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晚商时期

(一)连柄刀的发现及年代

按照首部的差异,可将晚商时期的连柄刀分为环首刀、三凸环首刀、兽首刀、半环钮刀、半环首刀等五类。

1. 环首刀

数量较多。根据刀背形状不同,又可分为2亚型。

A型 凸背凹刃。根据刀身形制不同,又可分为3亚型。

Aa型 刀柄与刀身同宽。标本小屯M5∶11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02页。,柄部饰弦纹一道,长14厘米(图1.5,1),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武安赵窑M20∶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武安赵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3期,329~364页。,长17.2厘米(图1.5,2),年代为殷墟二期。

Ab型 刀柄窄于刀身,柄身相接处为直角。可分为2式。

Ⅰ式 柄身相接处有下栏。刀刃窄长,刀锋较尖。标本花园庄M54∶3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165页。,柄中空,有长条形镂孔,镂孔两侧饰锯齿纹,锋略残,残长28.3厘米(图1.5,3),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传出大象墓W. C.White,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 Dating from about 1400BC-771BC”, Museum Studies No.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6.,柄部有长条形镂孔,上下饰羽状纹,长29.2厘米(图1.5,4),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83~86刘家庄北M13∶2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2期,8~27页。,柄部饰弦纹一道,长21.4厘米(图1.5,5),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小屯M40∶13∶1059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柄部饰弦纹一道,长27.1厘米(图1.5,6),年代为殷墟二期。

Ⅱ式 柄身相接处无下栏。刀刃较宽,刀锋角度大。数量较多。标本灵寿西木佛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灵寿县西木佛村出土一批商代文物》,《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117~119页。,柄部镂空,上下饰羽状纹,长29厘米(图1.5,16),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梅园庄南地M118∶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秋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考古》1991年2期,125~142页。,柄部有三个短镂孔,长31.3厘米(图1.5,17),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前掌大BM9∶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柄饰弦纹一道,长23厘米。(图1.5,18),年代为殷墟四期。

Ac型 刀柄窄于刀身,刀背弧曲。根据柄身相接处的不同,可分为2式。

Ⅰ式 刀柄与刀身相接处呈钝角。标本武官村大墓E9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1~62页。,长23厘米(图1.5,7),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侯家庄M1716∶R9180∶1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图1.5,8),长17.92厘米。标本侯家庄M1461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本书中侯家庄出土铜刀均出自本注释和上一条注释,因两文都是研究性文章,没有披露出土刀子墓葬的年代和其他有助于判定年代的线索,因此侯家庄出土铜刀的年代均无直接断代依据,本书不对其定年,从形制看,与殷墟同类型刀年代相近。(图1.5,9)。标本大司空M663∶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考古》1988年10期,865~874页。,刀锋已失,残长26.5厘米(图1.5,10),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武乡上城村王进先、杨晓宏:《山西武乡县上城村出土一批晚商铜器》,《文物》1992年4期,91~93页。,刀锋已失,残长11.9厘米(图1.5,11),年代为殷墟早期。

图1.5 A型环首刀

1. 小屯M5∶1125 2. 武安赵窑M20∶1 3. 花园庄M54∶301 4. 大象墓 5. 83~86刘家庄北M13∶2 6. 小屯M40∶13∶1059 7. 武官村大墓E9 8. 侯家庄M1716∶R9180∶1 9. 侯家庄M1461 10. 大司空M663∶48 11. 武乡上城村 12. 大司空M303∶4 13. 殷墟西区M1024∶2 14. 荥阳关帝庙H1107∶1 15. 大司空北地M64∶9 16. 灵寿西木佛 17. 梅园庄南地M118∶10 18. 前掌大BM9∶15

Ⅱ式 刀柄与刀身相接处为直角。标本大司空M30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245页。,长21厘米(图1.5,12),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殷墟西区M102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长21.8厘米(图1.5,13),年代为殷墟四期。标本荥阳关帝庙H1107∶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荥阳市关帝庙遗址商代晚期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7期,32~46页。,长24.2厘米(图1.5,14),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大司空北地M6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4—1988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年4期,471~498页。,长21.1厘米(图1.5,15),年代为殷墟四期。

