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学术论文材料的收集和选择

第一节 收集材料的意义

收集、积累信息和材料是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为了写好一篇有分量、有价值的论文,有必要建立课题信息和材料系统。人们进行学术研究,不可能什么都从“0”开始,科学研究总是在继承前人成果或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发展,从而有所发明创造。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启示人们:信息和材料是最重要的基础资源。进行课题研究,一定要扩大信息量、提高信息有序度,建立起高效的材料仓库。

那么,什么是材料呢?材料是指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搜集到的或写入论文中的事实和理论根据。这里的“某一写作目的”,应该是指学术论文的选题;“事实”指来自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具体事实和结果;“理论根据”指来自于前人总结出来的正确的道理、概念、原则。一般来说,“事实”属直接材料,“理论依据”属于间接材料,“搜集到或写入文章之中”说的是不仅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与理论依据要算材料,就是那些虽然搜集、整理但最后未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与理论依据也要算材料。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曾在他的《文心雕龙•熔裁》篇里说过:“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这里说的是写文章的三个程序:首先,提出中心思想,作为文章的基础;其次,考虑题材,依据中心思想来提炼题材;最后,酝酿辞藻,把思想题材扼要地写出来,然后润色和加工。学术论文的选题可以作为第一个过程。选题之后,就进入写文章的第二个过程,即按照写作目的搜集材料的阶段。中国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对于每一位论文撰写者来说,选题一旦确定下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搜集和积累材料。

一、占有材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学术论文的写作最不可缺少的是材料。研究需要材料,没有材料或者缺乏材料,研究工作就无法深入进行。搜集、积累资料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研究深入并逐步取得进展的过程。撰写论文的过程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即是材料,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把客观存在的东西,经过作者的加工,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综合,找出规律并升华成为理论观点。这样,就构成了一篇论文。换句话说,一篇论文是由材料和理论观点构成的。没有材料的文章如同水上浮萍,是一篇空洞的东西,没有丝毫价值;同样,如果只有材料,没有理论观点,也形不成一篇论文。

我们认为,材料是论文的基础,没有材料,科学研究就无从着手,理论观点也难以形成。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广泛地搜集资料、充分地占有材料是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材料的论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二、提炼材料是表达主题的基础

研究课题、撰写论文都需要材料,搜集大量材料、整理材料、提炼材料是表达主题的物质基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平常注意积累资料,他读书必做活页卡片。他将自己的卡片分门别类,按语言学、美学、算学、几何学、心理学、史学、神学、哲学、档案学、秘书学、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放在文件夹里,每一类又按字母的顺序排列。这样,他在撰写论文时查找有关资料就非常顺手。

搜集的资料数量巨大、形式各样,可以说是丰富和浩繁,这些材料在撰写论文中是否都用得上呢?回答是肯定的:否。我们面对大量材料,需要经过提炼,提炼那些与突出主题有密切关系的材料。所谓提炼,也就是对材料的鉴别。

材料的鉴别是指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认识和分辨,是使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材料搜集到了并非就等于完全占有了材料,因为,尽管我们在搜集材料时已初步有一个搜集的基础和标准,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差异,很不容易做到对材料真正、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理论告诉我们“存在(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理论)是第二位的”。人们头脑中的任何观念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我们写学术论文的目的,总是要表达某种思想、某种观点、某种认识。而这些思想、观点或认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是从社会实践中搜集到的大量材料中加工、整理出来的。离开了社会实践,缺乏丰富的、合乎客观实际的材料,就不可能有文章主题的产生。所以,提炼材料是产生表现论文主题的基础。

三、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

这是对搜集材料的目的意义而言的。学术论文总是要提出一个科学的、创新的论点。论点来自哪里?它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梁上君子”,而是来源于材料,材料是支撑、形成论点的基础和依据。搜集、提炼材料的过程,也正是论点逐步形成的过程。搜集材料要根据论点的要求进行。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各方面的资料都浩如烟海,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是很难做到事半功倍的。

我们现在要谈的是,无论是第一手材料,还是第二手材料,即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计算而搜集到的材料或通过阅读文献、调查访问搜集到的材料,得来均要费功夫,要“竭泽而渔”,尽量在写作之前搜集丰富的材料。对第一手材料要尊重事实,对第二手材料要忠于原作。平时就要养成勤读书、抄卡片、做摘要、搞剪辑的好习惯,这是每位论文撰写者必备的基本功。搜集材料以后,必须鉴别、整理。鉴别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可以从来源的可靠性、作者的情况、学术界对有关文献的评价以及材料本身的科学性等几方面入手,有时候对材料中的疑点还需追根溯源,与原作者进行讨论。整理工作主要是把材料分门别类,并据此结合论题拟定中心句或写作提纲。

我们在鉴别、整理材料时也就开始写作了,论点、论据也就由此产生。自然科学论文不像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灵感”“即兴”之作,无论多么长或者多么短的论文,其论点、论据都是必不可少的,都依赖于作者对命题涉及事物的认识和材料的积累。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当然,作者总是精选那种最能说明论点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作为“典型材料”加以应用。下面我们举一篇生物学论文加以说明。

景汝勤先生的《伊贝母种子后熟过程的解剖学研究》一文研究的主要论点是:探讨伊贝母休眠期长的原因和缩短种子萌发过程提供解剖学依据。

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是一种止咳化痰的常用中药。药用部分为其干燥的鳞茎。伊贝母的繁殖方式有鳞茎繁殖和种子繁殖。鳞茎繁殖收效快,但繁殖率低。为了增加伊贝母的药材产量,扩大种植面积,近年来,大面积栽培多采用种子繁殖。伊贝母的种子采收后不能立即萌发,因成熟的种子,其胚仍处于原胚阶段,为一团未分化的原分生组织,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完成其种胚的进一步分化。实验证明,形态上分化完全的胚并没有达到生理上的成熟,最少还需要继续维持7周以上的低温刺激,才能达到多数萌发。对伊贝母种子这种休眠特性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对种胚后熟过程的胚胎形态及其结构的发育,则尚无系统报道。这篇文章从种子采收后,在一定的温度(10℃)条件控制下,分期分批观察胚胎逐步成长的过程,研究胚的后期规律,以便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对伊贝母加速胚胎后熟期与缩短休眠期,提早萌发提出一些建议,将更有利于伊贝母的生产。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