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 视频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鱼病流行现状及鱼病防治基础知识

第一节 鱼病流行现状和预防措施

一、鱼病流行现状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病频繁发生。据初步统计,目前养殖鱼类疾病达200余种。引起鱼病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原生动物、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敌害生物(如藻类、腔肠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大多数鱼病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各种寄生虫引起的。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生物病害现状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情况复杂,常见病依旧大规模发生与流行

由于我国水产养殖区域跨度大,养殖水域环境多样,包括池塘、水库、江河、湖泊、海洋等,致使养殖病害发病情况复杂,不同气候、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条件下的发病情况差异显著。另外,随着苗种在全国范围频繁互换,疾病的多样性(包括病原种类、病原株型)增加,发病时间也由传统的春夏或夏秋两季发病高峰逐步向全年发病过渡。过去,有些鱼病只在特定的地区发生,随着鱼类苗种在全国范围内调运,这些地方性鱼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而且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危害品种也越来越普遍。

传统的养殖品种,包括青、草、鲢、鳙、鲤、鲫、鳊等鱼,其病害依然严重,而过去的常见病依旧在广泛的地区与范围内发生和流行,如草鱼的出血病、细菌性疾病及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出血性败血症等。

2.同一养殖对象,多种疾病在同一养殖对象呈并发趋势

多种疾病并发比单一疾病更为常见。在常规养殖鱼类疾病诊断过程中,常常发现寄生虫病并发细菌性疾病、多种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以及与病毒性疾病、真菌性疾病混合感染,而且多种疾病并发已成为一种常态。例如,在每年春夏之交、夏秋之交,草鱼烂鳃病大多数情况下是细菌性疾病,但常与车轮虫、指环虫并发,低温期又常伴有鳃霉病的发生,有时也与赤皮病、肠炎、肝胆综合征并发,再加上水质不良、气候突变、营养失衡等,进一步加大了治疗难度和用药成本。多种疾病的并发,要求从业者不断提高临床诊断技术,抓住问题的核心,寻找突破口,明确科学的处方及用药程序,联合用药,从而达到迅速降低死亡、快速治愈、降低用药成本的目的。

3.环境胁迫导致疾病的发生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目前水产养殖生物的疾病不仅表现在病原性疾病发生加剧,更表现在因环境胁迫引起的疾病发生加剧。尤其是夏季由于水质富营养化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藻类暴发,细菌、寄生虫滋生,鱼病频发。鱼病现场诊断过程中经常发现蓝藻水、红水、黑水、白水等不良水质,一方面是由投入品(饵料、药物等)造成的污染,导致养殖水质恶化;另一方面因高密度放养,不注重水质和底质维护等导致的养殖水环境恶化,严重时会引起水产养殖生物氨氮及亚硝酸盐中毒等。可见改善养殖方式,注重水质及底质的改良对鱼病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营养不合理导致疾病的发生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在高密度精养的情况下,鱼类的生存与生长主要依靠人工配合饲料,所以人工配合饲料必须效率高、营养全面才能使鱼类健康而快速地生长。饲料中缺乏任何一种成分,都会阻碍鱼类的成长;而某种营养成分过多,也会造成营养代谢病。近年来,营养不合理导致疾病的发生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如肝胆综合征(多表现为脂肪的过度积累),本病不仅单独存在,而且多与其他疾病并发。众所周知,引起水产养殖生物肝胆综合征的原因很多,但以饲料营养不合理、投喂过量、滥用药物最应引起重视。肝胆综合征明显降低了水产生物自身的抵抗力,诱发各种病原性疾病的发生,加大了疾病治愈的难度。

5.重大疫病暴发流行

重大疫病暴发流行给养殖业造成的是毁灭性打击,在疾病高发期,致死率高,如我国最大宗的养殖品种草鱼,因病毒出血病而导致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罗非鱼链球菌病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顽疾;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死亡率高达95%以上;特色养殖品种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鳗狂游病、乌鳢诺卡氏菌病等,感染死亡率可达80%~90%,显然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6.新疾病不断出现,不明疾病危害不时发生