B型 翘尖。根据刀身形制不同,可分为3式。

Ⅰ式 柄部剖面呈 “Ⅰ”形,刀身较窄,尖部上翘显著。标本侯家庄M1546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长12.2厘米(图1.6,1)。标本侯家庄M1537∶4∶255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长16厘米(图1.6,2)。标本侯家庄M1007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图1.6,3),长16.64厘米。以上三件年代约为殷墟早期。标本武官村北祭祀坑M221∶1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等:《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1期,20~36页。,长21厘米(图1.6,4),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传出大象墓W.C.White,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 Dating from about 1400BC-771BC”, Museum Studies No.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6.,长26.7厘米(图1.6,5),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殷墟四盘磨SP25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2期,150~166页。,柄饰叶脉纹(图1.6,6)。标本侯家庄M1736∶2∶2421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图1.6,7)。

图1.6 B型环首刀

1. 侯家庄M1546 2. 侯家庄M1537∶4∶255 3. 侯家庄M1007 4. 武官村北祭祀坑M221∶1 5. 大象墓 6. 殷墟四盘磨SP25 7. 侯家庄M1736∶2∶2421 8. 殷墟西区M73∶7 9. 郭家庄M231∶10 10. 殷墟西区M372∶7 11. 郭家庄M160∶222 12. 殷墟西区M166∶4

Ⅱ式 柄部剖面呈椭圆形,刀身较宽,尖部上翘不显著。标本殷墟西区M7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长13.8厘米(图1.6,8),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郭家庄M231∶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55页。,长15.3厘米(图1.6,9),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殷墟西区M37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长19.4厘米(图1.6,10),年代为殷墟三期。

Ⅲ式 柄部如同Ⅱ式,刀身更宽,刀尖略上翘。标本郭家庄M160∶2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12页。,柄有长条形镂孔一道,长19.5厘米(图1.6,11),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殷墟西区M16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95页。,长19.6厘米(图1.6,12),年代为殷墟四期。

2. 三凸环首刀

环首外缘有三个小凸起,背外凸。根据柄身宽度的不同,可分为2型。

A型,柄身大致同宽,又可分为2亚型。

Aa型 柄身交界处为V字形下栏,弓背,刃内凹。标本大司空M539∶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6期,509~517页。,刀柄上有凹字形纹,环首下侧有小环钮,长27、身长16厘米(图1.7,1)。标本传出大象墓的一件,柄饰三道纹W.C.White,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 Dating from about 1400BC-771BC”, Museum Studies No.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6.(图1.7,2)。年代均为殷墟二期。

Ab型 柄身交界处为尖刺状下栏,弓背较直,直刃。标本小屯M164∶13∶2853石璋如:《小屯》,“中研院”史语所,1972年。,柄中间有纵向凸弦纹一道,长27.4厘米(图1.7,3)。标本郭家庄东南M5∶12安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安阳市殷墟郭家庄东南五号商代墓葬》,《考古》2008年8期,22~33页。,柄无纹饰,长29.2厘米(图1.7,4)。年代均为殷墟二期。

B型 刀身宽于刀柄,柄身交界处为直角形。可分为2亚型。

Ba型 柄身交界处有较长下栏。标本高本汉著录的一件转引自乌恩岳斯图:《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2期,135~156页,注47。本书中有多件器物为高本汉著录,均引自乌恩先生的这篇文章,不另注。,柄饰一道人字纹(图1.7,5),年代为殷墟二期。

Bb型 柄身交界处无下栏。标本殷墟王裕口北M103∶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王裕口村南地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12期,3~25页。,长19.8厘米(图1.7,6),年代为殷墟二期。

图1.7 三凸环首刀

1. 大司空M539∶37 2. 大象墓 3. 小屯M164∶13∶2853 4. 郭家庄东南M5∶12 5. 高本汉著录 6. 王裕口北M103∶33

3. 兽首刀

迄今为止,见于报道的晚商文化兽首刀有10余件,根据刀首动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4型。

