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简明读本·明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传记第十 明英宗 王振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宣宗长子,宣德十年(1435)即位,年号正统,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

英宗即皇帝位时才九岁,太皇太后张氏把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尚书胡召到便殿,对英宗说:这五个大臣是“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接着又把宦官王振找来说:“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经过英宗和在场大臣的请求,才宽免了王振,但规定:此后不可干预国事。

正统七年(1442)十月,张太后病死,杨荣已先去世,杨士奇因其子杀人被捕入狱而“坚卧不出”。三杨中只剩杨溥在朝,年老势孤。从此,王振就大权独揽,广植私党,英宗完全被他所操纵。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不断入犯大同,英宗在王振蛊惑下准备亲征。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说:“况今秋暑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但英宗不听劝谏,偏信王振,决意亲征,命太监金英辅佐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征“扈驾”。随征的文武大臣以张辅居首,但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英宗和王振率领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因组织不当,军心不稳,士兵人人怀着疑惧心理,更加上连日风雨,部队在行军路上已遇上了乏粮。二十八日,至大同东北的阳和(今山西阳高县)。十几天前,大同总督宋瑛、总兵官朱冕,曾在阳和迎战也先率领的瓦剌军,因受监军太监郭敬的牵制,不能适宜指挥作战,全军覆灭。这时大军来到阳和,仍可看到战场上留下的遍野伏尸,不由得士气更为低迷。

八月二日,王振知道前线的惨败情况,大为恐惧,于是第二天鼓动英宗下令班师。王振随意改动明军的撤退路线,结果沿途遭到也先军的袭击。十三日,英宗狼狈逃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土木堡地高无水,掘井二丈亦不得水,人马两天不饮水,饥渴难忍。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已被瓦剌军所占据。十五日也先伪退,并派使者来明军处假意讲和。英宗命曹鼐起草诏书,派通事二人随来使去也先军营。王振看到也先军向后撤退,即下令移营就水。明军行未三四里,瓦剌军四面围攻,明军溃乱。英宗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只得下马盘膝面南而坐。有一个瓦剌士兵要剥取他的衣甲,看到英宗衣甲与众不同,就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明朝皇帝就这样做了瓦剌军的俘虏。

在混战中,随从英宗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铭、王永和等五十余人皆战死。“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英宗所率领的五十余万军队是明朝京军的精锐,几乎全部断送,而也先所领的瓦剌军其实只有二万人。还有大批军械辎重丢失在战场上,战争过后一个月,九月十二日,提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告称:近日来在“土木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九月十三日,宣府总兵昌平伯杨洪报称:“于土木拾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

英宗被俘到也先弟赛刊王营地雷家站(今河北宣化县东南),赛刊王在盘问他时,英宗却反问道:“子其也先乎,其伯颜帖木儿乎,赛刊王乎,大同王乎?”赛刊王感到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去告知也先:“部下获一人甚异,得非大明天子乎?”也先即派尚留在瓦剌军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认,证实是明朝皇帝。也先狂喜大喊道:“我常告天,求大元一统天下,今果有此胜。”也先问他的部下如何处理明朝皇帝。有人主张杀了以泄愤,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力主留下来。也先自己也想留下英宗来向明朝要挟,于是就把英宗送到伯颜帖木儿营里管押,只留被俘的校尉袁彬和他在一起,后来又叫原来被扣押的明朝使者哈明(即杨铭)去作伴。

