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茶之道,非常道|茶道文化
你整天无所事事,在朋友们的介绍下去找了份茶博士的工作。当然,先是做学徒。这茶博士是专门司茶的人,而你的工作呢,就是研究茶道然后付诸实践。
唐朝所说的茶道呢,就是煎茶技巧。率先提出“茶道”一词的是唐朝最著名的茶僧兼诗僧皎然。皎然和尚不仅研究佛经,而且对茶文化有很深的造诣。“茶道”一词就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创造性地率先提出的。诗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禅宗“静心”“自悟”的宗旨以“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贯穿到茶道之中,诗化了茶道。茶中有道,悟茶也悟道,把饮茶从技艺欣赏提高到精神享受,把茶道与佛理结合起来,这是皎然在茶道领域的杰出贡献。
从现在起你要学习煎茶了。来,先来认识一下祖师爷陆羽。这陆羽还有个名字叫“茶神”,当然,这是别人对他的称呼。唐朝人对他的崇拜可谓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举个例子,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以陶瓷闻名,卖瓷器的商家按照陆羽的样子做了很多瓷偶人,买瓷器买的多即送瓷偶人。他们还给这瓷偶人取了个名字叫“陆鸿渐”。没错,这鸿渐是陆羽的字。要是卖瓷器的商家赚不到钱,他们就把茶浇灌在瓷偶人身上,据说这样就能得到“茶神”的保佑发大财了。
这里八卦一下,其实这陆羽和上文所说的皎然和尚是好朋友。皎然除了茶僧还是诗僧,来看看他写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皎然去寻找陆羽,没找着。想来茶神是进山采茶了吧。陆羽也能写诗,仅存的两首诗也都是茶诗,其中的《六羡歌》是茶诗中的上乘之作:“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有本书叫《茶经》,根据《茶经》所说呢,煎水有三沸:初沸时水面上会出现鱼目状的水泡。这时可以往水里加盐来调味。到了第二沸的时候,边缘会出现连珠状的涌泉。这时候呢,要先盛出一碗放在旁边备用,然后搅动沸水,使得沸水温度均匀。再取出一小勺茶末放进沸水里,搅动搅动,使沸水浮出“汤花”来。然后把之前取出备用的温度已经变低的水倒进沸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水的沸度以及让沸水中浮出更多的“汤花”。到这一步,就需要把釜移出炉。如果此时不移出来,到了第三沸的时候,水就已经老了,味差不可饮用。
茶煎好后,下一步是把茶水分倒进茶盏里。这分茶的关键点在于分汤花。一般情况下,煎一壶茶,茶的总量为一升,那可以分五碗茶。这是刚刚好的量,可以使茶浓淡适宜。如果水多了或者茶多了,味道就没有那么好。
关于这汤花,也有一些相关的诗句。“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滩声起鱼眼,满鼎飘清霞”。一个把汤花比作白云,一个比作清霞,看来这诗人的想象力,还真是异曲同工呢。
唐朝精于煎茶的名家很多,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茶神陆羽,还有一个是常伯熊。这俩是茶道界的大牌。然而牌再大,也有人请得动。据说御史大夫李季卿下江南的时候,途经临淮,听人说常伯熊精于茶道,技艺高超,李季卿便派人将他请来表演茶道。常伯熊穿着黄衫、头戴乌纱帽前来煎茶。完事之后,御史大夫十分满意,连喝了两杯。后来到了江南,李季卿又听说陆羽的大名,又让人请来煎茶。这陆羽穿着山野之人的衣服前来。他煎茶的方法和茶器的摆放和常伯熊差不多。陆羽摆好茶,李季卿还没有饮用,就让仆人拿出三十文钱来打赏,这分明是瞧不上陆羽这样的山野平民啊!然而陆羽作为民间的达人,广交名士,也是有些名望的人。这样一来自然不干了,回去后就写了一篇《毁茶论》来表达不满。
上面所说的是煎茶的那些事儿。到了晚唐,聪明的唐朝人又发明了一种“点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茶叶碾碎成粉末,再调制成膏状,然后注入沸水。注水时需要注意速度和落点。这个点茶法还衍生出了一种叫作“茶百戏”的艺术。“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茶道,它的绝妙之处呢就是仅用茶和水两种原料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听起来十分神奇吧。更神奇的是,同一茶汤可以多次变幻出不同的图案。
光有精巧的茶道,要是没有人欣赏,那也没有动力啊。身为茶博士的你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唐朝的长安城,是文艺青年的世界。文人摇着扇子,摆着袖子,端着架子,走进了茶馆里,喝了茶,咂了嘴,还要作诗留念。有很多著名的诗人都为饮茶这件风雅之事泼过墨。比如皮日休就写过《茶中杂咏》十首诗寄给他的好友陆龟蒙。
不是所有文人都在喝茶上面得到了雅趣。唐朝诗人郎士元就是个例外。
话说这郎士元口无遮拦,说节度使马燧不善饮茶。马燧听了很生气,派人去叫郎士元过来喝茶。这马燧也不厚道,喝茶前吃了好多“古楼子”。这古楼子就是那种夹着羊肉的大饼。马燧塞了很多古楼子在肚子里,自然十分口渴。郎士元空腹前来,自然喝不过马燧。两个人的喝茶比赛一共喝掉了二十几杯茶,也是蛮拼的。郎士元连连摆手说不喝了,马燧便对他说,你不是说我不能喝茶吗?我都喝了这么多,你怎么反倒推辞不喝了?郎士元无话可说,又硬往肚子里灌了七杯。最后实在撑不住,甘拜下风,才得以脱身。上马的时候“气液俱下”,也真是狼狈得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