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心理障碍矫治及实例评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服刑人员人格障碍矫治及案例评析

第一节 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矫治及案例评析

一、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定义

监狱中的服刑人员是人格障碍的高发群体。一般来说,具有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智能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正常的劳动、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受影响。但他们不能如常人那样始终理智地处理日常事务,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来改善个人的行为模式,还常常会给周围的人造成很大的麻烦和苦恼,也常常使自己产生莫名的内心痛苦。

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指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中出现的,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障碍者会做出许多侵犯他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曾被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违纪型人格障碍或社会型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严重的一类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症是目前被低估的一种心理疾病。它起源于童年期的品行障碍,如逃学、反复撒谎、偷窃和破坏他人财产等,这些类似行为会延续到成年,并以攻击他人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监狱男性服刑人员中,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所占的比例较高。并常见于贫困、不稳定的家庭中长大的服刑人员。

(二)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特点

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表现为自私自利、工作状态不好、婚姻不和谐、酒精与药物滥用,具有强烈的攻击性,能用武力解决的绝不言语吵闹;且缺乏应有的信用、忠诚,缺乏羞耻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同情心;死不认错,更不吸取经验教训,惩罚对于他们也似乎不起作用。具体表现在:

1.不遵守社会规范。具有高度攻击性,缺乏羞耻感;对家庭、社会更没有责任感,待人冷淡甚至冷酷无情。

2.不讲情义。病态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不顾及自己或他人的安危,没爱和依恋能力,情感体验肤浅。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交流与爱,甚至与配偶都不能保持比较长久、亲密和忠实的关系。

3.情绪善变且无计划性。生活没有特定目标,其犯罪行为往往带有情绪性和本能性。

4.责任感缺乏。对事情无论大小都没有责任感,不尊重事实,非常自私自利。如经常以获得个人利益撒谎,屡教屡犯。

5.欠缺自我反省。不能从经验中汲取教训,特别是不能在受到刑罚处罚后汲取教训。缺少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6.冲动易怒,并有暴力行为。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差,遇到不利的处境就推诿他人,或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辩解等。

7.缺乏诚信。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

二、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及矫治方法

(一)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诊断

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诊断。

1.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不能遵守社会法规和行为准则,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反复出现已构成拘捕的理由。

2.不尊重事实,经常说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3.危害别人时缺乏内疚感,对伤害、虐待、偷窃他人漠然或合理化。

4.易激怒,有暴力攻击性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已成习惯。

5.做事很少事先有计划、有周密安排。

6.对造成他人危害时往往对他人的痛苦无感或漠视。

7.不负责任已成为常态。

8.情绪多变,恒心缺乏,工作难以持久。

9.财务信用有不良记录。

在诊断时,具有如上描述的三条(或更多)的可基本认定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如果15岁之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或者记录的,再加上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的,可认定为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行为。但是,应不包括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期出现的反社会行为。

(二)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矫治方法

由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病因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目前对此症的矫治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可根据服刑人员表现出的现状和心理需求,紧紧围绕着矫治目标,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干预:

1.药物疗法。目前,还没有针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特定的药物治疗。很多确诊的个体接受过药物治疗,但这些药物常常被用于其他伴随情况的治疗,比如,同时具有的焦虑抑郁等症状。所以矫治这类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我们只能使用一定可控制的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暂时控制住服刑人员攻击性和暴躁脾气发作以及自我控制力差问题。当然,药物干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只能治标不治本。

2.行为疗法。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手段稳定服刑人员的反社会心理障碍,如:利用监狱心理矫治室开展行为宣泄和疏导;利用接见日强化正念效应;组织服刑人员参加监狱团体活动,设定特殊场景。

3.正念疗法。建立起良好的矫治关系,在缓解躯体化症状后,调整和唤起服刑人员内心的积极情绪,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心态有问题,需要调整。并且能够寻找自身内在的支持动力,确立积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目标。

4.认知疗法。通过提高其认知能力来改善社会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服刑人员,实施认知领悟疗法。如:引导性讨论、结构性认知练习、行为试验等方法来进行不间断的练习是可以达到一定疗效的。

5.家庭疗法。由于早期缺乏对反社会行为的识别,导致错过家庭治疗的良机,服刑人员入监后,监狱可以利用亲属接见、亲情奖励的方式,劝导感化其反社会行为障碍。

通过以上的矫治方法,可使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逐渐将外界的评价和控制转化为自我内在的约束。在这整个矫治过程中,要提供一个可以控制的环境,使服刑人员受到必要的外在约束,不要随便终止已经进行的矫治,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获得彻底的改变。最后,如果社会能够加大力度对反社会行为及其症状采取预防措施,这将比心理矫治更加有效。

