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怎么回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主观再努力而客观条件不具备,也难成事。
此意最先出自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
后来,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中提道:“谚有‘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此谚语形式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张氏劝止之曰:‘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你如今力不从心,只索付之无奈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笑道:‘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儿粥来。’”直到当代文学著作中才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秦牧《〈艺海拾贝〉跋》:“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
趣味链接:“过桥米线”的来历
云南“过桥米线”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云南省蒙自县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此地读书作画。此地有一位杨秀才,也很喜欢在湖心亭里面读书,他的妻子每天中午都要给他送饭。但是杨秀才学习非常刻苦,经常忘记了吃饭,所以妻子送过来的饭菜经常变成凉菜冷饭,以至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妻子十分焦急,所以把家里的母鸡杀了,用砂锅炖成汤给丈夫送去。
可是待妻子再去收拾碗筷时,发现丈夫还是没有吃饭。当她拿起砂锅时,发现砂锅里的鸡汤还是热乎的,打开一看,原来是鸡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而且器皿传热较慢,所以汤还是热的。此后妻子便用这种方法保温,并将一些蔬菜、肉片、米之类的放在鸡汤中。后来有很多人都效仿此法进行烹饪,烹饪出的米线味道很鲜美。由于去往湖心亭时要经过一座小桥,所以大家都把这种食物叫作“过桥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