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艺术史系列(第一辑·全十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明(1368—1644):印刷

作为多次生产的技术,尤其在1580年以后,印刷通过广大的公众开始越来越大地影响至今受到约束的文化活动的适用性。以前口头传播的知识,包括艺术知识,开始以书籍的形式出现。这些书籍提供了权威的经典和大画家的传记(通过他们的排除选择性地阻止了某些可能性)。这些印刷品第一次编目和分类,就像分类全部笔法那样。通过复制,它们为复制者和收藏家提供了有威信的艺术品版本。其中品质较高的书籍之一是1603年发行的《顾氏画谱》[图98]。它有106幅(黑白)大师的绘画作品,从4世纪的顾恺之到当时还在世的董其昌[图85],普通的顾客也能买得起它,这意味着书中的单幅图像“定位”了书中画家的典型风格。根据前言,编撰此书的明确目的是为收藏新手展示非常珍贵(和昂贵)的早期大师的风格,以防买到赝品。艺术的知识,和艺术品本身一样,充斥着整个市场。《顾氏画谱》中的一些画作是想像的(尤其是早期画家的作品),有的则是来自原作,就像此画,精确地复制了任仁发的《九马图》[图76]局部,不过画册上的文字错误地写成另一位元代画家赵雍(1289—1362)的作品。

图98 木刻图籍《顾氏图谱》,1603年刻版,图中复制了元代画家任仁发的《九马图》[图76]局部。此图旁边的书页上是另一位元画家,赵孟頫的儿子赵雍的传记,他也以画马闻名。

印刷图像的市场繁荣带来了另一个结果,除了画卷之外更多的是在艺术品中使用印刷图样。虽然有些刺绣图案的残片依然传世,但大多是转瞬即逝,少有流传。这些印刷技术优良的图谱书籍可能从来就不是为使用而准备的,毋宁说它们是作为收藏家的收藏品而在市场上出售。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两家制墨的竞争对手设计了两套图谱:1589年的《方氏墨谱》和1606年的《程氏墨苑》[图99]。它们都是以安徽的商业文化为基础,远离了像苏州一样的传统艺术赞助中心。它们在全国范围内出售,享有广泛的声誉,部分原因在于后者通过雇佣著名的职业画家丁云鹏(活跃于约1584—1618)做了一些绘制工作。就题材来说,《程氏墨苑》从大量收藏品中选取图像,其中包括了复制的基督教题材的图像,传入中国的耶稣像版画,和那些首次出现的彩色版画一样,采用了多块木版的方法(与同一张既有木版上墨的区域又有彩色的区域相反)。从这些书籍中提取出来的元素在17世纪得到了大量的利用,它们提供的主题被工匠们运用到雕刻的玉器和漆器等其他的工艺品上。

图99 木刻图籍《程氏墨苑》,1606年刻版。图谱图绘了用于写字和绘画的墨模。这是第一部使用彩色木版印刷新技术的书籍,采用套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