三、服刑人员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心理矫治案例与评析

(一)基本情况

甲某27岁,小学二年级毕业。犯抢劫、绑架、强奸罪,被判入狱17年。前科因打架被行政拘留10天。1999年入监,2001年在监狱因打架受记大过处分;2002年因不服从管理被记过处分;2003年因打架被禁闭并带戒具15天;2004年因打架受记大过处分;2006年因打架被禁闭;2007年因在集训期间自伤自残被延迟集训8个月,至今在押集训。行为方面表现为仇视干警,不服从监狱的管理,经常与他犯发生摩擦,打架不计后果,暴力攻击倾向严重。

初次咨询时间2008年3月14日至今共21次访谈基本每周一次,其中主动要求咨询四次。总体印象:情绪方面表现得异常焦虑、敌对,有些恐惧和委屈,但时刻在尽力压抑这些情绪,伪装成若无其事,认错服管,多次表示争取早日回到分监区踏实改造的常态。从其情绪表现以及行为模式、成长经历初步分析甲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心理档案记载被确诊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为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月18日邀请省人民医院精神病医院主任医师周大夫会诊,结果认为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应属于反社会人格问题。具有伪装、狡诈、强的攻击性、耐受惩罚、不吸取教训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特点。

开展心理疏导情况,11次咨询后,初步分析:

1.从服刑人员的人格特点分析,单纯的惩罚对其不会从根本上起到改造的效果。

2.从违纪时间上的特点,七次违纪集中在3月至8月的时间段。

3.该服刑人员心理防御很强,很难真诚地面对他人。

4.该服刑人员主观认为自己受到委屈,有强烈的报复欲望,潜在的危险性很强。

5.认知方面扭曲,开始仇视个别干警,目前有所泛化,甚至泛化到任何人。

6.情绪方面表现为愤怒、敌意、没有安全感。

7.共情方面,很难体验到别人对他的正性情感如帮助支持等,对负性情感体验很深刻。

8.初步行为分析,不能够延迟满足,希望得到的必须马上实现,当愿望不能实现容易走极端,反复无常。手经常哆嗦,并且经常挠手背,有时抖腿,因没有躯体疾病,认为是因为情绪长期积压,没有宣泄渠道而产生的躯体化行为,以减少内心冲突、焦虑、愤怒等情绪。目前敌对,偏执,不信任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受早期与其父母关系模式的影响。其母亲在他童年时期离家出走,后来见到后其母不认他,因而内心积压了负性情绪是造成目前敌对愤怒情绪的导火索,也是形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诱因。该服刑人员母亲出走,一直杳无音信,其父亲娶了后母后又有了孩子,成立了新家,对他也一直漠不关心,在狱内与干警及他犯关系一直紧张,该服刑人员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支持性资源,这也是他行为不计后果的主要原因。

(二)转化难点

1.该服刑人员长期在禁闭室封闭,容易造成拘禁反应,如情绪上的枯竭或情感的淡漠,甚至多重人格,使其行为更难预测,敌对愤怒情绪更加严重,增加转化难度。转变该服刑人员的不良情绪;转化该服刑人员需要日常行为的正常化。

2.人格问题的治疗,需要长期的认知行为治疗,短期不会达到明显的效果。

(三)咨询关系基本建立,设定初步矫治计划

1.每周一次心理疏导,固定时间地点。

2.初期目标稳定情绪,尽量避免在短期内发生突发性事件。

3.长期目标开展心理创伤性治疗,逐步使其人格发生改变。据集训分监区和现所在分监区干警反映,该服刑人员经常违纪而且不吸取教训,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易与人发生冲突,而且现在每天晚上12点都以头疼为原因申请求医。据此,分监区干警向心理矫治室通报了该服刑人员的情况,心理矫治室专门对该服刑人员展开心理评估与干预工作。

(四)原因分析

甲某以前一段时间经常违纪,并且不接受教训,已经在集训队集训了相当长的时间,频繁出现问题并且在六月份撞暖气自伤、自残。甲某这次属于主动求询,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刚开始咨询的时候,甲某表现出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感觉他不是很愿意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咨询使甲某能够尽可能的宣泄心中的不悦,深入地了解甲某的生活状况以及以往经历,让甲某感到咨询师对他的一般经历很好奇,但并不涉及他的情感问题,让甲某觉得咨询师与他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在咨询的过程中,甲某慢慢地放松了戒备心理,愿意与咨询师一同回忆以往的经历,并且与其作了算术题的游戏。