近些年来,新的养殖对象不断增加,如黄鳝、黄颡鱼、鲟鱼、小龙虾、河蟹、鳜鱼、罗非鱼、大鲵、冷水性鱼类、海水鱼类、海水甲壳动物与软体动物等,其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而新养殖对象的新疾病也在不断出现。据研究,这些新养殖对象都可被多种病原生物感染,导致严重的疾病发生。例如,池塘或稻田养殖的小龙虾,已经发现其可以被对虾病毒感染,并造成大规模的死亡。鲟鱼的病害问题更是如此,近些年,鲟鱼养殖业随着其苗种繁育技术及养殖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迅猛。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调查,鲟鱼易患多种细菌性疾病,并且有些病因或病原尚不明了,整体发病率不低于60%,死亡率超过50%,严重制约了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不明疾病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危害不时发生。“不明疾病”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说过去偶然发生过,也被确诊过,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因危害不大而未被引起重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不明疾病”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危害性迅速加重,如鲫鱼的红鳃病、黄颡鱼的裂头综合征、鲤鱼的坏鳃死亡症、乌鳢的诺卡氏菌病、罗非鱼的链球菌病等在近几年都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很大的危害,尽管很多学者已经分离出了病原微生物,但从临床表现与治疗看,大多数不是由单一病原引起的,而且治疗该类疾病药物的开发远没有跟上疾病的变化,现在大都采用以水质改良、口服药物、提高抗病力为主的综合办法,但治疗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二、鱼类患病的原因

鱼类患病多是鱼体与其生活的水环境不协调的结果。一方面鱼体体质差、抗病力弱;另一方面,水体水质不适合鱼类生活,存在危害鱼类的病原体等致病因素。

1.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主要为水体温度和透明度。一般随着水体温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鱼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小型点状极毛杆菌(竖鳞病病原)等。

(2)化学因素 水化学指标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养殖池塘中化学因素主要为溶氧量、pH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4毫克/升以上)、pH适宜(7.5~8.5)、氨态氮含量较低(0.2毫克/升以下)时,鱼病的发生率较低,反之鱼病的发生率高。如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pH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含量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3)池塘条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质。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鱼病的发生率较大池塘高。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从而导致鱼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鱼病。

2.生物因素

一般常见的鱼病,多由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导致。引起鱼类生病的有微生物(如病毒、细菌、黏细菌、藻类等)和寄生虫(包括原生物体、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它们寄生在鱼的体表和体内,吸收鱼体的营养,破坏鱼的组织器官,影响鱼的生命活动。由微生物引起的鱼病叫传染性鱼病,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叫寄生性鱼病。另外,还有一些生物,如水网藻、水绵等,它们在池塘中大量繁殖时,消耗肥料,使水质变瘦,同时影响鱼类活动,妨碍打网操作,甚至把鱼网死。水蚤、鸥鸟、椎实螺等是鱼类寄生虫的宿主,对鱼病的发生影响很大。水鸟、水蛇、水生昆虫、肉食性鱼类、青蛙等,能直接伤害和吞食鱼类。

3.人为因素

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鱼病的发生,如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人工饲料、机械性操作等,都使鱼病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

4.鱼的体质因素

鱼的体质因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是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鱼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的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鱼类各种器官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强,鱼病的发生率较低。鱼类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当鱼类的饲料充足、营养平衡时,鱼的体质健壮,较少得病,反之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便极易感染而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塌鳃病、脂肪肝等。有时由于拉网、运输操作不当,致使鱼体受伤严重,一时难以恢复,病菌乘虚而入,使鱼得病。另外,有的鱼类对某种病原体特别敏感,很容易患该病原体所引起的鱼病,如草鱼易得烂鳃病、出血病,鲢鱼、鳙鱼易患打印病,鲤鱼易患竖鳞病等。

三、鱼病的预防

鱼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不易被人们察觉,一旦生病,要得到及时准确地诊断比较困难,且治疗起来也比较麻烦,基本上都是群体治疗。内服药一般只能让鱼主动吃入,所以当病情比较严重时,鱼已经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药物,也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尚能吃食的病鱼,由于抢食能力差往往也因吃不到足够的药量而影响疗效。体外用药一般只采用全池泼洒或药浴的方法,这仅适用于小水体,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流及水库就难以应用。所以,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贯彻“全面治疗,积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策略,才能减少或避免鱼病的发生。

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又要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的抗病力,采取全面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鱼病预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养殖地点的选择、网箱设置、池塘建设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生产环节加以控制,才能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

1.养殖设施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良好的水源 水源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养殖过程中鱼病发生的多少。因此,在建设养殖场时,首先应对水源进行周密调查,要求水源清洁,不带病原及有毒物质,水源的理化指标应适宜于养殖鱼类的生活要求,不受自然因素和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的影响;其次,应保证每年的水量充足,一些长期有工业、农业污水排放的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宜作为养殖水源。

