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华尔街(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哪些中国企业成功实现美国上市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陆续到美国上市。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这段时间,中国企业争相在美国上市,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到美国上市的企业中,既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油这样的国有企业,也有像新浪、搜狐、百度这样的私有企业。受到美国投资者集团诉讼的影响,2004年中国网通上市后,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不再考虑美国上市,私有企业成为美国上市的主力军。本书末尾的附件2.1列举了部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名单。可以说,这些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其中的私有企业,更是创造了不少的资本神话,而带领这些私有企业上市的创始人也受到媒体的追捧。在此,笔者简单介绍一些近年来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企业以及他们的创始人。

1.互联网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相继在美国上市,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海外上市的序幕。三大门户网站能够成功上市,同上世纪末全世界投资者对互联网高科技公司的追捧有很大关系。不过,它们并没有像许多其他高科技公司一样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而消失,反倒成长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旗帜性企业,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比如,现在大家熟悉的中国海外上市“红筹结构”,也就是在中国境外设立壳公司,通过合同安排返程实现对中国境内企业控制的模式,经常被业内人士称为“新浪模式”(见本书第六章讨论)。其中原因在于,新浪是业内认为最早采取这种结构实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当然,对于许多像笔者这样在上世纪90年代度过大学校园生活的人来讲,新浪是他们光顾的最早一批互联网门户网站。直到今天,如果想在网上浏览一下中文新闻,新浪、搜狐几乎仍然是首选网站。

这三大门户网站的创始人,除了新浪的王志东以外,搜狐的张朝阳和网易的丁磊还依然活跃。丁磊为中国电信3G服务做的广告,在2008年中国电信开始提供移动电话服务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有一段时间,媒体报道丁磊涉足农业,在郊区养猪,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猪肉,也被大家津津乐道。搜狐的张朝阳则有着更为传奇的故事。张朝阳的传奇主要体现在他的“海归博士”身份上。1999年胡润制作了“中国50富豪榜”,该榜在福布斯杂志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布。当时搜狐离上市还有几个月,但已经从英特尔等公司融到了不少私募投资,张朝阳当时身价为1亿元人民币左右,只能排到富豪榜第40位。但是,这50富豪中,高中以下学历的竟有35人。因此,张朝阳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身份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所有50名富豪中独树一帜。[3]当然,搜狐从2000年上市后遭遇互联网冬天,股价一度跌到1美元以下,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但随后缓过劲来,发展成为目前市值大约为20亿美元的公司,张朝阳的财富更是成倍增长。张朝阳现在的财富,对于他来讲,可能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随着更多富豪的出现,大家也不再关心他拥有的财富数字。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朝阳出现在富豪榜上,高学历、年轻、有个性同财富第一次关联起来,这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商业图景,而且让千万个中国年轻人相信“知识就是财富”在中国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激励了更多的70后、80后和90后投身创业的热潮。

2.网游游戏——盛大传奇

网络游戏在中国舆论环境中饱受争议,其原因在于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是青少年沉迷网游引发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病症。但从资本运营和产业发展来看,毫无疑问,网络游戏又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行业。从2004年盛大登陆纳斯达克开始,网络游戏产业在中国发展迅猛,一批从事网络游戏的公司先后成功登陆华尔街。比如,2007年左右,完美时空、巨人网络、第九城市等从事网络游戏的公司先后在美国上市。其中,传奇人物史玉柱在经历了上世纪的经商失败后,凭借脑白金产品的成功销售杀回商界,再通过网络游戏,一手将巨人网络推向美国上市,在富豪榜上重新占据显著位置。

网络游戏在中国的生命力如此之强,乃至于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不久,一批原先并不从事网络游戏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涉足该行业。比如,搜狐在2009年初将旗下从事网络游戏的畅游推上纳斯达克;同样是美国上市公司的空中网,原本从事移动彩铃业务,也在2009年收购了一家从事网络游戏的企业,开始涉足网游产业。[4]

同上面提到的门户网站一样,网络游戏的创始人们也创造了不少传奇故事。除了上面提到的史玉柱,最为传奇的莫过于盛大的创始人陈天桥。陈天桥1999年开始创业,靠50万元起家,5年之后即名满天下。2004年8月10日,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年仅31岁的陈天桥所持有的盛大股票市值达到11.1亿美元。当年,陈天桥在胡润的富豪榜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黄光裕。[5]

