,只要是那种能带来人生感悟的回忆,大多是在静寂中萌发,在寂静中给人安慰吧。

我和贾一凡的友谊也很静,在静寂之中一晃就是四十多年。静到很少见面,很少聊天,时至今日网络通信已经如此便捷,依然很少互通微信。但他的心中有我,我心中亦有他,我常常会在闲聊之中骄傲地向他人提起我认识的贾一凡,说他如何如何与众不同,如何如何会画画儿,如何如何个子高大,如何如何近视戴眼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一段共同的历史,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属于他,也属于我,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属于我们共有的记忆。在这段共有的记忆之中,“贾一凡”这个名字始终出现。在我青春的记忆中,在那段青涩如同神话的岁月里。贾一凡像个稳重而又成熟的长者,静静地走过内蒙古草原,走过荒凉的盐碱滩,走向返城后日复一日的生活,走向普通人生应该走向的一切。

贾一凡说话很静,这与我们成长的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怎么那么静呢,静得让人着急。可他依然是用手轻轻地往上推推眼镜,微微地一笑了事。事隔多年我才体会出,他不用大声吵闹,他的心里装满对周遭悉心的观察和与众不同的人生感受,这些足以让他静下来,而这些,正是那个时代的人所缺少的。

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太想大干一番了,太急于建功立业了。以至于到了今天,当全社会都渐渐浮躁起来时,贾一凡身上的静依然那么淡泊纯真,令人不由得为之动容。《胡同·印象》如同他静静的人生,静到令你神往,令你从钢笔画中听得见胡同里的种种动静,就像我拍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天天在胡同里听到的一样。那动静充满生机,忽远忽近的鸽哨声、彼此寒暄时亲切的招呼声、扯着嗓子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没错,还有正在远去的人力车铃声、剃头匠手里的响器和手艺人的吆喝声……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画幅呀!睁眼一看,在贾一凡和他夫人的笔下,这一切都用钢笔纤细的笔触,一根根一条条勾勒出来,淋漓尽致。让人想到昨天,想到昨天的昨天;想到明天,想到明天的明天。此画此情此声此景是人文的,也是人情的;是亲切的,也是贴心的。

为了拍电视剧去胡同采景,我被胡同里处处塞满的私家车所震惊。“拍不了,根本拍不了,那个年代哪有这么多私家车呀,没法拍!除非你让胡同里的住家都把私家车停到别处去!这可能吗?”时代已经变了,很多让人怀念的景致只能留在记忆里了,这是时代的无奈,谁也不能抗拒。正因为如此,贾一凡和他夫人的钢笔画才尤显珍贵。这一帧帧充满记忆的胡同小景将注定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永久的人文财富、永久的艺术财富,历久弥新,常驻心田。

贾一凡的夫人在她的文章中写道:“在我的印象里,冬天里经常会有大雪封门的景象,早上起来,拉开窗帘儿,窗户上挂满了冰花儿,我就会哈一口热气,用手指来回涂抹,让窗户上的冰花儿融化一小块儿,那样就可以看到外面了……”这是何等的意境呀,《胡同·印象》就像是挂满了冰花的那一扇窗,请你带着儿时的真诚,也轻轻地哈一口热气,用手指来回涂抹,让窗户上的冰花融化一小块……你会看到什么?外面多静呀,生活中永远不乏静得让人心动的美景,关键是看景的人内心有没有对生活的爱。

《胡同·印象》集合了贾一凡和他夫人多年以来的文章和钢笔画,它正是这样一部静得让人心动、可以捧读的书。

沈好放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国家一级导演)

西城民康胡同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