A型 鹿首,根据刀身形制不同,可分为3式。

Ⅰ式 刀身细长,柄身相接处有下栏,柄部有精致纹饰,鹿首生动,眼睛为筒状,口微张,鼻子凸出,有的在兽首下有小环钮,耳外通常有大环。标本小屯M5∶69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03页。,兽首下部残失,柄饰两道斜格纹,长36.2厘米(图1.8,1),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侯家庄M1311∶3∶2459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柄饰数道细斜线纹,中有一道凹槽,上有三个乳钉纹,长31.9厘米(图1.8,2)。标本侯家庄M1537∶R9161∶1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柄饰凹菱形格纹,长19.3厘米(图1.8,3)。

Ⅱ式 柄身相接处有小下栏或者折角,柄部纹饰简化,鹿首变得呆板,刻画得不如Ⅰ式细致。鹿头上的大环已不见。标本花园庄M54∶3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165页。,双角竖立而后折,角跟与拐折处呈钉帽状,柄中间有凹槽一道,其上下饰斜纹数道,长27.5厘米(图1.8,5),年代为殷墟二期。标本高本汉著录,图像粗糙,细部不明(图1.8,4)。

Ⅲ式 刀身较宽,凸背凹刃,柄身相接处无下栏,柄部纹饰简单,鹿首简化,无耳,无大环。标本侯家庄M1008∶R8964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鹿首下有环钮,柄饰凸弦纹一条(图1.8,6)。标本侯家庄M1693∶R9306∶6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形制与侯家庄M1008∶R8964几乎相同,只是无环钮,长17.8厘米(图1.8,7)。

B型 马首,刀身较鹿首刀宽。根据马首的不同,可分为3式。

Ⅰ式 马首较为形象,呈圆雕状,柄部有精致的纹饰。标本花园庄M54∶30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165页。,凸背,刃部残,柄部上饰斜弦纹,下饰纵向波曲纹,长31.5厘米(图1.8,8),年代为殷墟二期。

Ⅱ式 马首稍显呆板,马耳后贴,柄部为长条状镂孔。标本小屯H181∶重241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长29厘米(图1.8,9),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小屯M20∶13∶890石璋如:《小屯》,“中研院”史语所,1970年,126页。,凸背凹刃,长32厘米(图1.8,10)。标本高本汉著录(图1.8,11),年代为殷墟二期。

Ⅲ式 马首仅具形式,与浮雕相似,柄部无纹饰无镂孔。标本殷墟西区M171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8期,703~712、725页。,直背直刃,长30.5厘米(图1.8,12),年代为殷墟四期。

C型 羊首,凸背凹刃。根据羊首、刀身形制不同,可分为3式。

Ⅰ式 羊首较为形象,羊角下弯成环,刀身有下栏。标本高本汉著录,传出殷墟,柄饰两道斜线纹(图1.8,14)。

Ⅱ式 羊首与Ⅰ式风格相同。刀身无下栏,柄身相接处为锐角,标本旌介M2∶2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1~18页。,柄部有三个镂孔,长27.5厘米(图1.8,13),年代为殷墟四期。

Ⅲ式 羊首呆板,羊角上卷。标本小屯M20∶3∶2459石璋如:《小屯》,“中研院”史语所,1970年,140页。,柄中间有镂孔(图1.8,15),年代为殷墟二期。

D型 牛首,凸背凹刃,柄身相接处有下栏,柄中间有镂孔一条。标本大司空M51∶2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10期,51~62页。,柄部镂孔上下饰人字纹两道,长32.7厘米(图1.8,16),年代为殷墟三期。标本小屯M20∶13∶872石璋如:《小屯》,“中研院”史语所,1970年,139页。,形制与小屯M20∶13∶890几乎相同(图1.8,17),年代为殷墟二期。