更为神奇的是,几个月之后,陈天桥又做了一件让业内人士大吃一惊的事情。2005年2月19日,盛大宣布在公开市场购入19.5%的新浪网股份,一跃成为这家门户网站的第一大股东。盛大收购新浪的企图昭然若揭。面对进攻,新浪措手不及。据报道,新浪首席执行官汪延在接到陈天桥电话时才知道这件事。新浪随即开始应战,启动了所谓的“毒丸计划”(见本书第六章关于“毒丸计划”的介绍),阻止盛大继续收购新浪股票。中国商界第一次同“毒丸计划”的距离这么近。美国律师上世纪80年代发明的“毒丸计划”果然名不虚传,自其出现以来还没有被启动过,完全凭借其潜在震慑力把收购方吓跑。在盛大企图收购新浪的事件中,最终也以盛大放弃收购新浪股票而告终。不过,这一案例本身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著名投行摩根斯坦利认为是“首例遵循美国法律进行并购的中国案例”。

3.搜索引擎——众里寻她千百度

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次标志性事件。别的行业常常出现一窝蜂上市的状况,同一行业好几个企业争相上市,上市以后继续在各方面展开竞争。在搜索引擎这个行业,竞争也很激烈,但竞争明显是“国内阵营”和“国外阵营”的竞争。在“国内阵营”里,百度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搜索引擎的旗舰、民族企业的标杆;在“国外阵营”里,谷歌试图一统天下,被看作是美国跨国公司抢占中国市场的又一轮攻势。因此,百度的上市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中国企业抵御外来竞争的一次重要战略行动。

同时,在这个行业,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企业从来没有同国际水平离得这样近。搜索大佬谷歌的上市仅仅比百度早了一年。百度上市后,国内的不少媒体争相转载了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许多传奇经历,包括与谷歌的创始人如何在同一时期开始进入搜索引擎行业、如何在战略引资和上市过程中和谷歌斗智斗勇。在下一章介绍如何选择承销商的时候,还将介绍一些媒体竞相报道李彦宏如何坚持选任谷歌上市的承销商作为百度的承销商,以借鉴谷歌上市的经验。

在长达十余年的角力后,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这几乎标志着百度的完胜。从上市到上市后的扩张,百度都创造出了不少传奇故事。创始人李彦宏的海归背景,以及他在短短十年间所创造的资本和产业神话,都超过了搜狐张朝阳给中国年轻人带来的震撼。比如,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挂牌的首日,股价高达120美元,以354%的涨幅创造了美国股市213年以来外国公司首日涨幅的最高纪录。

又比如,尽管创造出了“毒丸计划”这样抵御收购的利器,但美国资本市场并不喜欢上市公司把自己建造成“刀枪不入”的堡垒。在这个市场上,如果管理层不能交出股东满意的利润,那么,通过并购更换股东和管理层是投资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许多个人或家族控制的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前的百度、搜狐和盛大,经常要求投资银行和律师帮助设计反收购措施。面对这样的要求,投行和律师通常都会非常谨慎,认真考虑投资者如何看待反收购措施,想想会不会有负面的效果。“毒丸计划”虽然简便易行,但上百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中,采用“毒丸计划”的没有几家,道理就在“毒丸”的副作用太大。百度也没有采用“毒丸计划”。面对虎视眈眈的谷歌,以及李彦宏“广散家财”后股权比例下降、无法通过控股而控制百度的时候,百度采用了所谓的“两类股票”的反收购措施(见本书第六章讨论),单独向李彦宏及其关联人发放一类有超级投票权的股票,允许李彦宏及其关联人在无法控股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投票权的方式来控制百度,抵御可能的敌意收购,其效果并不亚于“毒丸计划”。即便采用了“两类股票”的反收购措施,百度最终仍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此外,百度之所以受到广大中国青年的追捧,除了李彦宏自己创造了“知识就是财富”的又一个榜样以外,通过百度业绩的飞速增长和上市公司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李彦宏还是一个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模范。据报道,百度2005年上市时,李彦宏一夜之间成为坐拥9亿美元的富翁,而百度员工身家达到1亿美元的有7个,1000万美元的有100多个。这些人中,很多是三、四年前才毕业的大学生。随着百度上市后股价的持续攀升,后来加入百度的员工也同样分享了百度壮大带来的财富。因此,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认为,“在对科技进步的激发上,我认为神舟六号的作用还不如百度上市来得大”。[6]

