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流亡
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岁月。商朝、周朝天子生下了太多的儿子,为了满足这些子孙们的需求,便将整个中国分割成了若干个小块,赠送给自己的儿子们。初始王子们还算是能够念及连襟之情,只是管理自己的地盘,并无其他的想法。然而到了最后一个皇帝周平王的时候,整个国家国力薄弱,已有日落西山之势。而那些王子诸侯们个个都想着能够建功立业,成为自己祖先那样的“天子”。实力很强的诸侯便开始肆意侵占其他诸侯的利益。而那些实力薄弱的诸侯们则在这种情形之下,则被迫参与这场纷争之中。这就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
顾名思义,春秋战国分成了两个阶段,先是有春秋,然后才有战国。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还是懵懵懂懂,不知咋回事。因此虽然实力强的诸侯侵占了自己的利益,但也只是要自己口头上称赞一下他是霸主就是了,自己也没有失去什么,相反还可以避免其他诸侯来与自己打仗。因此那些实力有点弱的诸侯觉得也挺好。因此最终整个中国除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之外,其他小诸侯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霸主”归属。反正这个时候中央政府早已名存实亡。就这样诸侯们围绕着各自的霸主,也算是相安无事。最终稀里糊涂地过了近三百年的时间。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五霸中的宋国。因为这个诸侯国王与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些关系。话说宋国的开国始祖宋微子并非周天子的后代,而是殷(yin1)商纣(zhou4)王之后。周初之时获得周天王恩准,盘踞在现在河南殷商故土商丘,也算得上是独霸一方的豪杰。既然是豪杰英雄,自然在人情欲望之中也必是人上之人。多娶几个老婆自然不在话下。而宋国富足,国泰民安,国王的身体也是身强力壮。身强力壮,自然也就多子多福。我们现代人是将人生多余的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上。而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没有牛顿,更没有爱因斯坦。但是那个时候的“造人”技术则是非常厉害的。这些宋国的国君们到处开枝散叶,子孙满堂。却苦了这些王子们,为了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相互竞争,甚至到了弑杀国王,谋权篡位的地步。
翻开宋国近八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其中就有多次弑杀国君,然后将自己扶正的案例。非常残酷。
不过这其中也还有谦让的场面出现,但这种谦让也许是处于迫不得已。比如在宋炀公死后,本属于太子的弗父何按理应该成为国王。但据说弗父何并没有继位,而是将国王的宝座让给了宋厉公。看起来真是一段值得赞赏的兄弟之情。然而我们翻看宋国的历史,才发现,原来宋炀(yang2)公是被宋厉公杀掉的。这个宋厉公是弗父何的弟弟,非常厉害,连自己的老爸都下的了手。虽然自己是兄长,又能奈之如何?难不成要陪同老父亲共赴黄泉?
不过这个弗父何虽然没有当上国王,但是他有另一个超能力,就是能够始终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以至于其后代都能够深得家教,侍奉宋国国君一个比一个更加恭敬。其中一个后代名叫正考父,更是辅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宋国国君!他的后代虽然没有宋厉公的后代那么强势,但基本上都能够平平安安一代又一代地生活下去。而反过来看宋厉公的后代,后面有三个君主都是被人弑杀篡位的。
话说弗父何虽说没有做成国君,但是作为宋国的贵族也是过得逍遥自在。后代也是平平安安,甚少牵扯到那些复杂的君王之争。而极少牵扯到那些君主的争斗之中,这也让他这个家族能够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家教上面。正考父能够辅佐三个君主,也说明了这种家教的成功。证明正考父的为人深得君主的喜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那是很高的。
当然如果这种家教只是让自己的后代对国君俯首帖耳,则也就不能算是成功了。因为这种俯首贴耳的为人,甚至也可能是一种教育上的失败。毕竟按照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来说,教育需要培养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人才。这种只会听命于君主的臣子又怎么能算得上是这种独立人格的人才呢?
