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以中部地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企业规模、资金、技术水平,还是经营与管理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按照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难以产生跨国转移,尤其是难以超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开始迅速增加,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开设的企业数量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都要多,这就对传统的跨国产业转移理论提出了挑战,于是,一些学者开始提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一)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1981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John. H. Dunning)在《解释不同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定位:一种动态发展路径》一文中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在该理论中,邓宁首先提出了企业的OLI范式,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 Advantage)、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然后以人均GNP作为标准,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外国直接投资(外资流入)、对外直接投资(本国资本流出)、净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入减去本国资本流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阶段,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该国经济基础薄弱,投资环境差,对外资的吸引力较低,仅有少量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输出。

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该国投资环境得到好转,提高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增加,但是由于该国经济实力较弱,对外直接投资不多。

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该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其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进入本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但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值。

第四阶段,人均GNP高于4750美元,该国对外直接投资力度明显增加,其企业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净对外直接投资为正值并逐步增加。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企业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及所有权优势,也决定了该国的对外投资地位。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资料来源:转引自高薇(10)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所以也会出现对外投资活动,原因就在于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实践表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活动基本符合这一理论(11)

(二)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Louis J. Wells)于1977年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首次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又于1983年在其专著《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论述,这被学术界认为其开创了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先河。

威尔斯认为,发达国家企业所拥有的往往是大规模的生产技术,其资金投入量较大,生产成本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非常有限,普遍规模较小,这就导致其规模效益往往难以实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市场上没有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规模较小,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成本较低,可以更好地为小规模的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这就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产业转移拥有了较大的比较优势。

威尔斯的理论摆脱了传统的发达国家企业具有绝对技术优势,企业只有依赖垄断性技术优势才能进行跨国投资的观念,提出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优势的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对外产业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该理论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局限于利用小规模生产技术,使得落后国家企业永远只能处在产业链的末端,同时,该理论难以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高新技术企业跨国投资的对外产业转移现象。

(三)技术本地化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1983年在其著作《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中提出了技术本地化优势理论。拉奥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动机,探寻其跨国投资的“特有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虽然有设备不太先进、规模小、劳动密集以及使用标准技术的特点,但是这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成熟技术加以改进的方式,实现集中于生产技术的小规模创新,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形成“特定优势”,并逐步发展,进而进行跨国产业转移。

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特定优势”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具有“本地化”优势,其生产技术是在特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这种环境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异,往往与本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以及产品质量密切相关。

第二,只要发展中国家企业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对发达国家传入的生产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使其更适合应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及满足邻国的市场需求,这种改造活动就能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第三,这种“特定优势”更多来自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所具有的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优势在进行跨国投资时还可能会因为与东道国在民族、语言、文化等因素的相似得以强化。

第四,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名牌产品,尤其是在国内市场规模较大、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及消费能力差异性较大时,来自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产品就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拉奥的技术本地化优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对发达国家技术进行创新时,不是简单、被动的复制活动,而是根据发展中国家企业所在地的生产条件和需求状况对技术进行改进,主动地适应当地市场。这种对技术的改进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新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就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跨国投资中异常活跃,尤其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的强劲对手,如何解释这种新的现象,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英国学者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和他的学生托伦惕诺(Paz Estrella E. Tolentino)于1990年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地区)向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得以不断提高,这种技术能力的积累提高是影响其跨国投资形式与增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进一步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产业分布与地理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产业分布方面,首先是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然后是进口替代,再经过发展转变为出口导向,最后是涉及高科技领域。在地理分布方面,首先是投资有种族联系的周边国家,然后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最后逐步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产业演变及地理演变,并强调了技术学习和积累的重要性,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现实,深受理论界的好评(12)

(五)“反梯度”转移理论

传统的梯度转移理论强调产业与技术从发达地区向中等发达地区转移,进而向落后地区转移的有序状态。“反梯度”转移理论包含两种无序转移模式,一种模式是某种技术跳过中梯度地区,直接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另一种模式是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去转移。

“反梯度”转移理论实际上并非完全否定梯度转移,相反,它是对传统梯度转移理论的一种有益补充,“反梯度”理论承认经济技术发展存在梯度,同时也承认先进技术按照梯度转移是一种重要方式。反梯度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次发达的中部地区和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成功地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技术,这说明先进技术的跨梯度转移是存在的。

除以上介绍的几种发展中国家对外产业转移的理论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理论,例如:资本相对过度积累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市场控制理论、提高公司形象论、分散风险论、对外投资的不平衡理论、一体化国际投资理论等(13)。由于这些理论尚未被学者们广泛接受,在此不做论述。


(1) 羊绍武.产业转移战略论[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威廉•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2-36.

(3) 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9):4-14.

(4) 王辉堂,王琦.产业转移理论评述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8(1):45-48.

(5) 王雪.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110-112.

(6) 俞国琴.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系统优化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

(7) 林衡博.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8) 李国平,赵永超.梯度理论综述[J].人文地理,2008(1):61-64.

(9) 戴宏伟,等.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10) 高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吉林大学,2011.

(11) 汪斌,赵张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3(6):45-49.

(12) 高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吉林大学,2011.

(13) 吕立才,黄祖辉.动因和决定因素: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研究评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