图1.8 兽首刀

1. 小屯M5∶690 2. 侯家庄M1311∶3∶2459 3. 侯家庄M1537∶R9161∶1 4、11、14. 高本汉著录 5. 花园庄M54∶373 6. 侯家庄M1008∶R8964 7. 侯家庄M1693∶R9306∶6 8.花园庄M54∶300 9.小屯H181∶重241 10. 小屯M20∶13∶890 12. 殷墟西区M1713∶8 13. 旌介M2∶20 15. 小屯M20∶3∶2459 16. 大司空M51∶20 17. 小屯M20∶13∶872

4. 半环钮刀这种刀通常称为“菌首刀”、“蘑菇首刀”等,中原文化目前发现的这种刀首部已经退化,与典型的蘑菇首刀有很大差别,本书为反映这种刀的形制变化和对中原刀的影响,以形制上始终没有变化的半环钮为准,称之为半环钮刀。

目前发现很少,根据刀身不同,可分为2式。

Ⅰ式 首为实体椭圆帽状,凸背翘尖,柄身大致同宽。标本小屯M238∶14∶0769石璋如:《小屯》,“中研院”史语所,1970年,396页。,柄饰凸弦纹三道,下有一小孔(图1.9,1),年代为殷墟二期。

Ⅱ式 首变窄与柄部同宽,与小钮连接成为半环,整体形制与Ⅰ式相近。标本侯家庄M1461∶R9150∶1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凸背翘尖,柄部无纹饰,长15.3厘米(图1.9,2)。

Ⅲ式 无首,半环钮位于柄端或中间,直背,柄部窄于刀身,凸刃。标本侯家庄M1548∶R9321∶1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图1.9,3)。标本殷墟西区M101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直刃,刀柄较细,柄中部下方有一半环形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长20.5厘米(图1.9,4),年代为殷墟晚期。

图1.9 半环钮刀

1. 小屯M238∶14∶0769 2. 侯家庄M1461∶R9150∶1 3. 侯家庄M1548∶R9321∶1 4. 殷墟西区M1014∶1

图1.10 半环首刀

1. 山东长清兴复河出土

5. 半环首刀

凸背凹刃,刀锋略上翘,柄身相接处有下栏,半环制作规整,柄饰凸弦纹两道。标本长清兴复河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4期,41~47页。,刀身近栏处有铭文,长23.6厘米(图1.10,1),年代为殷墟三期山东长清兴复河铜器年代跨度较大,早到殷墟二期,多数属殷墟三期,最晚者为觯,与殷墟西区M793中的同类器相似,年代可据此而定。

(二)连柄刀在中原的分布

晚商时期的连柄刀主要分布于殷墟和晋南、冀中、山东等地的晚商文化地方类型中。殷墟中出土的连柄刀种类、数量最多。连柄刀的种类有环首刀Aa、AbⅠ、AbⅡ、AcⅠ、AcⅡ、BⅠ、BⅡ、BⅢ,兽首刀AⅠ、AⅡ、AⅢ、BⅠ、BⅡ、BⅢ、CⅡ、D,三凸环钮刀Ab、Ab、Bb,半环钮刀Ⅰ、Ⅱ、Ⅲ。环首刀BⅠ、兽首刀、三凸环首刀目前仅发现于殷墟地区。

晚商文化地方类型中连柄刀的数量、种类均不及殷墟。晋南有环首刀AcⅠ。冀中有环首刀Aa、AbⅠ、AbⅡ。山东有环首刀AbⅡ、AcⅡ、BⅢ,半环首刀。半环钮刀目前仅发现于山东地区。环首刀在殷墟和地方类型中都有发现,是分布最普遍的刀的种类。

(三)连柄刀与北方文化的关系

1. 环首刀

Aa型环首刀与冯家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发现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51~55页。(图1.11,3)、湾柳辽宁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辽宁法库县湾柳遗址的发掘》,《考古》1989年12期,1076~1086页。(图1.11,4)、鄂尔多斯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图1.11,5)等地的刀相同。