4.广告——分众传媒[7]

江南春创造的分众传媒也在2005年上市,它起码从两个方面改变了广告给人的印象。一方面,当许多人在高档写字楼等待电梯、第一次看到分众传媒安放在电梯旁边或电梯里的平板液晶广告显示器时,我想他们和我会有同样的感觉。这个模式设计巧妙,让人在等待电梯或者乘坐电梯时有事可做,还能避免与等待或乘坐电梯的其他陌生人对视的尴尬;同时,液晶显示器当时价格不菲,通过这种高档电器投放出来的广告,自然也给人更强的可信度和接受力。

另一方面,它似乎激发了广告业内人士的创造力,让我们既欣喜又无奈地开始被各种各样的广告媒体包围。航美传媒2007年在美国上市,让我们见识广告如何“入侵”到飞机舱里;同样是2007年上市的华视传媒,让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的公共汽车里,也开始通过显示屏投放广告;同样在美国上市的广而告之则把传统的电视广告公司推向华尔街。当然,它不是一般的电视广告公司,而是与中央电视台有密切联系的电视广告公司。除此之外,笔者亲自参与的分时广告上市项目,则把关注点放在户外大广告牌上,可惜它的上市计划受挫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

中国企业家的目光显然没有局限于以上的广告投放方式。江南春创造出来的独特广告投放方式,似乎也有被“山寨化”的趋势。比如,笔者在北京看到,一些写字楼的大堂里,分众传媒的液晶广告屏已经开始被各种方式的广告媒体所包围。一面不大的墙上,竟挂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广告载体,令人啼笑皆非。更让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北京,坐上出租车,可能冷不丁的就被某一媒体包围;走进洗手间,又可能被另一媒体所环绕。总之,广告的投放无孔不入,形式千奇百怪。而企业家的创造力似乎还没有止境,我们很难预测周围还会出现怎样新奇的广告。这一切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些新奇广告载体能否存续,最后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毫无疑问的是,江南春这位1973年出生的分众传媒创始人,在创造广告投放方式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企业家的创造性思维。

5.太阳能——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和英利新能源

2005年底,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紧接着,在2006年到2007年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大批中国太阳能企业相继到美国上市。江西赛维、保定英利新能源、江苏林洋、常州天合都争相登陆华尔街,中国一跃成为太阳能行业的大国。这一连串事件让人眼花缭乱,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它至少在三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继续延续了“知识创造财富”的传奇。施正荣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研究权威马丁·格林教授,回国前获得了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并拥有16项太阳能专利技术。[8]2001年回国创业时,施正荣用40万美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上市后,在2006年的“胡润能源富豪榜”上,施正荣以155亿元身价排在首位,并荣膺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其次,太阳能行业相对而言属于“重资产”行业,需要机器设备、厂房,需要自己的销售渠道和进货渠道。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私有企业中,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广告行业企业,或者是教育培训类企业,实际上多属于“轻资产”类型企业,企业本身没有太多固定资产,盈利更多依赖的是人力资本。太阳能行业企业上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业内对美国上市的中国私有企业的印象。因此,相比于其他行业企业几千万到1亿左右美金的上市融资额,太阳能行业企业在上市时,动辄募集三、四亿美金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与此相关的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企业背后也出现了一大批“草莽英雄”。比如,江西赛维的创始人彭小峰,保定英利新能源的创始人苗连生等等。这些“草莽英雄”都没有出过国,通常是从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开始在中国摸爬滚打,逐渐积累起自己的财富,并或多或少在无锡尚德的示范作用下,开始进入太阳能行业,或者借机得到进一步扩张,并迅速通过美国上市做大做强。