提示

如果所选水源无法达到要求,可考虑建蓄水池,将水源水引入蓄水池后,使病原在蓄水池中自行净化、沉淀或进行消毒处理后,再引入鱼池,就能防止从水源中带入病原。

(2)科学设计养殖池塘 养殖池塘的设计,关系到池塘的通风、水质的变化、季节对养殖水体的影响等,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在我国北方地区,东西走向的池塘与南北走向的池塘相比,鱼病发病率就较低;相对于常年不干、渗水严重的池塘,能够将池水整个排出的池塘便于管理,且鱼病发生时药效容易发挥,因此疾病死亡率较低。另外,每个池塘设计独立的进排水设施,即各个鱼池能独立地从进水渠道得到所需的水,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放到总的排水沟里,而不是排放到相邻的鱼池,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水流而把病原带到另一个池塘。

2.放鱼前的准备

池塘是鱼类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鱼类病原体的滋生场所,池塘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所以放鱼前一定要彻底清塘。通常所说的彻底清塘包括清整池塘和药物清塘。

(1)清整池塘 淤泥不仅仅是病原体滋生和储存的场所,其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氧气,在夏季容易引起泛池;而在缺氧情况下,淤泥分解产生大量氨气、硫化氢、亚硝酸盐等,能引起鱼类中毒。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或排干池水后对池底进行翻晒、冰冻,可以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营养盐类,并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对湖边或库边常年有水渗入、无法排干池水的池塘,可以用泥浆泵吸出过多淤泥。同时拔除池中、池周的多余水草,以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等产卵的场所。

注意

清除的淤泥和杂草不要堆积在池埂,以免被雨水重新冲入塘中,应远远地搬离池塘。

(2)药物清塘 塘底是很多鱼类致病菌和寄生虫的温床,所以药物清塘是除野和消灭病原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以下几种。

1)生石灰清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池清塘,即排干池水,或留水6~9厘米,每亩(1亩≈667米2)用生石灰75千克,视塘底淤泥多少而增减。清塘时,在池底挖几个小坑,将石灰放入,用水乳化,趁热立即均匀全池泼洒。第二天早晨用长柄泥耙耙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药效。一般清塘7~8天后药力消失,即可注水放鱼。加注新水时,野杂鱼和病虫害可能随水进入池塘,因此要在进水口加过滤网过滤。第二种是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50千克,将生石灰放入船舱或木桶内,用水乳化,趁热立即均匀全池泼洒。带水清塘后7~8天,药力消失可直接放鱼,不必加注新水,这样就防止了野杂鱼和病虫害随水进入池塘的危险,因此防病效果比干池清塘法更好。

2)氯制剂清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氯制剂有漂白粉、优氯净(也叫漂白精、二氯异氰尿酸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或三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各种氯制剂有效氯含量不同,使用剂量也不同。漂白粉使用量为每立方水体20克,其他制剂可按说明书使用。使用时,先用水溶化,然后立即全池泼洒,之后用船桨划动池水,使药物在水中均匀分布。施药后4~5天药力消失,即可放鱼。

3)茶籽饼清塘。茶籽饼又名茶粕,是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南方省区普遍采用的清塘药物。使用量为每亩水深1米用40~50千克,先将茶籽饼粉碎,放入木桶中,加水调匀后,立即全池泼洒。清塘后6~7天药力消失。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清塘药物外,还有氨水、鱼藤酮等,各地可因地制宜,斟酌使用。

3.购买苗种应注意的问题

(1)购买检疫合格的苗种 我国地域广阔,很多地方都有特殊的地方性鱼病,如广东、广西1龄草鱼所患的九江头槽绦虫病、饼形碘泡虫病,鲮鱼苗的鳃霉病;浙江地区的青鱼球虫病、肠炎病,草鱼肠炎病,鲢鱼、鳙鱼的疯狂病;江西和广东连州市的打粉病,以及湖南、湖北等地的小瓜虫病等。这些病都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鱼苗、鱼种的地区间相互调运十分频繁,一些地方性鱼病有传播蔓延的趋势,如目前在新疆、山东等北方地区养殖场已发现九江头槽绦虫病,它不仅危害当地养殖鱼类,同时对野生鱼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购进苗种前应要求苗场提供苗种检验报告。

(2)选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场生产的苗种 许多小型苗种场常年使用自留亲鱼进行苗种生产,很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使得苗种生产力、生活力、抗病力下降,在养殖期间生长速度下降,容易感染疾病。而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场生产苗种时,经常到各种鱼类的原产地采捕野生鱼作为亲鱼,能够保证后代的生产力、抗病力。因此,在选购苗种时应尽量选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场生产的苗种。