AcⅠ式环首刀的形制与齐家文化商罐地出土的刀形制相同(图1.3,4),为北方环首刀的最早形制。该刀晚商时期仍然存在,在李家塌齐天谷:《陕西子长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9年5期,140~141页。(图1.11,8)、鄂尔多斯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页。(图1.11,9)、潘家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8)》,科学出版社,1994年,28~86页。(图1.11,10)等地均有发现。

BⅠ式环首刀与褚家峪山西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1年8期,49~53页。(图1.11,13)、鄂尔多斯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页。(图1.11,14)、东犁李殿福:《吉林省库伦、奈曼两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与内涵》,《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3年,98~114页。、外贝加尔转引自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六)》,科学出版社,2007年,194页,注62。(图1.11,15)等地出土者相似。四盘磨SP25刀的纹饰也见于兴城杨河刀柄部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78年6期,387页。,北方特征显著。虽然早商时期的台西类型中曾发现翘尖环首刀,但二者形制差别很大,应不存在继承关系。

图1.11 Aa型、AcⅠ式、BⅠ式环首刀与北方同类器比较

1. 小屯M5∶1125 2. 赵窑M20∶1 3. 冯家SFJ1∶6 4. 湾柳 5. 内蒙古博物馆藏品(石范) 6. 侯家庄M1461 7. 侯家庄M1716 8. 李家塌 9. 鄂尔多斯E·164 10. 潘家梁M221∶208 11. 武官村北祭祀坑M202 12. 侯家庄M1546 13. 褚家峪 14. 鄂尔多斯E·159 15. 外贝加尔

2. 三凸环首刀

晚商时期,三凸环首刀除了殷墟中有数件外,在晋陕高原可参看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4、5期,34~35页。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组:《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期,36~38页。(图1.12,1)、燕山南北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抚顺市发现殷代青铜环首刀》,《考古》1981年2期,190页。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发现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51~55页。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杨河发现青铜器》,《考古》1978年6期,387页。(图1.12,2)、米努辛斯克盆地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六)》,科学出版社,2007年,165~197页,图二十三。(图1.12,3)、蒙古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六)》,科学出版社,2007年,165~197页,图二十三。(图1.12,4)都有发现。燕山南北的三凸环首刀数量最多,三凸明显,形制也比较精致,可能是这种刀的发源地。其他地区的刀应该是在其影响下产生的。殷墟的Aa、Ab型三凸环首刀北方特征十分明显:窄长的刀身,尖锐的下栏,北方式的纹饰,几乎每一件都能在北方找到相似器形。

图1.12 三凸环首刀与北方同类器的比较

1. 后兰家沟 2. 抚顺望花 3. 米努辛斯克盆地 4. 蒙古 5. 小屯M164∶13∶2853 6. 大司空M539∶37

3. 兽首刀

晚商时期,兽首刀的分布范围较广,东起辽西,西到新疆,北至外贝加尔,遍及整个北方地带,是北方系青铜器中特征最为鲜明的一种器物。燕山南北的兽首刀最为集中,兽首的种类最多(以鹿首为主,羊首次之)。而其他地区兽首刀的兽首种类很单一。因此兽首刀的发源地可能就在这里,其他地区的兽首刀应是从这里传播出去或受其影响而出现的。

在殷墟的4种兽首刀中,以鹿首(A型)和羊首(C型)刀的北方色彩最为浓厚。AⅠ式兽首刀与花园乡王炳华:《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考古》1986年10期,887~890页。(图1.13,1)、头村注3(图1.13,3)、抄道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县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12期,644~645页。(图1.13,5)的同类器几乎完全相同。AⅡ式刀的兽首显然是雏鹿的造型,目前北方尚未有此类刀出土。仅有一件著录品,可能出自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110页。(图1.14,1),在当地征集品中,有“兽首匕形器”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图一七,12。,笔者认为其可能为“龙首镳”韩金秋:《鄂尔多斯龙首镳刍论》,《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1期,63~68页。,角部的特征与AⅡ式兽首刀相似。因此从目前的发现看,AⅡ式兽首刀存在来自鄂尔多斯或其附近地区的可能性。

