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信息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变革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复杂的设计和建造难度,迫切需要行业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应对和解决。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体系,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技术升级、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国家及各省的BIM标准及相关政策相继推出,明确了BIM技术的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也为该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的龙头专业,随着注册建筑师责任制度的不断推进,其作为建筑项目整体统筹角色的重要性正不断加强;相对地,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相对滞后,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严重不足正影响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基于上述的行业需求现状,编者尝试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和一线技术人员,围绕BIM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开展主题探索,并总结相关技术应用经验,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和技术支持文档。
本书在参考了国内外BIM相关教程和技术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行业背景特点,努力形成如下特色:
(1)重视BIM底层技术概念和应用架构的剖析和解读,使读者能举一反三,系统了解该技术的应用全貌。
(2)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把庞杂的工具技术梳理成最常用和最简洁的技术应用读本,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系统把握BIM工程实践的必要工具技术,并具备项目实操能力。
(3)技术案例精心挑选,力图全真反映BIM的实际项目应用过程,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启发性。
本书的整体内容和编写思路如下:
第1篇:BIM方案设计概论。介绍BIM技术概念、常用技术工具、应用现状以及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典型应用案例。
第2篇:Revit入门基础。通过技术与案例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BIM典型工具Revit的各项常用技术功能。
第3篇:小别墅方案设计实例。通过小别墅方案设计实例,系统介绍BIM方案设计阶段应用的各个环节和技术要点。
通过上述的3篇,能从基础知识、应用理论到技术实践全方位的反映BIM的方案设计应用全貌。
本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BIM技术培训教材,并可供BIM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本书的内容定位为BIM入门教程,其内容主要反映BIM在方案设计阶段学习应用。如需深入了解BIM施工图阶段应用技术,可考虑学习同系列的《BIM技术应用实务——建筑施工图设计》。
本书有幸邀请了行业专家学者和一线资深从业人员参与编写,他们分属高校、科研机构、BIM咨询和设计施工单位,能从不同专业角度表达在建筑设计阶段BIM的应用心得,具体各节的主持编写和统筹分工如下:
第1篇 BIM方案设计概论
第1章 建筑信息模型(BIM)
1.1 BIM技术概念和应用现状(罗志华、李刚)
1.2 BIM常用技术工具(金永超)
1.3 Autodesk Revit技术架构(过俊)
第2章 BIM方案设计应用(罗志华、李刚)
第2篇 Revit入门基础
第3章 Revit基础(罗志华)
第4章 标高、轴网和参照平面(金永超)
第5章 柱、梁和结构构件(金永超)
第6章 墙体和幕墙(金永超)
第7章 门窗(金永超)
第8章 楼板、屋顶和天花板(过俊)
第9章 洞口(过俊)
第10章 扶手、楼梯(过俊)
第11章 场地设计(过俊)
第12章 概念体量和参数化设计(李刚)
第13章 基本族(章溢威)
第14章 设计表现(李刚)
第15章 文字和尺寸标注(章溢威)
第16章 Revit三维设计制图原理、图纸生成和输出(章溢威)
第3篇 小别墅方案设计实例(罗志华)
第17章 方案设计前期准备
第18章 绘制标高和轴网
第19章 墙体的绘制和编辑
第20章 门窗和楼板
第21章 绘制楼梯和扶手
第22章 绘制柱子、坡道、入口
第23章 绘制坡屋顶
第24章 场地设计
第25章 渲染表现
本书编写团队的成员系统参与了各节的编写,具体分工如下:黄新方、苏华迪、罗琳、植高维参与了第1篇第1(1.1小节)、2章,第2篇第3章和第3篇的编写;张纬生和林涛参与了第1篇第1(1.1小节)、2章,第2篇第12、14章的编写;王艺霖、李硕和王健参与了第1篇第1章(1.3小节)、第2篇第8~11章的编写;蔡梦娜和刘涛参与了第1篇第1章(1.2小节),第2篇第4~7章的编写;陈志刚和史耿伟参与了第2篇第13、15和16章的编写。
本书由罗志华、李刚担任主编;过俊、金永超和章溢威担任副主编。全书由罗志华策划和校审统稿,李刚、过俊、金永超和章溢威等专家通力合作,紧密配合。
衷心感谢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原主任李建成先生为本书作序,并对本书细致审阅和提出宝贵建议。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教材选题和内容编审方面的认真细致工作。感谢香港互联立方有限公司(isBIM)、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华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二分公司、上海悉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比特城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案例素材资料,这些资料使本书的内容更加生动和更具实际可操作性。
正是各方的热心支持和不懈努力,使本书能顺利完稿付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一些引用的图片和技术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未能一一考证作者出处,在此一并致谢。限于编者的学识和能力,加之时间仓促,不足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和提出宝贵建议,联系邮箱:LZH111@126.com。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