(3)购苗时要做疫情调查 选择从那些最近一年内无重大疾病发生的苗种场购苗。一些苗种场在一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后来由于水温下降或药物抑制等原因,疾病已经不表现出症状。但是,当我们买回该场的苗种后,很可能引起疾病大规模发生。因此,对于那些在一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的苗种场销售的苗种,最好不要购买。

(4)重视苗种起运前和放养前的消毒工作 苗种起运前和放养前的消毒工作是杜绝病原进入池塘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苗种进行消毒时,药效的发挥与消毒药物的剂量、消毒水温和时间密切相关(表1-1)。一般来说,水温高,药物剂量可小一些,浸泡时间可短一些;水温低,药物剂量要大一些,浸泡时间要长一些。否则,药效无法发挥,反而使病原产生抗药性,起到相反的作用。

表1-1 苗种消毒药物在不同水温下的浸浴时间及所能防治的疾病

另外,在消毒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一次消毒鱼量不要太多,以免缺氧。

② 浸泡时间与水温有关。

③ 药浴后不用捞鱼以免使鱼体受伤,可将药水同鱼一起轻轻倒入池中。

④ 一盆药一盆鱼,不要重复用,以免药液稀释失效。

⑤ 不用金属容器。

⑥ 溶解药物须使用清水。

注意

所购买的苗种要求体色正常,体形饱满,体态优雅,无伤无病无残,同一品种规格一致。

4.养殖期间的防病措施

(1)提早放养,提早开食 把春季放养改为冬季放养,是总结过去春季放养多发鱼病后的重要改革措施。因为春季放养时水温已上升,病原体开始生长繁殖,而鱼类经过越冬,体力消耗太大,体质瘦弱,鳞片松动,鱼体易受伤,病原菌就容易乘虚而入,使鱼发病;而冬季水温低,鱼类体质肥壮,鳞片紧密,不易受伤。即使有些鱼体在运输、放养时受伤,但这时病菌也处在不活跃状态,鱼类有充足的时间恢复创伤。到春季水温上升时,放养鱼类便会提早开食,进入正常生长,增强了抗病力,也就不易发病了。

(2)合理混养 合理混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技术之一,也是预防鱼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在放养苗种密度相同、环境条件相同、管理水平相当的条件下,放养单一苗种的池塘比多种鱼类混养的池塘发病率高,而且鱼病发生后较难控制。因为不同苗种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寄主,由于混养的原因,就使得这种鱼的个体密度稀松了,相互之间传染性也降低了。

(3)苗种放养时注意事项 苗种放养时应注意池水、天气和苗种三方面的情况。

首先,放养时池水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水质肥沃,水色正常,是以绿藻、硅藻、金藻为优势藻种形成的绿色、黄绿色和褐绿色,且不含敌害生物,无丝状体藻类过量繁殖。池水pH应在7.5左右,超过此范围应用换水方法解决,或用生石灰调节。鱼池水温与运输水温尽量一致,温差一般不超过3℃。用充氧鱼苗袋运输时,如果池水水温过低,应将运输鱼苗袋不开口直接放入鱼池,15~20分钟后,待运输水温与鱼池水温基本一致时再开口放鱼。

典型案例

2017年,山东省泰安市夏张镇一钓鱼场购买3000千克鱼种,4月下旬运输,当时气温达26℃,水温仅15℃左右。经敞篷车未充氧运输半天后到达池塘,未调温直接放入鱼池。结果第二天开始出现死亡,一周内鱼种死亡80%以上。

其次,放养时气温要适宜,无寒流,无大雨,无大风,最好选择晴天的上午;有微风时,要在池塘的上风头放苗。还要注意鱼苗或鱼种规格达到养殖的要求,即体色正常,体表干净,无黏附物,游动活泼,反应灵敏,无伤无病无残。大小整齐,同一鱼池要放同一来源的苗种。如同一鱼池的来源有困难,也最好是同一地区的,千万不要多地混杂;否则,因各地运来的鱼体大小、肥满程度、抗病力等都不同,造成饲养管理上的困难,容易导致鱼病发生。

注意

① 若用敞口容器运输,必须先用池水慢慢向运输容器中兑水,待运输水温与鱼池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放鱼。这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尤其对于放养苗种为乌仔时,更为重要。