注3黑光、朱捷元:《陕西绥德头村发现一批窖藏商代铜器》,《文物》1975年2期,82~87页。

BⅠ式兽首刀的同类器在北方发现极少。仅有一件著录品,形制、纹饰、

图1.13 AⅠ式、CⅠ式兽首刀与北方同类器比较

1. 花园乡 2. 《动物狩猎纹中巫术的含义》著录 3.头村 4. 《大草原骑马民族》著录 5. 抄道沟 6. 塔子沟 7. 小屯M5∶690 8. 高本汉著录

图1.14 AⅡ式、BⅠ式兽首刀与北方同类器比较

1. 《鄂尔多斯青铜器》著录 2. 《大草原骑马民族》著录 3. 花园庄M54∶373 4. 花园庄M54∶300

风格等均为典型的北方系青铜器特征,但出土地点不详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图17。(图1.14,2)。晚商时期与马有关的器物多与北方文化相关联,如玉马、铜马、马形纹饰等(见下文),马首刀想必也是如此,当时的北方文化中已经出现马首刀。

羊首刀是北方兽首刀中的另一种重要器类,CⅠ式的羊首虽然不如北方同类器那样生动(也可能是图像摹写的失真),但显然与塔子沟王未想:《内蒙古林东塔子沟出土的羊首铜刀》,《北方文物》1994年4期,31页。以及两件著录品转引自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113页,注158。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图10。的风格一致(图1.13,6、2、4)。

4. 半环钮刀

Ⅰ式半环钮刀在中国北方地带出土的地点有鄂尔多斯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淳化黑豆嘴M1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12~22页。(图1.15,4)、绥中冯家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发现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1期,51~55页。(图1.15,3)、赤峰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刀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合刊,23~28页。(图1.15,2)、滦南后迁义张文瑞:《冀东地区龙山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31页。(图1.15,1)以及冀北等地郑绍宗:《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文物春秋》1994年4期,28~46页。。其刀身为较圆缓的弓背形,为中国北方地带刀的典型形制。

图1.15 Ⅰ式半环钮刀与北方同类器比较

1. 后迁义99T1③∶17 2. 赤峰 3. 冯家87SFJ1∶12 4. 黑豆嘴M1 5. 小屯M238

滦南后迁义的刀可能早到殷墟一期,为目前此类刀的最早者,加之冀北地区发现较为集中,说明这种刀的起源地可能在冀北附近的北方地带。而远源则在米努辛斯克盆地,那里Ⅰ式半环钮刀的数量也很多,从形制演变序列上看,它是从木柄铜刃的磬折形刀演变而来的。殷墟的Ⅰ式半环钮刀的刀身、首部皆与北方同类器相似,柄部的弦纹也为北方系青铜器所常见。

Ⅱ式半环钮刀是Ⅰ式半环钮刀的继续发展,蘑菇首退化、消失,小钮保留,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较多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图1.16,1~3)。内蒙古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半环钮刀的石范转引自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48页。,以刀锋为浇铸口的特点与鄂尔多斯刀缺少刀锋的特征相符合。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半环钮刀的报道,故将鄂尔多斯地区定为半环钮刀的起源地大致不错。

5. 半环首刀

半环首刀在北方地带发现不多。目前这种刀仅发现于晋陕高原,在陕西绥德杨家峁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8年10期,955~957页。、延长张兰沟姬乃军:《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4年2期,27~28、112页。各出土1件(图1.17,1、2),而北方其他地区则尚未发现,可暂将这里看作半环首刀的起源地。山东长清半环首刀与这里的同类器在形制上几乎完全相同。

图1.16 Ⅱ式半环钮刀与北方同类器的比较

1~3. 鄂尔多斯 4. 侯家庄M1461∶R9150∶1

图1.17 半环首刀与北方同类器的比较

1. 绥德杨家峁 2. 延长张兰沟 3. 长清下西河

(四)连柄刀对晚商文化的影响

晚商时期的中原,环首刀、兽首刀、半环钮刀在各个阶段都有发现,有较为完整的演变序列,其中各类刀的最早者(Ⅰ式)都有显著的北方文化色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北方文化色彩逐渐减少而商文化色彩逐渐增加,最终成为商文化刀。因此,这些刀属于在中原生根发芽的连柄刀。

