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熊出没,请注意
跑步潮流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阮冬还记得2004年首参加“北脸半程马拉松比赛”的情形:在几乎没有训练的情形下,他顺利报名参赛;比赛当天他没见着几个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今,这项传统赛事在中国的火爆程度几近疯狂。9月17日上海国际马拉松开放半程和全程赛事的报名。“上午9点到11点整个报名系统都瘫痪了,下午4点名额就都报满了,你会感觉比买春运火车票还难”,阮冬说。网友在微博上感叹,“不仅仅跑马拉松需要速度,抢到一张马拉松的入场券更要拿出冲刺的速度”。如此高涨的参赛热情,让人无法想象从前在中国举办的马拉松比赛,在开赛头一天会有剩余名额。
今天,跑步成为运动精神的代名词,它像一阵旋风在年轻人当中刮起一股时尚潮流。著名市场研究公司NPD发布的《2012全球体育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是创纪录的一年,全球体育市场增长率将达到5%。NPD的全球体育产业分析师雷奥德·瓦斯卡德说,“按项目来说,跑步类产品无疑是全世界销售最好的类别。”一个极为日常的运动,摇身一变成为时尚趋势。在观念更迭背后,既有民间跑步团体自发的、原教旨主义式的启蒙,也有国内外体育品牌等商业力量目标明确的推动,它还是社会化网络时代孵化出的全球现象。
孤独的半秃头中年男人,穿一件汗涔涔的白色背心……不买跑鞋、速干背心、GPS手表,也不那么讲究训练方法——中国跑步者的形象曾经与酷无关,更像个倒霉的中年屌丝。这些缺乏消费能力的跑步者,定义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跑步市场:中国长期只有厦门、上海、北京和大连四个马拉松比赛;跑鞋放在专卖店里无人问津,阿迪、NIKE等体育品牌在中国销售最好的不是功能性产品;2006年李宁发起“iRUN跑友团”时,国内只有“跑吧”和“多威跑友会”两个民间跑步团体;新百伦早在2003年就进入了中国运动市场,却坐尽了冷板凳,尝遍消费者兴趣寥寥的滋味。
跑步爱好者、民间社团组织者和运动品牌从业者,都将北京奥运会视为跑步运动在中国的引爆点。2008年,耐克在全球20多个国家发起一场叫做“赛跑全人类”的10公里跑步活动,“在跑步还未形成风气的中国,10公里对于大多数的跑者是一个可以开始跑步的距离,”耐克中国跑步品类传播经理张鹤说。第一次活动在上海的世纪公园举行,那是2008年8月31日,上海下着雨,却未阻挡1.5万人冒雨前来跑步。北京奥运会作为一个全民运动的契机,它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此后几年中持续发酵,在民间团体和商业力量的相互激荡中生机勃发。
民间跑步社团在各地的涌现是第一个市场信号。2009年,北脸(The North Face)到中国举办了一场名叫TNF 100的比赛。这场赛事让阮冬结织了一些年轻的跑步爱好者,并发起了一个基于名叫“喜欢跑步的人”Q群。现在,这个群体的跑步爱好者已经超过600人,他们网上交流、约跑、网下聚会、比赛。阮冬说,“2009年下半年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当时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刚向公众开放,还是挺冷清的,冬天跑一圈5公里一个人都遇不上,但渐渐奥森成了最热门的约跑地点。”与上一代跑步者相比,年轻人更乐于加入豆瓣等社会化网站的跑步爱好者小组。他们注重科学的跑步方法、喜欢讨论装备,更讲究赛事设计的舒适性。
服务于新一代跑步爱好者的网站应运而生。2009年年中跑步圣经网站上线,这个致力于成为中国版Runner's world的网站,“具有魔门教徒一样的热情,以传教的热情和狂热来推动跑步运动”。创始人李福仁在网站的自我介绍中写道,“我们欢乐和痛苦的源泉都是我们的身心。与其求于外物,不如内求于己。远山、绿水、清风于跑步时透于己身,焉不是世间极乐。”几年来,这个网站因贡献了许多跑步装备、跑步训练方法而在跑步爱好者中闻名。李福仁写过一篇“跑步入门必读”,点击率超过24万次,它也因此号称是“会员数最多的跑步门户网站之一”。
商业力量敏锐地感受到潮流风向的变化。耐克、阿迪达斯、新百伦等国外跑步运动的主要品牌纷纷创办跑友俱乐部,发起各有特色的约跑活动,成为跑步社区的建设者、推动者。2010年,NIKE将“三里屯夜跑”和“NIKE10公里”两个活动常规化,吸引了一拨对潮流和装备感兴趣的年轻人。NIKE店铺的零售店员,还会深入到跑者社区带动大家一起跑;新百伦早期通过约跑活动,与很多外型好、成绩好的普通跑友签约,当他们参加比赛时会穿着印有新百伦Logo的T恤;阿迪达斯的策略是赞助运动员和马拉松比赛,在比赛中为穿阿迪达斯衣服的人拍照。它还是跑步圣经网站的支持者。
