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高敏感孩子的天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与心思细腻的“高敏感孩子”相处

我在北海道的带广市经营一家精神科暨儿童精神科医院,常见到许多人因为各种症状而对生活感到痛苦,前来求诊,尤其在最近来看诊的患者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高敏感”而痛苦不堪。

我曾在2016年出版的《解忧处方笺:日本心理名医谈压力的洞察与释放》一书中,分析天生对刺激反应敏锐的“高敏感族”,得到很大的反响,许多人来信表示“这根本是在写我”,更有来自日本各地的信函咨询,甚至有患者专程远道而来求诊。

我这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因为高敏感而深受困扰,同时也领悟到“这不只是成人才有的问题”,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孩子们也有高敏感问题。就在此时,有人问我:“能不能为高敏感的孩子写本书?”因此诞生了本书的策划。

由于孩子们无法精准地用语言表达感受,痛苦程度恐怕远超于成人,就连一般人认为再平常不过的事,对这样的孩子来说,都会变成强烈的刺激,让他们幼小的身心受伤,甚至备感压力。

但这些孩子并不是自己想要这样敏感的,他们在对自己的心理感到困惑的同时,也对身体的不适反应感到困惑,于是想要寻找可以理解自己的人,以及一个舒服的容身之处。

本书就是要帮助大人们学会如何面对、照顾、支持这种高敏感的孩子。

由衷期望本书能帮助这些心思细腻又敏感的孩子,在纷乱、信息多元复杂的社会里活得更像自己。

• 我与高敏感族的结缘

“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敏感族)是距今约二十年前,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艾伦(Elaine N.Aron)博士提出的概念,如字面意思,指的是天生具有敏锐感觉的一群人。

艾伦博士与她儿子都是高敏感族,曾经经历过各种痛苦的体验,因此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高敏感度”。在进行大量调查与研究后,她出版了《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一书。

这本书1996年在美国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之后更被翻译为多国语言,日本也在2000年出版,许多日本人因此得知“高敏感族”一词。

当时我是负责诊疗发展障碍(现已改称神经发展障碍症)、发展性创伤障碍、依附障碍等症状的儿童精神科医生,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着实吓了一大跳。以往我无法说清楚的状况,居然是因为神经过敏,“高敏感”这个新概念让我恍然大悟并深感认同。

这个概念最厉害的地方在于,点出了“这种敏感并非疾病,也不是障碍,纯粹是天生具有的特质”,就像有人天生跑得很快,有人天生手很巧,有人天生很会唱歌一样,有些人天生就具有特别敏锐的感觉,仅此而已。

在确认“这个概念对于解开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将大有帮助”的想法后,我立刻将其导入诊断确认项目表里,并且开始进行临床研究。同时,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到许多“高敏感族”,从他们身上了解到“原来,高敏感是这样的状况”。

(“障碍”一词,在正式文件里标注病名、诊断名、专业用语时,会以此名词为主,因此本书也采用这个标准记述。不过我本人对“障碍”一词持有负面印象,在非正式场合,习惯标记为“障×”。)

• 高敏感孩子不为人知的理由

艾伦博士在2002年又出版了《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书中详细说明了高敏感孩子的特征及养育方式,并将其称为“高敏感孩子”(HPC,Highly Sensitive Child)。

因为对高敏感很有兴趣,所以我立刻订购了英文版并且迅速读完。但不知为何,这本书迟迟没有日文翻译版。

直到2015年才发行日文版,距离美国出版该书已经过了十三年。换句话说,在此之前日本人并不知道“高敏感孩子”这一名词,即使到了现在,一般人对“高敏感孩子”也不甚熟悉。

与此同时,开始有一些高敏感族以个人体验,出版了各种与高敏感有关的著作,大众才开始逐渐了解这个族群。高敏感是与生俱来的特质,这类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很敏感,但后来的生长环境如何看待这种特质,将大大影响他们的生活。所以,我才认为有必要正视高敏感的孩子们。

• 孩子不懂表达自己的痛苦

我从2008年开始增设成人门诊,因为以往只要提到“发展障碍”,都会认为那是儿童才有的问题,其实很多人只是在儿童时期没被发现,长大后才被诊断出是神经发展障碍症,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成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发展障碍”而来求诊。

事实上,我也是因为开始帮成人诊疗后,才对高敏感孩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因为孩子不太能表达自己的痛苦,即使懂得说出“声音太吵受不了”“光线很刺眼”“味道好臭啊”“不喜欢摸起来刺刺的”等令人不舒服的感觉,却没有足够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向大人传达他们心理上的不悦、害怕、焦虑等情绪,以及这些情绪的细微差异。

尤其是高敏感孩子,即使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绪直接说出来了,也常会被周围人说“真是奇怪的小孩”“太神经质了”“你是不是有问题啊”,导致他们越来越不敢诚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就精神层面来说,只听他们的描述,也无法明白他们到底有多受伤、多痛苦。但是在与成人患者交谈时,只要我问“你小时候如何呢”,通常都能听到他们回答“我记得好像也是这样”“当时我对这件事感觉很不舒服”。

不论是神经发育障碍的孩子还是高敏感孩子,几乎都一样,因为这些成人患者愿意描述孩提时代的情形给我听,才让我对孩子们的状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成人可以用语言传达自己的情绪,也能主动回避会让他们不舒服的情况,但孩子大多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就会更痛苦,最后只能用身体反应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可能只懂得用闹别扭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愉快或不舒服,所以身为大人更有必要主动去察觉、支持这样的孩子。

