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三子叔齐为王位继承人。这让素来讲求仁义的叔齐颇感纠结,因为伯夷是长子且才华在自己之上,他怎么可以去抢本应属于哥哥的王位?于是,在孤竹国国君死后,叔齐毫不犹疑地提出,要将王位让给长兄伯夷。而伯夷和叔齐一样重仁义,他坚持认为国君遗命不可违,于是决定独自一人出走。而叔齐亦不肯当国君,于是在重压之下决定与哥哥一同出走。而孤竹国国君的第二个儿子最后继承了王位。从这一件事就可看出,伯夷、叔齐二人是有气节、有立场的人。当然,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互相谦让,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所以不愿继承王位与之合作。后来,他们二人隐居在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到来。
周在西方的强盛给兄弟二人带来了新的曙光。听闻周文王是位道德之君,二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了周。不过,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那时周文王已死,新王是武王。而更令他们失望的是,一些触目的时弊令二人无法容忍。
武王听说两位贤人远道而来欣喜若狂,立即派周公旦前往迎接。周公旦一见二人便立书盟誓,许诺给他们二级俸禄以及相应的官职。
但是二人相视而笑,对周公旦说:“高官厚禄绝非我们兄弟所追求的仁道。如今周见商朝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这是用错误的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我们对此极为失望。”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甚至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作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作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却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后来,武王灭商兴周,天下归附。而伯夷、叔齐却耻于做周朝的臣民,坚守节义,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靠采食野菜充饥。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
一天,一个村妇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齐,村妇对他们说:“二位先生有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可是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非常后悔,发誓连野菜也不吃。七天之后,伯夷、叔齐饿死在了首阳山。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有人不喜欢伯夷、叔齐,说他俩太固执、太死板、太迂腐,理由是他俩不继承王位,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上吃野菜,结果饿死了;有人喜欢伯夷、叔齐,说这两个人有骨气、有气节、有立场,理由是他们禅让王位,冒死进谏,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坚持原则,保持气节。其实,无论怎样评价,都是见仁见智,也许只有回到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来评价,才是最客观的。
趣味链接 伯夷、叔齐的故事被带到了朝鲜
据传,殷商被周所亡后,箕子从孤竹国带走数以万计子民,奔逃至朝鲜,并建立了朝鲜国,同时也把伯夷、叔齐的故事带到了朝鲜。
朝鲜成宗四年(公元1473年),汉学家李边受成宗之命编撰《训世评话》,共收录65则古代故事,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书,其中就有《伯夷叔齐》篇。后此书多次再版,对朝鲜社会民众影响深远。明清时期,不少朝鲜诗人学者拜谒夷齐庙,题写诗文,讴歌伯夷、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