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程序中讯问被告人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的现状

首先,我国审判程序中讯问被告人问题研究现状。

从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审判程序中讯问被告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讯问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讯问策略方面,相关论文主要有:徐志高的《法庭审理中公诉人的讯问技巧》(《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1期),靳国忠的《公诉人当庭讯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民检察》1998年第8期),游晓琴的《法庭讯问:方法决定效果,细节决定成败》(《检察日报》2005年第9期),吴斌的《公诉人在庭审中讯问的策略和技巧》(《检察实践》2001年第1期),谭翠云的《庭审讯问三法》(《检察实践》2000年第4期),熊红文的《对庭审中不认罪被告人的讯问策略与技巧》(《人民检察》2006年第5期),韩勇的《掌握庭审讯问技巧,提高公诉水平》(《法学杂志》2003年第1期),任景波的《刑事案件庭审中的讯问、质证策略》(《人民司法》2006年第8期),季刚的《试论公诉人在庭审中对被告人的讯问》(《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4期)。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庭审程序中讯问被告人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王征的硕士论文《法庭讯问的语用策略研究》,毛凤凡的《法庭讯问中的模糊限定语引发的语用冲突及对法庭审判的启示》(《外语研究》2006年第4 期)。三是从讯问程序中的讯问顺序的角度对讯问被告人问题进行了分析,相关论文有季刚、刘晶的《刑事庭审中讯问被告人程序研究》(《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雷建昌、王凉、高晋中《法庭讯(询)问方式比较研究》(《人民检察》2005年第3)。

从上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目前庭审程序中有关讯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公诉人支持公诉的角度上来研究讯问的技巧与策略,或者是从跨学科的语言学的角度对法庭讯问语言进行了研究,而从诉讼程序的角度对庭审中讯问被告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讯问的顺序方面。也有部分学者从交叉询问的角度对讯问被告人问题进行了分析,但也只是局限在某一方面,例如讯问的顺序等。总体来说,我国庭审中讯问被告人问题的研究偏重于讯问的技巧策略方法等,从程序公正和保护被告人权利和被告人的主体性角度探讨讯问被告人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这恰恰是我国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外,关于法官讯问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这对于我国这种职权主义色彩较为浓重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其次,国外法庭审判程序中讯问被告人问题研究现状。

从目前能够搜索到的国外研究资料来看,并没有发现专门论述审判程序中讯问被告人的相关著作,有关讯问被告人的研究成果散见于某些与交叉询问相关的研究中。这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西方国家都确立了沉默权制度,被告人在法庭审判程序中有沉默的权利。例如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的英美法系国家,被告人在法庭上会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沉默,此时被告人不会被交叉询问,被告人如同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自己的辩护律师与检察官就案件中的证据材料进行争辩;二是选择作证,此时被告人的身份就是证人,要在法庭上接受控辩双方的交叉询问并负有如实作证的义务。许多被告人为了避免在法庭上受到控诉方的询问,往往选择沉默而不在法庭作证。当被告人选择作证时就必须遵守交叉询问的相关规定。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有关法庭中被告人讯问(询问)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交叉询问的研究上,而美国关于交叉询问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讨论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讨论最多的是有关交叉询问技术方面的内容。相关的著作有:弗兰西斯·威尔曼的《交叉询问的艺术》(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Brian Kennedy的《证人询问的技巧》(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溪·弗兰克的《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日本也有关于交叉询问的相关著作,但是并不是很多,例如田中和夫的《交叉询问研究》(《裁判官特别研究丛书》)、本田正义的《交互询问》(《法律》第30卷第7期)中都有关于法庭审判程序中讯问被告人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