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简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简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節 運筆特徵

運筆特徵是指書寫文字筆畫時,起筆、行筆、收筆過程中的動作特徵。文字是由基本筆畫構成的,運筆是構成筆迹的重要因素,它是書寫習慣的主體特徵,是書寫動作的習慣反映,具有較强的穩定性,參看李文《筆迹鑒定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11頁。具有區别於其他書寫者字迹的作用。

一、起筆

(一)直鋒起筆。即筆尖落在書寫材料上没有明顯頓壓動作而是順勢運行,起筆方向與行筆方向一致,其形象多呈尖首或圓形(或類圓狀)。如:

詩論2 詩論3 望一6 語四1 周易10

周易7 語三8 老甲6 唐13 8 周易10

彭祖7

(二)頓壓起筆。一般分爲“藏鋒”和“露鋒”兩種形式。藏鋒式頓壓起筆即在書寫筆畫時並不露出筆尖鋒芒,起筆處筆畫明顯較其他筆畫粗,如清華一《保訓》等篇;露鋒式頓壓起筆即在書寫筆畫時露出筆尖鋒芒,其形象多呈斜斷面或翹頭特徵,如曾侯乙簡文字書寫起筆縱勢斜鋒側出,重落輕起,斜筆頂端多呈楔形。這兩種方式的起筆會造成筆畫起筆處形態各異,如:

藏鋒式:尊28 性命4 成26 采風2 耆夜3

保訓11

露鋒式:子道5 曾46 父母3 姑成9 相邦1

内禮1

若起筆時頓壓力量過大,會使起筆處形成的頓壓痕迹像短豎畫一樣,這種頓壓起筆或被誤認爲豎筆,如《姑成家父》簡1的“正”字作“”,該字第一筆起筆處頓壓力度過大,痕迹較爲明顯,以致有學者將該短横誤認爲豎畫,誤釋爲“”。陳偉:《〈苦成家父〉通釋》,“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9。

二、收筆

(一)直收筆。收筆時無頓壓動作,在行筆方向上直出輕收,許多直收筆提筆後使筆畫末端呈平齊或尖鋭狀。如:

子思1 包13 包32 周易11 彭祖2 周易7

4 弟子問7 三德3 子思2 子羔5 中弓3

(二)頓壓收筆。收筆時有頓壓動作,其形態呈鈍圓狀或下延狀。這類收筆動作多在文字的横向筆畫中出現,收筆方向均是向下延伸的,這種特點使得這些字迹很容易與其他字迹區分開來。如信陽簡、上博一《性情論》、上博六《孔子見季子》等簡中字迹的收筆:

信陽一1 信陽一25 信陽二1 包129 包157

性情7 性情15 性情16 性情33 父母8

2 5 7 武王7 從甲10

頓壓起、收筆的特徵往往也會影響文本中符號的書寫形態,如下面的鈎識符號:

父母14 君老4 性情40 相邦1 内禮6

這些鈎識符號的形態均反映出了運筆特徵。

三、行筆特徵

筆畫運行的過程中,筆鋒運行轉折所造成的筆畫形態會有很多種,運筆的力度、筆畫運向及連筆動作都是行筆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運筆力度特徵,它反映了書手的書寫功力。運筆力度的强弱是可以通過字迹墨色反映出來的,並且與書手的書寫水平有着直接的關係。書寫水平高的書手運筆力度就較均匀,書寫水平低的書手運筆力度不均匀,或下筆較重,或下筆無力。同樣的筆畫在不同書手之間書寫的形態是不同的,如書寫水平高的書手所寫字迹横畫水平、豎畫垂直或能保持一定弧度;水平差的書手在書寫時則表現爲不能很好地控制筆畫運行的方向與軌迹,特别是一些曲折或帶有弧度的筆畫,彎曲很不自然流暢。我們將這兩者對比如下:

(二)筆畫運向特徵,即指構成一個單字的筆畫運行方向。筆畫的運向不僅具有較强的穩定性,而且直接影響字的形態參看賈玉文、鄒明理《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大全·文件檢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59頁。。因此,筆畫運向特徵在戰國簡帛字迹的分析比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若以水平綫爲衡量標準,筆畫運向可分爲如下三種:

1. 横向向右上傾斜。戰國楚地竹簡上的大部分字迹整體運向均屬此類。如上博一《孔子詩論》、《衣》等。

2. 横向水平。如上博三《周易》等。

3. 横向向右下傾斜。如信陽簡、上博一《性情論》等篇。另外,秦簡這種情況較多見,如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牘等。

横向筆畫運向特徵

若以垂直綫爲衡量標準,縱向筆畫運向分爲垂直、向左運筆或向右運筆。古書類竹簡字迹中會出現縱向筆畫方向較爲垂直的情況,如郭緇31、詩論1、詩論1、周易12等,不過縱向筆畫向左、向右運筆的還是佔多數(見下表)。

縱向筆畫運向特徵

筆畫的運向與水平或垂直坐標會形成一定的角度,當一個書手形成了書寫定勢,這個傾斜的角度也相對地固定下來,利用這個相對穩定的角度來判斷字迹具有一定的功效。如李孟濤就利用了筆畫運向與坐標軸所成的角度對郭店《老子》的抄手進行了分析。李孟濤:《試談郭店楚簡中不同手迹的辨别》,《簡帛研究二〇〇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5-29頁。不過,對於這種由毛筆書寫出來的墨書字迹,不能僅憑機械的角度測量來判斷字迹的書寫者,書寫者對毛筆的使用、變换都會影響字迹的筆畫運向角度。另外,底本對抄本的影響也會造成抄手在一些字迹上的筆畫運向不穩定,如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簡8中出現了兩個“年”字,分别寫作“”形與“”形,儘管該簡第一個“年”字下端被編綸痕迹覆蓋,也能看出該字豎畫末筆是向右傾斜的;第二個“年”字豎畫末筆是向左傾斜的。而這支簡是由同一抄手抄寫完成的,出現這種筆畫運向不穩定的情況是因受到了抄寫底本的影響。參看李松儒《由〈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本字迹看先秦文獻的傳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59-269頁。所以,我們要靈活地分析字迹筆畫的運向特徵,抓住其中規律來更好地分析這些字迹的特徵。

(三)連筆動作特徵,即多個筆畫書寫時所表現的接連過渡、轉折、呼應等特徵。如下所示:

六德23 尊26 父母2 相邦4 4 建乙11

上舉例子中一些特殊書體的字迹起收筆特徵較爲明顯,如上博二《民之父母》、上博六《季子見孔子》、郭店《六德》等這些書體的字迹,在行筆過程中變化也很大。並且,這些變化均是有意識形成的效果,這些字迹從運筆特徵看運行速度也很快,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爲戰國簡帛字迹中的“行篆”或“草篆”。

運筆特徵所反映出的筆畫微觀形態對字迹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它能反映出書手的書寫習慣與書寫條件,通過書寫力度來看書手的書寫水平,筆畫的運向可以反映書手的書寫習慣,通過連筆動作可以知道書寫速度,等等。如我們就曾通過運筆特徵將《天子建州》乙本、《凡物流形》乙本、《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本中部分字迹認定爲同一個抄手所寫,並進一步來推斷這些文本之間的關係。參看李松儒《〈凡物流形〉甲本、〈天子建州〉乙本、〈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本字迹研究》,《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0)》,遼海出版社,2010年,第149-157頁。

書手書寫水平的決定因素是運筆的功力和筆法技巧。運筆特徵不僅僅表現在筆畫上,而且也直接影響着整個字的形體、結構等特徵變化。參看賈玉文、鄒明理《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大全·文件檢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63頁。因此,認識、把握和運用運筆特徵,是研究戰國簡帛字迹最爲重要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