通过咨询甲某表示自己以前确实做了好多傻事:“在禁闭室里待了5个月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太愚蠢了。其实,自己以前经常出事都是有目的的,总以为事出的多,在监狱调犯的时候比较容易去外地。但现在政策越来越好,自己也显得越来越傻,如果以前好好改造,自己已经能减刑好长时间了。所以自己不想再惹事,希望能早点回到分监区,踏实的改造,即使别人欺负自己、骂自己,自己也要忍耐,多挣点分,早日回家”。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自己现在有的时候控制不住,有一种想自残或是自杀的想法,有的时候觉得没意思就真想死了算了,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所以想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教给自己能控制情绪的方法,让自己能控制的住,不那么烦躁。

另一个方面就是认为自己一直很实在对待别人,可是别人还老害自己,希望能通过心理咨询,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咨询一段时间后,甲某便积极的表露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在集训队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原因,都进行了解释,并表示自己以前不愿意说确实也是因为那些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打击很大,每一想到自己都会特别难受。甲某表示,自己一直都非常委屈,从一开始自己和别人打架自己就感觉是中了别人的圈套,最后落到自己挨了打,废了奖,还处分的比别人重,所以自己一直就很气愤,有的时候就想故意找点事,这次撞暖气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面子过不去,其实是自己又犯傻了,为了自己所认为的面子做傻事,现在自己全明白了,真正的面子就是能够多减刑、早回家,以后一定要老老实实的,即使别人指着鼻子骂也不会再爆发,再做傻事了。甲某主动观看了自己的心理测试结果,认为自己的现实情况和MMPL的SCL-90项比较相似,表现为退缩、胆小、缺少内心体验、紧张、混乱及易怒。可自己在解释的时候,很难触及一些真实的情感体验。另外,从其他干警还有服刑人员那里得知甲某之所以会撞暖气是因为自己和刚到集训队的两名服刑人员有矛盾,但自己做了现身说法觉得没面子,所以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够狠、敢磕所以就撞了暖气。通过用这件事和甲某对峙,甲某表现特别不自然,承认了自己的做法确实有虚荣心的原因,咨询出现了明显的阻抗。

甲某主诉:自己童年的时候家庭条件不错,父亲是搞建筑的,经常不着家,母亲一直在家里,但自己和母亲接触的也不是特别多,自小跟爷爷生活,爷爷去世后跟姥姥生活,记忆里父亲和母亲经常吵架,自己8岁那年,母亲和别人私奔,父亲也找了好长时间,但是没有找到,甲某表示这件事确实对自己打击很大,但是谈论到这件事的时候,甲某并没有太多的情感流露(防御)。甲某称母亲走后自己经常是一个人,每天父亲上班,就给自己留一些钱,自己去上学,后来经常受别人欺负,钱也总被别人抢走,就不愿意上学了,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大孩子之后,自己就彻底不上学了,天天的不务正业,直到最后犯罪。甲某讲,父亲一直就对自己很好,从小就没怎么打过自己,就是到现在,父亲也比较自责,认为最终走到今天这种地步,都是自己的责任,甲某表示自己也很能理解父亲。在咨询的开始,甲某显得焦虑,总感觉可能是因为心理矫治室找他谈话,会使自己在其他服刑人员面前没有面子,所以有些不情愿。随着谈话内容的慢慢深入,甲某的焦虑状况有所好转,但咨询师感觉他的防御心理特别强,许多问题只是进行的敷衍。但谈到他的接见情况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像是在说一件其他的事,他觉得父亲和继母对自己很好,并且不记得小的时候父亲打过自己。可是向分监区干警了解的情况,甲某的父亲承认从小没少打过甲某,认为这个孩子改不好了。但甲某的表述从来都会强调父亲从小对自己特别好,所以这个问题有待下一次咨询时澄清。需要澄清的还有另外的一些问题,甲某一直说有一个弟弟,说是继母带来的,比自己小两岁,和自己有书信来往,但甲某后来又说不是弟弟,是妹妹,说是为了怕在监狱中别人议论,所以说是弟弟,少惹麻烦。