② 千万不要在傍晚放养,傍晚放养会使苗种在半夜因缺氧而死亡。

(4)做好四消” 即“苗种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食场消毒”。

1)苗种消毒。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即使最健壮的苗种,也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病原体。为防止这些病原体在新塘中传播开来,苗种入塘前必须进行浸泡消毒,以杀灭皮肤和鳃部的细菌和寄生虫。

2)饵料消毒。除商品饵料外,病原体往往随饵料带入,因此投放的动植物饵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能先进行消毒。一般植物性饵料,如水草,可用6克/米3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动物性饵料,如螺蛳等一般采用活的或新鲜的,洗净即可;肥料最好先进行腐熟或加入1%的生石灰处理一段时间后,再投入池塘。

3)环境卫生和工具消毒。经常捞除池中的草渣、残饵、水面浮沫等,保持水质良好。及时捞出死鱼和敌害生物并妥善处理。渔场中使用的工具如果不能做到单塘单用,则应在工具用后将其放入10克/米3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泡5分钟,冲洗干净备用;或在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再妥善收藏,可防潮防虫。

4)食场消毒。食场内常有残渣剩饵,残饵的腐败常为病原体的滋生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尤其在水温较高时,最易引起鱼病流行发生。所以除了经常注意投饵量应适当、每天清洗食场外,在鱼病流行季节,每周要对食场进行1次消毒。

食场消毒多用漂白粉,方法一是挂篓(袋)法,二是撒播法。挂篓法是用密的竹篓(或密眼筛绢袋,布袋易被腐烂)装漂白粉100~150克,分散挂于食场附近,如草鱼的三角草框、青鱼的食台等,每天换1次漂白粉即可。撒播法是将漂白粉直接撒在食场周围,其用药量没有严格规定,可根据食场大小、水的深浅等酌情放药,多放些一般不会危害鱼类,因为如果鱼忍受不住,即自行游开。食场消毒要根据水质、季节定期进行,鱼病流行前,要勤消毒。

小窍门

为使竹篓能沉于水中,可在篓底放一小石头,沉入水中的竹篓要加盖,以防漂白粉溢出。

注意

漂白粉与硫酸铜混合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克和硫酸铜8克,但应将两种药物分别溶解后再混合,10~20℃条件下浸泡20~30分钟即可。

采用挂袋法进行食场消毒时应注意:

A.选择药物时,鱼对该药物的回避剂量要高于治疗剂量。如鲢鱼对硫酸铜50%的回避剂量为0.3克/米3水体,而全池遍洒的治疗剂量一般为0.7克/米3水体,所以此法就无效,挂篓(袋)法不应选择硫酸铜,而敌百虫和漂白粉则可用。

B.剂量要合适,太大鱼不来吃食,太小不起作用。用挂袋法时,一般每个食场挂3~6袋,每袋漂白粉150克或晶体敌百虫100克。

小窍门

第一次挂篓或挂袋后,应在池边或网箱边观察1小时左右,看鱼是否来食场吃食,如果不来吃食,表明药物剂量太大,应适当减少挂篓或挂袋的数量。

C.为提高治疗效果,挂袋前一天要停食,并在挂袋几天内喂鱼最喜欢吃的食物。而且,投饵量应比平时略少一些,以保证鱼在第二天仍来吃食。

D.如果鱼平时没有定点摄食的习惯,那么应先驯化鱼定点摄食,一般需要5~6天,然后再用药。

注意

用3%~5%的食盐溶液对水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将漂白粉与硫酸铜混合使用,除对小瓜虫、黏孢子虫和甲壳动物无效外,大多数寄生虫和细菌都能被消灭;高锰酸钾和敌百虫对单殖吸虫和锚头鳋有特效。消毒药物、剂量和浸泡时间前面已有介绍。

(5)投饵应四定” 投饵时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不仅能有效地防止饵料浪费,也可避免残渣剩饵污染水质,起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的作用。

1)定时。是指同一池塘,每天投喂时间要相对固定,使鱼形成定时摄食的习惯。当然,定时投喂,也不是机械不变的,可随季节、气候作适当调整。如网箱养鱼,一般春季每天喂4次,而夏季每天喂6~8次,在时间上就应有不同;如果早晨有浓雾或鱼类“浮头”或下大雨,就应适当推迟投饵时间。

2)定点。是指投饵地点要相对固定,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即食场)摄食的习惯,这样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检查池鱼吃食情况,而且在鱼病流行季节,也便于进行药物预防。