IT工程师余洋就是在这个时点开始跑步的。他对比赛装备的重视令人咋舌——空顶帽/头巾、OAKLEY(欧克利)太阳眼镜、Skins/CW-X/迪卡侬的速干紧身衣、Suunto(松拓)手表、Nike袜子和Asics跑鞋——这是他2011年参加北脸TNF越野赛的全套行头。余洋说,“平时跑步的话,穿T恤就好,但跑马拉松的时候需要认真准备衣服、鞋子、袜子、防晒用品等所有细节。”他有7双跑鞋,1双美津浓、1双彪马,其它都是亚瑟士(Asics)。每年,他还会添置2双新鞋,托朋友以厂商价拿下,每双鞋子平均下来也就五到六百块。环顾四周,他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装备党,“比身边有20多双跑鞋的朋友差远了”。
这些注重运动仪式感、追逐运动时尚的年轻人数量正在极速增长。户外运动的资深专家苏子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10年中国最大的跑步网站“跑吧”仅有3万会员,而今其活跃会员约有11万名之多。他们毫不手软的购买力,让跑步运动成为一门令人血脉喷张生意。根据市场研究公司NPD的数据,2011年全球运动装备、运动服、运动鞋和自行车的销售额约合3330亿美元,而跑步产业占据了其中的30%(约合1000亿美元)。体育营销专家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庆透露,慢跑鞋在体育鞋类产品中的销量占据了80%的份额,而且慢跑鞋也是利润可观的产品。
跑步运动品牌趁势追击,将跑步运动时尚化以撬动其巨大潜力。变化首先出现在跑鞋上。阮冬说,“2011年之后6折的慢跑鞋再也买不到了。到处都是运动品牌的跑步广告,出现了很多连名字也叫不上来得跑友会”;购买跑鞋的人群也拓展到了大众的边界。新百伦的产品经理彭余晖发现,大部分消费者买跑鞋的目的不一定是运动。他说,“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新百伦鞋款是鲜艳的单色亮色系,因为大部分人在选择跑鞋时,会从是否适合日常穿着搭配角度的考虑。”新百伦的2013年跑鞋系列因此在色彩上大作文章,鞋面设计也更新奇。
可穿戴设备与社会化网络结合带来的革命,让“运动数据化”的潮流在全球勃兴。2012年2月,耐克公司在纽约推出Nike+ FuelBand,这款创新科技腕带可以记录跑步者在世界范围内记录、测量。耐克同时与苹果合作推出Nike+ running应用,鼓励跑步者将运动数据分享到NIKE+平台、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这项革新,让耐克公司名列2012至2013年度全球最佳创意公司第一名。耐克公司中国区王雷说,“目前全球Nike+社区的用户是1800万,在过去一年已经达到百分之百的增长。其中,Nike+ running下载次数最多的前三名国家是美国、英国和中国。”
上海设计师Leal Bao为NIKE+的社交功能吸引,三个月前开始跑步。他说,“你和朋友之间的互动会变成一种激励,朋友们会推动你坚持运动。”在他看来,与其他功能单一的应用相比,NIKE+胜在线上线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今年8月,他在NIKE+官网上看到基于Google map制成的跑步路线数据,在卫星地图模式下,NIKE+用户可以观察到全球每个城市的使用者密度,橙色色块越浓代表使用者越多。Leal Bao觉得十分有趣,于是截取了北京、上海、台北、香港、东京、纽约等不同城市的数据图发布到微博上,赢得不少转发量。
“可穿戴设备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会出现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芯片的耗电量”,余洋说。他最为推荐的可穿戴设备是一款在开启GPS功能下能坚持50个小时的松拓手表,其次是一款Garmin带GPS功能的手表。他评价后者说,“它只能运行10个小时左右,受欢迎的原因是有一个叫‘虚拟伙伴功能’,你跑到后面跑不动他会提示你这个虚拟的人追上来了,跑到你前面,这个很好玩,很人性化。”
“只要有一双鞋,你就可以去跑步,”耐克的跑步品类鞋类设计总监罗伯特·多兰(Robert Dolan)谈到跑步为何受人欢迎时说,你不需要去注册会员,不需要一支队伍,也不需要其他任何装备和设施。作为人类,其实对跑步非常熟悉,谁不是小时候跑来跑去长大的呢?跑步其实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就在我们享受着酷炫的跑鞋、高科技装备带来的舒适,佩戴着可穿戴设备,并在社交网络中满足我们如同无底洞般的虚荣心之时,也许我们该重回跑步的本质——跑步是活着的隐喻,让自己有效地燃烧。
(李凯棋对此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