此外,不少太阳能企业的上市,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比如,2001年,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成立时,无锡市政府号召8家当地企业注入资金,以支持施正荣的创业计划。2004年,尚德被高盛为首的几家投资基金看中,无锡市政府又出面协调,说服国资背景的大股东全部退出无锡尚德,以减少国资背景给尚德在美国上市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样,2005年彭小峰到江西新余考察时,也得到了新余市市长的大力支持,为其协调几个亿的政府借款和银行贷款,促使赛维落户新余市。[9]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政府支持、一窝蜂式的跟进、重资产企业的大量资金需求,这也同时成为太阳能企业发展的负面因素。同时,太阳能企业严重依赖于对发达国家的销售。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洲、美国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严重影响中国太阳能企业的营收。2013年,欧盟一度威胁对中国太阳能企业采取高关税措施。多项因素叠加,中国太阳能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销售收入下降。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企业都面临财务危机,无锡尚德甚至于2013年进入破产程序,施正荣创造的“知识创造财富”传奇瞬间破产。

6.教育——新东方和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2007年9月初,当听到新东方在美国上市的消息,许多年轻人都非常激动。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读书的学生,恐怕很少有人没有听说过新东方和他的创始人俞敏洪。实际上,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学生,许多都接受过新东方的托福培训、GRE培训或者口语培训,然后再出国留学、工作,很多又逐渐回到国内创业。新东方的上市团队中,不少投资银行家、律师、审计师都是新东方的学生。能够亲自见证新东方的成长,见证中国教育史和资本市场发展史的一个奇迹,这样的事情恐怕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才能发生。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的上映,将新东方的创业故事搬上荧幕。偶像明星黄晓明扮演俞敏洪,教育史上的这个奇迹在中国80后、90后中迅速传播,几乎家喻户晓。

同张朝阳和李彦宏一样,俞敏洪随着新东方的上市也坐拥上亿美金财富,被称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与他们不同的是,俞敏洪没有留学背景,也没有海归博士头衔,但他却为中国培养了成千上万个海归硕士、博士。同时,在中国社会,人们习惯了教师的无私奉献,接受了教师的清贫乐道,俞敏洪的财富人生故事开始打破人们这种固有看法,改变了中国人对教育和教师的固有观念。

不过,在笔者看来,新东方的成功仍然是在打教育的“擦边球”。不管是新东方,还是同样在美国上市的弘成教育、正保远程教育、学大教育、学而思仍然主要局限在非学历培训行业。据笔者了解,虽然有一些从事学历教育的民办企业也试图到美国上市,但由于财务、业务等各方面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家能够成功登陆美国。当然,美国顶尖学校如耶鲁、哈佛也都不是美国上市公司,但谁能断定中国顶尖的大学就一定也不是美国上市公司呢?毕竟,上世纪90年代初,当俞敏洪在寒风中拎着糨糊桶走街串巷刷小广告的时候,他肯定没有憧憬过新东方在美国上市的一刻。同样,诸如高盛、摩根这样的国际投行,恐怕一开始也没有料到一家从事托福培训的民办企业能够受到全世界投资者的追捧。

7.医药——先声药业、同济堂、迈瑞、海王星辰

2007年3月,贵州同济堂在美国上市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美国的医生和医院至今还没有接受中药。中药通常仅仅作为保健品出售,无法作为处方药提供给患者。作为一家从事传统中药研制的企业,同济堂能够在美国上市,可想而知同济堂的团队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需要有怎样的耐心向美国投资者解释自己的业务模式。最近两年,业内不时传出同济堂要从美国退市的消息。这和中药在美国的水土不服是否有关系,可能难以简单而论。回头来看,当初的美国上市决定是否过于冒进,是否过高地估计了美国投资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力,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其他医药企业冲向美国的信心。实际上,到美国上市的医药和医疗企业非常多,涵盖的业务领域和范围也非常广。比如,既有从事制药的三生药业、先声药业,也有从事医疗设备制造和销售的迈瑞,还有从事药品销售连锁经营的海王星辰。不少企业背后都有知名私募投资机构的身影。比如,先声药业背后的联想弘毅投资,海王星辰背后的高盛。上市后,许多企业的表现都不错,继续创造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神话。