也先自从在“土木之役”中俘获明朝皇帝后,原以为奇货可居,欲利用英宗来诱破明朝的城、关,向明朝索取金帛财物。但明朝政府在于谦的主持下,传谕各边镇:“瓦剌奉驾(指英宗)至,不得轻出。”而每当也先派使者来言“送驾”议和,或朝中大臣提到迎还英宗时,于谦总是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所以到后来,英宗这个“奇货”,变成了价值不大的人质,也先留着他已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景泰元年(1450)六月,也先又派使者前来北京议和,于谦等大臣感到这次也先较有诚意,故说服景帝派礼部右侍郎李实出使瓦剌。李实于七月十一日抵达地名失八秃儿的也先营中,也先即差人陪同李实等到三十里外的伯颜帖木儿营里去见英宗。李实看到英宗住在“围帐布帏”之中,“席地而寝,牛车一辆,马一匹,以为移营之具”,吃的皆是牛羊肉之类,没有米菜,李实就把随身带的数斗米交上。英宗说:“饮食之类小节也,你与我整理大事。”并问:“我在此一年,因何不差人来迎我回?”还迫不及待地说:“你们回去上复当今皇帝,并内外文武群臣,差人来迎我,愿看守祖宗陵寝,或做百姓也好。”李实等从英宗那里出来,回到也先营里。也先对李实说:“大明皇帝敕书内只说讲和,不曾说来迎驾。太上皇帝留在这里又做不得我们皇帝,是一个闲人。”“你们回去奏知,务差太监一二人,老臣三五人来接,我便差人送去。”十四日,李实等便从瓦剌回京。

李实把去瓦剌见到英宗的情况,向景帝作了呈报。在群臣的力请下,景帝才派右都御史杨善等于七月十八日从北京出发去瓦剌。二十七日杨善等到达也先驻地,也先问道:“敕书何以无奉迎语?”杨善回答说:“此欲成太师令名,使自为之。”瓦剌平章昂克接着问道:“何不以重宝来购?”杨善说:“若赍货来,人谓太师图利。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为好男子。”杨善的巧辩,遮掩了景帝不乐意英宗回北京的真实用意,也迎合了也先的心理。也先就叫杨善迎回英宗,并派遣头目七十人护送。八月初二日启程,十五日英宗等抵达北京。景帝于东安门谒见英宗,在双方表示了授受帝位形式上的礼节后,英宗就被送进南宫(今北京南池子)。

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于十六日夜发动了拥立英宗复辟重登皇位的“夺门之变”。二月初一日,以皇太后诰谕,废景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过了十多天,死于西宫。英宗复辟,也称“南宫复辟”,因当时英宗被禁锢于南宫。

英宗重新当上了皇帝,参加夺门事件的主要人物,一个个都得到了封赏。石亨,在景帝时已封为侯,这时再晋升为忠国公。曹吉祥提升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张封为太平侯,其兄张封为文安侯。杨善封为兴济伯。徐有贞已于夺门之变的当天入阁,第二天进为兵部尚书,后又封为武功伯。而对明朝耿耿忠心的于谦、王文等忠良之臣,则以“意欲谋逆”的罪名予以杀害。

徐有贞入阁以后,欲独揽大权,把原来的阁臣一个个地排挤走,对曹吉祥与石亨也因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先是曹吉祥与石亨联合攻倒了徐有贞,曹、石便更加肆无忌惮地专权跋扈。最后石亨想学“陈桥兵变”来夺取明朝的天下,被人揭发,于天顺四年(1460)正月被逮捕,二月死于诏狱。天顺五年七月,曹吉祥也因谋反被处死。这一事件,明史称之为“曹石之变”。

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死,年三十八岁,葬裕陵。


王振(?—1449) 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曾在家乡读过书,由儒士为教官。后因犯罪当谪戍,正好遇到诏令“有子者许净身入内”,王振乘机自阉进入皇宫,教宫人书。皇宫里的人们都称呼他为“王先生”。宣宗时,王振被派侍奉皇太子朱祁镇读书,很快升任为司礼监太监。

宣德十年(1475)正月宣宗病死,由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即英宗。这时英宗刚九岁,敬畏王振,呼先生而不名。王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故作姿态,耍弄权术,去取得阁臣“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好感。一次英宗与小宦官于宫廷内击球,第二天王振跪奏曰:“先皇帝为一球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做出一副耿耿忠心的样子,感动得“三杨”叹曰:“宦官中宁有是人!”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旨,装得恭敬小心的样子,“立阁外,不敢入,三杨呼之坐,以宠异之”,但他在暗地里却拼命勾结内外官僚,窃取权力。