1. 环首刀

夏到早商时期,中原都出现过环首刀,也有“融合型”环首刀的出现。但从目前的发现看,似乎始终没有成为中原刀的主要形制。晚商早期的环首刀与早商时发现的环首刀形制差别很大,且北方色彩浓厚,显然不是先前中原环首刀的继续发展,而可能是晚商时期在北方的影响下产生的。在晚商时期,环首刀才成为中原刀的主要形制,由此奠定了使用环首刀的传统。

AbⅠ式环首刀的刀柄与刀身相接处为直角,有下栏。刀身形制较为规整,不同地点的刀相似度非常大,刀柄截面为椭圆形的比例很高。这些特点都不见于北方环首刀。北方环首刀柄身宽度相当,柄身相接处有小凸,很少发现以直角相连的,不同地点的刀差异较大,形制不甚规整,刀柄主要为扁的。鉴于以上不同点,我们认为AbⅠ式环首刀可能属仿制的器物(当然也不能排除部分柄部饰有精美纹饰的刀为北方传入的可能)。AbⅡ式环首刀与AbⅠ式环首刀相似,二者柄身相接处都为直角,刀柄截面为椭圆形,时代较晚,可能是由AbⅠ式环首刀发展而来的。不同的是,AbⅡ式刀刀背平直,柄部常见镂孔,刀身也逐渐与商式的短茎大刀相似,商式风格更加明显。从形制上看,Ab Ⅲ式环首刀应为AbⅡ式环首刀的发展形制,其柄身相接处为直角,与北方刀不同,可能是仿制过程中“中原化”的表现。

AcⅡ式刀的柄身相接处也是直角,与Ab Ⅲ式环首刀相同,也应该是在中原落地生根后的刀衍生出的新形制。

BⅡ式环首刀的柄部截面多为椭圆形,没有纹饰,形制规整,与北方的同类刀差异明显。BⅢ式环首刀的刀身仍然呈S形,应是BⅡ式环首刀的发展形制。不过其形制更加接近商式的短茎大刀,并与AbⅡ式环首刀的演变过程相似,而且二者的流行时间也相同,说明都是商人仿制的北方刀,在仿制的过程中北方特征逐渐褪去,而商式风格取而代之。

各型环首刀Ⅰ、Ⅱ、Ⅲ式的年代越来越晚,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方色彩逐渐减少而商文化色彩逐渐增多,直至完全成为商式刀。不同型的各式的演变规律大体相同,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柄身相接处由钝角逐渐向直角转变;二是刀身从窄、长、轻巧逐渐变得宽、短、厚重,三是刀柄剖面从扁逐渐变成椭圆,四是有纹饰图案者从形象生动变得简单呆板。这种演变的同步性说明,各型刀在脱离开北方文化后,在商文化中开始了独立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且作为外来连柄刀,其整体的形制演变趋势和演变的阶段性受制于同样的社会条件。晚商时期环首刀的发展演变生动反映了商文化将环首刀吸收、仿制、融合直至成为自身器物的过程。也正是在晚商时期,环首刀才成为中原文化的主要刀种类,并延续数千年。

2. 三凸环首刀

目前在殷墟发现的三凸环首刀都属殷墟二期,但形制上并不统一,本书划分的A型与北方同类器基本相同,可能是从北方传入的。而B型则带有中原仿制的若干作风,柄身交界处为直角与中原的短茎刀相仿,Ba型有较宽的下栏,也见于与小屯M20的兽首刀上,后者确定为商文化的仿制品,北方三凸环首刀的下栏都较窄且尖利。Bb型刀柄身交界处有向上的斜线,刀柄似宽于刀身,同样的刀柄也见于殷墟西区M73∶7和郭家庄M231∶10上,后者是晚商文化仿制的环首刀,而北方三凸环首刀的刀柄部都是扁平的。两个亚型刀的仿制特征说明,虽然三凸环首刀仅发现于殷墟二期,发现地域也仅限于殷墟,但这种刀也被商人所仿制,并对晚商文化产生了影响。