(五)案例评析

通过给对甲某进行PDQ测试,发现甲某的许多指标都超出了常模,其中边缘性为8分,反社会行为8分,虽然量表运用于监狱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但是也足可以说明甲某在反社会和边缘人格特征的特异性,所以甲某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另外,在谈话过程中,甲某不时地会笑,有的时候在回答问题之前,他会反复的思索,眼睛左右不停地动,有的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会思考半天。比如我问:“你父亲叫什么名字”,他就出现了这种状况,在思考的过程他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得到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他的表情会放松,或是笑。所以咨询师感觉他的思维方面有一些问题,但并不能确定他的具体问题。

总体来看甲某情绪表现异常焦虑,有时感到恐惧和委屈。心理防御很强,很难真诚地面对他人,仇视干警而且有明显泛化现象。

在咨询的过程中,甲某曾表示自己不愿意再触及自己的那些事,总是用一些表面的话语来应付,比如:已经接受教训,希望好好改造,多挣点分,早点回家等之类的话来逃避。感觉甲某防御心理很强。经过心理矫治室讨论,甲某所谓的自己在焦虑时候总是想抖腿,并且抖腿后感觉心理压力少了的这种症状可能是对咨询师的一个挑战,他希望以此来试探咨询师,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咨询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中立态度,根据我们自己所学习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积极关注每一个服刑人员,只有真正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才能真正地帮助甲某解决心理问题。

经过几次咨询基本达到了目的,巩固了与甲某的心理咨询关系。感觉到甲某最早提出的心理咨询的目的——控制情绪和抖腿的问题并不是甲某的主要问题,甲某的经历以及行为符合反社会性人格特点。心理矫治室应该把解决甲某人格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使其能够很好地和周围的人相处,尽量不出现违纪行为,这样才是从根本上帮助了甲某。

通过其他服刑人员反映,服刑人员甲某现在表现得特别积极,主要原因可能是想早点分到分监区,因为自己折腾了半天,等于什么都没有捞着,所以很不甘心,所以想能通过心理咨询的途径早点下到分监区多少落下一点实惠。通过分析,甲某有可能会有以上动机,但相信甲某在配合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受益,并且通过有关心理测试反映,甲某的人格问题通过合理有计划的心理治疗,应该能够很好地适应监狱的改造生活。

甲某已经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分监区的干警以及心理矫治室的咨询师都知道甲某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出现大问题。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一定要及时地给予甲某帮助,虽然人格问题很难矫治,但我们一定要对甲某负责,帮助他好好的服刑,让他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甲某的心理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评估结果,该服刑人员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有极高的危险性。具体来讲具有如下特点:

(1)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心理,渴望得到关注又不想被人当成另类去看,感到矛盾和迷茫。

(2)人际关系紧张,共情的缺乏,无法与人建立真诚的关系,所以会受到孤立。

(3)做事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无计划性、易激惹、行为带有攻击性,所以危险程度高,容易发生违纪行为。

(4)经过多次集训之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挫折与痛苦。集训结束进入现在分监区之后,甲某改变了原来一味暴力冲动的行为,而是将自己的感受压抑了起来,事实上内心的痛苦却并没有减少。现在的“老实”,只是甲某火山爆发前的能量积聚过程。如果没有太大的刺激甲某可能就会这样忍下去,但如果有刺激,甲某感觉受不了,会随时爆发。用一句话来比喻甲某是比较贴切的。“他就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会爆炸。但即使在监狱不会爆发,回到社会也会危害社会。

(六)启示

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的矫治首先应当作好正常化处理,即在咨询过程中避免把甲某当作严重心理障碍去看,把他当成正常求助者去谈话。咨询频率也要适当,不搞突击和集中咨询。其次对于人格问题矫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人格问题的治疗,需要长期的认知行为治疗,短期不易达到明显的效果。就甲某而言,人格问题以及一贯的行为模式是20余年的社会生活及多年的监狱生活造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对这类服刑人员的治疗也不会一蹴而就,只能通过长期的有序的心理治疗来慢慢实现人格健全。其次,分监区直接管理的干警应努力采取接纳态度,此类人格问题容易导致经常会伤害周围的人,越是这样越是需要干警的包容与关怀,因为这些行为正是渴望得到关怀的表现,如果得不到的话他还会想出其他的方法来。

本案例当中的甲某是一个在人格上存在严重扭曲,从小生活经历坎坷,目前监狱生活中屡遭挫折的特殊服刑人员。对于他的管理和改造工作,需要高度重视,需要分监区直接管理干警以及心理咨询师的通力合作,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