小窍门

一次投喂的饵料,应以3~4小时内吃完为标准,如果有剩余的饵料,应及时捞出,不能任其在池中腐败变质,败坏水体。

3)定质。是指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和有一定的营养,不含病原体和有毒有害物质。近几年由于饲料中添加的喹乙醇引起的鱼类应激性出血病已屡见不鲜,商品饵料中的有害添加剂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定量。是指每次的投饵量要均匀适当。

(6)日常管理注意三看” 养殖期间,每天要多次检查鱼池,注意“三看”,即“看水、看天、看鱼”。

1)看水。要看水的透明度的变化、看水色的变化、看水中动植物的变化,对养殖不利的变化,要及时采取措施。如透明度低于25厘米,说明水太肥,要及时加注新水;水太清,则要及早施肥。

2)看天。要看天气变化,如夏季高温季节,傍晚蚊蝇低飞、天气闷热,可能要下雨,就要预备半夜为鱼池增氧;连绵阴雨,就需要准备好随时增氧。

3)看鱼。要看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体色情况、体表状况等,如果鱼在水中频繁跳动,或沿池边狂游,或头上尾下游泳,可能是有寄生虫;若鱼在投喂时不摄食,沿池边慢游,可能是饵料不适口,或投喂量过大,或身染疾病等原因;若鱼头部发黑,或体色有异常,可能是患病,这些情况都应及时诊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7)利用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 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经常用光合细菌(依使用说明)、枯草芽孢杆菌(依使用说明)、麦饭石(每亩30~50千克)、沸石(每亩20~30千克,严重污染时每亩50~500千克不等)、膨润土(每亩50~100千克)、明矾(即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每亩2千克)、钢渣(高温污染严重的池塘每平方米1~2千克)、过氧化钙(每10天5~10克/米3)等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

注意

麦饭石、沸石粉、膨润土等不能与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同时使用,否则会影响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

(8)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鱼体受伤通常是鱼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所以,在日常生产中,拉网、倒池、放养、运输操作,一定要动作小心、轻巧、快捷,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杜绝病原菌或寄生虫侵袭的机会。对受伤的鱼,一定要挑出,浸泡消毒后另池饲养,直至痊愈后才放回正常饲养池。

(9)定期药物预防 养殖过程中,定期进行药物预防是必不可少的。池塘中,每隔10~15天,每亩水深1米使用20~25千克生石灰,既可改良水质,又可杀菌防病,是通常使用的预防措施。用中草药扎成小捆,放在池中沤水,也是不错的选择之一。如乌桕叶沤水防烂鳃,楝树枝沤水防车轮虫病等。使用挂篓(袋)法,在食场周围形成一个消毒区,利用养殖生物来摄食,反复通过数次,达到预防目的。在网箱养鱼中,使用此法比其他方法方便。

小窍门

使用中草药沤水预防疾病时,可以在水面处拉一条绳子,将草药捆扎成束,挂在绳子上,再浸入水中。几天后,提起绳子,更换草药。

鱼病多发季节,还需经常使用体内药物预防。一般采用口服法,将药物拌在饵料中投喂。使用时应注意:

1)饲料必须选择鱼最爱吃的,营养丰富,能碾成粉末的,而且制成药饵后的浮沉性要和鱼的习性相符。比如,草鱼要用浮性的米糠等,青鱼要用沉性的菜粕等。

2)颗粒料要有足够的黏性,在水中1小时左右不散开,鱼吃下后又易消化吸收。

3)饵料颗粒要大小适口。

4)在计算药量时,除了尽可能地估计病鱼的体重外,对食性相同或相似地其他种类的鱼也要计算在内;而大小相差悬殊的,即使是同一种鱼,大鱼体重也可不算在内,但在投喂药饵的周围必须设置栅栏,只允许小鱼进入药饵区。

5)投喂量要比平时少20%~30%,以保证鱼天天都来吃药饵,并将药饵吃完,连喂3~6天。

(10)人工免疫 就是用给鱼注射、喷雾、口服、浸泡疫苗等人工方法,促使鱼获得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目前,在草鱼的出血病、鳖的各种细菌和病毒病、对虾的疾病和淡水鱼类细菌性出血败血病的防治过程中,免疫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越冬前要进行严格处理 养殖鱼越冬前要大小分养,严格消毒,加强投喂。有伤有病个体要挑出单独养伤养病,痊愈后再入越冬池或网箱。如果不加处理,让养殖鱼在池塘或网箱中自然越冬,第二年一开春,养殖鱼会因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而陆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