3. 兽首刀

A、B、C三型兽首刀的Ⅰ式都有浓厚的北方色彩,形制也同北方的兽首刀相似,可能是北方传入品。从Ⅱ式开始,北方色彩逐渐褪去,相应的商文化色彩增加,开始了中原化的进程。

AⅡ式兽首刀应是继承AⅠ式兽首刀而来的,鹿首有些退化。这种演变过程与北方兽首刀的演变有相似之处。奈曼白音昌就曾发现过相似的刀李殿福:《吉林省库伦、奈曼两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与内涵》,《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3年,图版染-4。。因此,AⅡ式既有可能是AⅠ式在殷墟的继续发展,也有可能是从北方传入的,而AⅢ式则确定无疑是北方鹿首刀在中原发展的产物。

BⅡ式、BⅢ式兽首刀是BⅠ式的继续发展,马首都已经较为呆板、简化,而且刀身也与北方刀有所差别,仿制特征明显。

C Ⅱ 式兽首刀小屯M20∶3∶2459,刀身为北方式,但羊首显然为商式,羊角上卷,与饕餮纹的上卷的角相似,而北方羊首写实生动的特点则消失殆尽。

北方系的兽首刀有鹿首、羊首、马首等,至今未发现牛首刀。小屯M20∶13∶872的牛首,李济先生认为属水牛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34页。。商代的河南较现在温暖,类似于亚热带气候,水牛骨架多有发现,而北方地带在当时似乎不是水牛的栖息地。这件刀上的牛首也与青铜礼器上的兽面风格相同,因此牛首刀应该是商人在北方的兽首刀风格基础上根据本地特有动物而新创的一种刀。

兽首刀是北方刀中最具特色的一类。然而这种充满了浓厚异域风格的刀却也在中原落地生根,不能不令人惊奇。特别是在北方的兽首刀的影响下,出现了商文化中才有的牛首刀,这也是商文化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融入本地因素创造出新器类的反映。

4. 半环钮刀

Ⅲ式半环钮刀与Ⅰ式半环钮刀柄部相同,但平直的刀背和半月形的刀刃则为中原刀的特点,应是以北方的刀柄为基础再对中原原有刀的改造。与殷墟西区M1014∶1相同形制的刀目前还没有在北方地带发现。但这种刀刀柄中部的小钮常见于北方青铜器上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110页。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图1.18,2、3),如刀或者短剑首部的下面,鄂尔多斯曾发现有宽柄的半钮刀。Ⅲ式半环钮刀应为中原的细柄刀,诸如殷墟西区M97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图1.18,1),为借鉴了半环钮刀、锥等器物上的小钮后产生的融合型器物。

图1.18 Ⅲ式半环钮刀的形成

1. 殷墟西区M976∶4 2、3.鄂尔多斯 4. 殷墟西区M1014∶1

5. 半环首刀

目前在晚商文化中仅发现这一件半环首刀,地点也不是在中原,而是在山东。从形制上分析,其远源应在晋陕高原的石楼类型中本书中石楼类型是根据是蒋刚的《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一文定义的。。山东与山西距离遥远,但晚商时期的战争重心变化和人群移动为这种刀出现在山东提供了条件和途径。晚商早期,晚商与西北部族发生了大规模战争,大量北方文化因素借此流入中原。而晚商晚期,商人则把开拓的矛头指向了东部。帝乙、帝辛时期商与东夷发生了战争,这场战争最终导致晚商的国力大衰,被周人灭国。长清的半环首刀应是在晚商早期对西北的战争中先来到中原,再随商人开拓东方而来到山东的。这件刀上有铭文,目前还不可辨识,晚商时期,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是商文化的特质,因此这件刀即便在文化色彩上是完全的北方系青铜器,但已经成为商器。西周初期,前掌大墓葬也出土有半环首刀,形制显然是长清半环首刀的继续发展,半环首刀已经在山东地区的商文化中落地生根,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