然而我们现在反思弗父何家族的家教,才发现,其实其中已经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包括君臣关系、人的人格发展等思想。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儒学理论,但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苗头,或者说正处于萌芽阶段。最终到了孔子成长起来以后,才将中国的儒学思想完整化和系统化。并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当然这是后话,这里先行不表。
我们这里再说说正考父的后代,有这么先进的家教思想和方法,当然正考父的后代也可以平平安安的安家立业。又过了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弗父何和正考父的后代延续到了孔防叔这一代。然后孔防叔也是平平安安,他的儿子是孔伯夏,孔伯夏这一代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期间宋国遭受到了近百年的战乱。由于宋国的宋襄(xiang1)公实在太厉害了,将整个宋国治理的十分富足安定,但是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接班人的培养。没有了好的接班人,自然国家的管理水平就十分低下,以至于宋襄公之后的八十年时间之中,宋国基本上每两年出现一次战争,有些是宋国侵略别人,有些则是别国侵略宋国。这主要原因是宋国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两个相争,宋国夹在其中自然不能置身处外。直到最后宋国发起了和平大会之后,宋国才获得了其后的几十年和平。史称这次和平大会为“弥兵之盟”。不过即便是这样,宋国最终还是没有利用好这几十年难得的和平时期,国力并没有获得显著增长。这些可以参考各种史书的记载。
当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是宋国马上灭国其实也不是一件什么大事,反而因为成为大国子民可以享受更多的福利。但如果是长时间的战乱,那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灾难了。长时间的战乱导致经济下滑,大量失业,进而引起灾荒。于是大量难民潮就不可避免出现。这也是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基本原因。
虽然弗父何是贵族,但由于子孙甚多,能够继续享受最高等贵族待遇的估计也只有长子。从名字来看,孔防叔这个名字中包含了一个“叔”字。按照中国古代起名的规则,一般按照“伯仲叔季”这样的顺序来给几个兄弟命名。至于女儿就无所谓了。因此孔防叔应该是家族中的第三个儿子。这说明在孔防叔前面有两个哥哥,在继承家族事业和财产方面,这两个哥哥自然有更大的权力。因此孔防叔虽然也是贵族后代,但相信地位也就比普通老百姓高一些而已。享受的特权就不多了。而孔防叔的儿子孔伯夏是老大,因此自然是家族的第一传人。能够比较好地保持孔防叔这一代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不过与孔防叔不同的是,孔伯夏这一代,出生后不久就遇到了宋国长达八十年的战乱。这期间作为贵族后代自然有义务为国出力,出兵大战征战疆场是不可缺少的。由于战争持续时间过长,举一代人之力而难以完成。因此孔伯夏的后代叔梁纥(he2)也不得不子承父业继续为国奉献。
叔梁纥姓孔,名纥,字叔梁,因此可以叫做孔纥或者孔叔梁。大家慢慢习惯了,也就直接叫他叔梁纥。他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考虑到家业传承的需要,虽然三个儿子都要参军打仗,但老大这根香火还是更重要一些。因此孔伯夏在安排三个儿子军职的时候,老大老二基本上都是在后方不太危险的地方任职,而三儿子叔梁纥则被安排在了远离商丘的前线相城,也就是是现今的淮北市,跟随一位张姓将军作战。开始的时候叔梁纥以为战事很快就会结束,因此只身一人前往前线指挥作战。然而与楚国的的交恶始终没有个尽头。战事也是打打停停,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叔梁纥举家搬迁到了相城。这期间叔梁纥夫人生了一个儿子,虽然战事不断,好在规模都不算很大,因此日子也还过得去。