• 高敏感孩子与高敏感族,都不是病

有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很敏感,于是带孩子去医院求诊,结果被诊断出“有可能患有泛自闭症泛指自闭症、亚斯伯格综合征、广泛性发展障碍等症状,现在统称为“泛自闭症”。”。这位妈妈因为对这个诊断有疑虑,于是写信来问我。

“我查了许多有关泛自闭症的资料,就过度敏感这一点来说,确实符合我小孩的情形,但其他症状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我对诊断结果产生了怀疑,而且那位医生完全没提到高敏感的问题。”

我不难想象这种情形有多普遍。

在泛自闭症里,有些人拥有过度敏感的症状,若只看这个症状,确实很容易与高敏感孩子混淆。但就如这位妈妈所发现的,若能同时观察其他症状,自然能明白孩子到底是不是泛自闭症。

麻烦的是,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既非病名,也不是诊断名,这纯粹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定义,在医学上没有这样的概念。因此就算去精神科、神经科、心理科求诊,也不会被诊断为高敏感族或高敏感孩子,有些医生甚至没听过这些概念。即使明白有这个概念,很多人也不认为这是造成患者生活痛苦的原因。我在进行心理诊疗时,一向以积极导入有效的思维为方针,并且努力观察患者的大脑及身心灵,进行综合性诊断,因此我认为高敏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只可惜在现实中,会像我这样告诉患者“啊!你是高敏感族啦”“你的孩子是高敏感孩子呢”的医生只有极少数。

尤其在面对类似神经发展障碍,夹杂多种要素的患者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理解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但在一切讲求证据的医学和心理学领域,这个主张迟迟不被理解。也因为这样,我曾被提醒:“医生,您老说这种话,小心在学会里待不下去。”

就现况来说,对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有所理解的临床医生还很少,未来恐怕也不易增加。

• 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具有高敏感特质

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既不是疾病也不是障碍,而是当事人天生具有的特质,而且根据艾伦博士的说法,不分人种,基本的发生率约为15%~20%。假设一个班级里有三十名学生的话,其中有五六人就可能是高敏感孩子,其实不算少数。

但我们身处的社会通常会以其他八成的多数人为主,所以对高敏感的人来说,往往不容易适应,也会过得很辛苦。虽然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比例并不小,但可惜社会对高敏感族的理解度还很低。

如果妈妈本身也是高敏感族,或许比较容易察觉“啊,这孩子好像也是高敏感型”;但若妈妈不是高敏感族,自然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有这种反应,甚至有可能认为自己的孩子“很难养”“很难搞”“很任性”。不仅如此,许多高敏感孩子甚至会敏感地感应到周遭人的情绪,反而自责自己没能回应妈妈的期待,导致内心更加痛苦。例如我看到过很多被大家称赞“你是个好孩子”的小孩,在长期压抑自己情绪的情况下身心失衡,结果身体出问题,逃避上学,甚至出现“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意识解离症状。为了避免孩子将天生高敏感的特质当作坏事而烦恼,一定要多注意孩子们的成长环境。

若能在孩子还小时,就以适当的态度面对他们的高敏感,自然能避免孩子因此产生负面情绪,毕竟孩子天生就比成人细腻,让这个特质变成优点还是缺点,完全看孩子的成长过程。

艾伦博士说过:“与其长大成人后再去抚平过去的伤痕,不如趁孩子还小时就想办法预防问题发生,这样做势必简单许多。”所以大人们有必要尽早察觉,并接受这种特质是“孩子的特色”。

• 将心思细腻的特质培养成优点

我始终认为不该将高敏感特质看成负面因素,应该把它看成“敏感力”“心思细腻”之类的正向能力。

高敏感孩子确实容易对芝麻小事在意,导致神经紧绷而感到压力,最后甚至会让身心失衡。但他们也确实因为这种心思细腻的特质而显得特别细心,对他人拥有较强的同理心,这也是高敏感孩子和高敏感族的一大优点。事实上,有很多人因为活用这种丰富纤细的敏锐度,在社会上有活跃表现,处处显示只要好好发展这项特质,就能将它变成人生的一大优点。

希望大家对高敏感孩子能多一些理解,不要把拥有敏锐感觉的孩子视为“敏感得让人困扰”的麻烦存在,而要将其视为“因为心思细腻才值得依靠”的重要存在。

若能对高敏感孩子有进一步的理解,明白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他们,如何对他们表达情感,不仅能减少高敏感孩子的痛苦,也能将高敏感孩子原有的敏感特质培养成对人生有益的优点。

究竟应该将天生比他人敏感的特质看成正向能力并且乐在其中,还是把它当作导致生活痛苦的元凶而苦恼不已,成长环境绝对有着莫大的影响力,这一点不仅艾伦博士提及过,我自己也从临床经验得到验证。

由衷希望本书能给正在与高敏感孩子对抗、奋战的父母和老师们,提供消除烦恼的指示,减缓孩子心灵的痛苦。

高敏感孩子测验表

请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描述符合或者基本符合你孩子的情况,请选择“是”;如果不完全符合或者不符合,请选择“否”。

得分

如果以上描述中有13条以上你选择了“是”,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很大的可能是高敏感孩子;如果你只选择了一两项“是”,但其敏感程度极高,那么你的孩子也有可能是高敏感孩子。

(出自《高敏感孩子:孩子们就像托盘上的颜料一样,个性多彩多样》,伊莱恩·艾伦著,明桥大二译,1万年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