英宗当皇帝后半年,太皇太后命王振与文武大臣阅兵于朝阳门外,王振谎报其私党指挥佥事纪广的骑射为第一,超升为都督佥事。正统六年(1441)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的修建工程完成,英宗大宴百官。根据明朝的礼制,“宦者虽宠,不得预王庭宴”,英宗怕王振不高兴,派人去看他在干什么。只听王振正在那里大发脾气,自比为周公,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英宗连忙叫人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来参加宴会,在座的百官也赶忙起来相迎。

正统七年十月,张太后病死,“三杨”中只有杨溥在朝,也已衰老,王振就无所顾忌了,他去掉太祖在宫中所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碑。从此,王振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他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王林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凡是触犯他的,就唆使其同党诬构罪状,横加刑罚,械系户部尚书刘中敷于长安门,枷祭酒李时勉于国子监门,贬河南、山西巡抚于谦官,等等。“公侯勋戚咸呼曰翁父。畏祸者争附(王)振免死,赇赂辏集”,工部侍郎王祐自称为儿子。王振迷信佛教,乱发度牒,正统五年春夏两季就发卖了度牒二万二千三百余人,弄得北京街头布满了和尚道士。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引兵南下攻打大同,英宗在王振的蛊惑下决定亲征。七月十六日,英宗和王振率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由于组织不当,军内自相惊乱。王振不顾军队实际情况,盲目催促进军。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屡次上奏章请回,王振大施淫威,“令跪于草中,至暮方释”。成国公朱勇向王振奏事,要“膝行向前”。

八月一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还要坚持北进,随从文武大臣纷纷请求停止前进,王振不听劝说。初二日,王振的同党镇守太监郭敬把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虏计,(王)振始惧”,第二天下令班师。王振是蔚州人,起先想从紫荆关退兵,让英宗退兵时经过他的家乡,“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已经走了四十多里路,王振又怕大军到蔚州损坏他的田园庄稼,就命“复折而东”。初十日,明军退到宣府,瓦剌军大队骑兵追袭而来。明军在退师中不断遭到瓦剌军的袭击,异常惊慌。

八月十三日,明军狼狈溃退到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里,随从文武官员都主张“入保怀来”,王振以“辎重千余辆未至”,等到齐了再走。邝埜一再上章要英宗“车驾疾驱入(居庸)关”,皆被王振阻止不报。邝埜又到行殿力请,王振喝令武士硬把邝埜扶出,于是军队在土木堡驻下。十四日,瓦剌军紧追逼至。第二天也先伪退,王振看到瓦剌军后撤,又派使者来议和,不作分析,就轻易地下令移营到河边找水喝。军士跳越壕堑而行,行伍纷乱。明军刚一移动,瓦剌军就四面围攻,明军猝不及防,争先逃命。瓦剌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英宗被俘,王振在混战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捶死,说:“吾为天下诛此贼!”


评:英宗九岁登位,因有“三杨”等主持政务,正统初时基本上继承了仁宣时的各项政策。但从正统七年以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操纵下,宫廷糜财日甚,土木工程繁兴,用兵连年,最终导致“土木之败”。英宗当了一年多的俘虏,又在南宫被关了七年,但并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当其复辟以后竟诛杀于谦、王文等爱国大臣,而对祸国殃民的宦官王振,仍是一往情深地追念不已,恢复了王振的官位,“刻香木为(王)振形,招魂以葬,建祠祀之”,还在匾额上大书“旌忠”二字。更由于信用宦官与权臣,又引发了“曹石之变”,可见英宗是一个十足的昏聩之君。


明朝宦官专权,从王振开始。王振读过书,由儒士为教官,在官场中混过,在舞文弄墨和玩弄权术方面比他的同辈要诡诈得多。因此,他进入皇宫后很快爬上了司礼太监的地位。从正统八年起,王振结党营私,擅杀专威,造成朝政混乱,尤其是由他引至的“土木之败”,斫丧了明朝的元气,罪恶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