8.旅游——携程、艺龙、途牛、去哪儿

2003年、2004年,携程网、艺龙网相继在美国上市,这对于上班族和旅行族都是一个利好消息。在大公司里,通常都有专人帮助订机票、定酒店,统一订票,能获得较高折扣,节省成本。携程、艺龙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公司的这些“后勤部门”。同时,他们提供自助游、团体游旅行套餐,通过电话和网上订购便利,比公司办公部门态度好,而且24小时都不休息。从2004年回国到现在,笔者都是携程网的忠实粉丝。早上起来有了兴致,电话给携程,半小时内就能把机票、酒店搞定,打个车就去机场,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由于对携程的高度忠诚,其他业内公司的崛起,一直没有得到笔者的关注。2013年,去哪儿在美国上市,2014年,途牛也在美国上市,这才让笔者意识到,为什么其他同事能够从携程、艺龙以外的网站获得更便宜的机票、更省钱的酒店、更合理的旅游套餐。

同时,和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其他细分行业,随着中国消费经济的兴起,也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不少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比如,如家酒店2006年上市以后,2009年和2010年,7天连锁酒店、汉庭连锁酒店相继上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四五星级酒店房间每晚动辄两三千元。如果想少花钱,便宜的酒店或者地理位置偏僻,或者管理落后。如家、汉庭的房间每晚几百元,繁华地段都有分店,上网方便,干净卫生,还提供商务人士需要的荞麦枕等用品,属于价廉物美的典型。

9.电商——阿里巴巴、京东、聚美优品

2014年是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的历史性年份。这一年上市的企业数量不算多,但是,这一年里,京东和阿里巴巴相继在美国上市,阿里更是成为全世界历史上融资额最高的首发项目之一。阿里上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体现在诸多方面。

从企业规模来讲,阿里巴巴上市创造了互联网企业的大盘股历史。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规模都不大,融资额都不高。比如,百度现在已经成长为几百亿美金市值的大公司,但2005年上市时,百度首发的融资额也只有一亿美金左右。加上行使绿鞋发行的股票,阿里巴巴首发融资额高达250亿美金,按上市当天收盘价计算,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也有一席之地,而阿里巴巴的历史才只有15年。

从世界金融中心的竞争来讲,阿里巴巴放弃香港转向在美国上市,说明美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吸引力。2007年,阿里巴巴选择去香港上市。与此同时,腾讯也选择了香港。这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中国国有企业不去美国上市,有一定的政治原因,但中国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也不去估值高的美国上市,这大大动摇了美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2012年,阿里巴巴从香港退市。2013年,阿里巴巴将更多业务注入上市实体,准备重新上市,首选地仍是香港。但是,为了保持管理团队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阿里巴巴提出了合伙人制度,由持股比例不多的二十几个合伙人组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有权提名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冲击了香港的同股同权概念,没有得到联交所的认可。2014年春天,阿里巴巴不得已放弃香港,远赴美国上市,并于当年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阿里、京东这些超大盘股的成功上市,也使中国互联网企业呈现多元化形态。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既有阿里、百度、腾讯几个巨无霸,也有精耕新作细分市场的众多小公司。比如,就电商网站而言,既有阿里、京东这样什么都卖的“百货超市”,也有集中于某一类商品的名品店,如侧重图书销售的“当当网”、侧重美容产品销售的聚美优品、侧重彩票销售的彩票网等等。同时,互联网不仅仅承担传统的门户网站和商品销售功能,而且进一步成为社交、娱乐等多种形态的载体。比如,新浪微博、世纪佳缘、优酷土豆都实现了在美国上市,为大众提供社交、视频、婚介等广泛的服务。

上面介绍的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只是所有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中的一部分代表。限于篇幅,笔者对很多其他成功登陆美国的中国企业没有一一介绍。比如,从事房地产信息服务的易居中国,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51job,从事电视购物的橡果国际等等。总的来讲,中国私有企业到美国上市,往往也同时创造了其创始人和高管团队的财富传奇,而其中不少创始人和高管或者由于其高学历背景,或者由于其阳光的财富创造过程,或者由于其年轻活力,为中国的80后、90后年轻人树立了财富人生的榜样。这不仅是在创造资本市场的历史,也是在改写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