如果这样的状况能够继续下去,或许叔梁纥也可以在相城这一代开枝散叶,延续自己的香火。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这一日凌晨叔梁纥跟随张将军来到城墙上巡视城外敌方情况。相城已经被楚国军队围困了很久,不过楚军基本上是围而不攻。叔梁纥认为宋国与楚国并没有大的利益冲突,楚国主要是跟晋国有矛盾,因此楚军并不会花太大精力来攻击宋国的城池。故每日也就是按照日常要求进行巡视,顺便提振一下士气,最终大家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然而今天似乎气氛有些不同,城外楚国的军营显得异常安静。叔梁纥虽然有些不安,但却也想不起最坏的情况会到怎样的程度。
就在叔梁纥有些诧异的时候,忽然城内鼓声大作,火光四起。原来楚军特种部队通过挖掘隧道的方式,直接进入了城内。然后再看城外,原先异常安静的平原,刹那之间冒出了如同乌云般黑压压的楚国士兵,快速冲向城门。张将军赶紧下令放箭阻挡楚军攻城。然而哪里还来的及。这时候城门已经被打开,吊桥放下,楚军如潮水般快速冲进了城中。就在张将军探头往城下查看情况之时,楚军中飞来一箭,正中将军脑袋,可怜张将军当场毙命。再回看城内,硝烟四起,整个城池已经完全沦陷。
叔梁纥大惊,此时他最牵挂的事自己的妻儿,急急忙忙还想回去看看情况,几个亲信哪里还容得他仔细考虑,簇拥着他赶紧向城墙上的紧急撤退通道逃跑。如果再不跑,很快楚军攻上城楼,就别说家庭了,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了。
一群人马仓皇逃出城外,回望相城,狼烟四起,其中定然烧杀抢掠,完全一片无法无天的世界。再想回都城商丘,退路早已被楚军截断。看来楚国是早已做了非常周密的计划。现在唯一的退路只有一路往北,往沛县方向逃命。毕竟楚军都是南方人,对北方的气候不太习惯,不会贸然进入北方地区。叔梁纥清点人数,加上自己也就只有五个人逃了出来。当下让大家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抛掉武器,军用品。一行人黯然往北逃亡。
没有了楚军的追赶,一行人的逃亡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快到微山湖的时候,随同的亲信陆续踏上回家的路。毕竟他们的家眷都在商丘。而叔梁纥则想着自己的妻儿在相城中可能遭受不测,心中非常悲痛。不想回商丘了。其实回去也没有什么用,商丘只有老父老母。他们自有两个兄弟照顾。回到商丘只是徒增自己家破人亡的悲伤而已。想了很久,自己的一个姐姐远嫁到鲁国都城曲阜,或许可以去哪里投奔一下,换个环境。这时候的叔梁纥早已对战争非常厌倦,希望能够找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究竟自己从小受到的严格的家教有没有用处?如果真的有用,那为什么自己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生为什么不能够有永久的幸福?纷繁的人士之间,人清谈如水么?以前在一起山盟海誓,画地结交的知己朋友,一夜之间全都不见了,避己无恐不及。自己怎么一下子从那么高贵的贵族之身变得跟街边流浪的叫花子一样的?总而言之,此时的叔梁纥思绪万千,从此人生出现重大的转折。过去看的很重的礼仪家教也就全部抛弃,真正看破红尘!
因为是败军之将,逃亡之人,叔梁纥到了鲁国之后,也只能很低调行事。他的姐姐姐夫看着他那么落魄的样子,也不好过多为难与他。毕竟骨肉亲情,自己能够帮助一些自然会帮助一下。好在到了叔梁纥这一代,其身份已经远没有正考父那一代人那么强势了。故他在曲阜的生活还算是比较自由的。甚少受到干扰。他姐姐居住的地方就是现在曲阜市市中心鼓楼。至于孔庙所在位置则是他死了以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孔子居住的阙里,就是现在孔庙所在的位置。而孔庙当然是后人为纪念孔子而专门修建的,这是后话。这里也暂且不表。
慢慢地叔梁纥开始安顿下来,相城战败虽然是件大事,不过相比宋国这么多年来频繁的战事,这也确实算不上什么。国中虽然也有国君,但基本上没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大家都忙着做好自己的事情。该享福的及时行乐,该移民的趁早移民。因此过了两三年,大家也就慢慢地将这场战事给忘记了。毕竟还有更多更大的战事在后面需要人们去纪念。
在这种形势下,叔梁纥开始给自己的老父老母写信,了解他的妻儿情况。介绍他在曲阜的生活情况,了解他爸他妈的生活情况。
大约半个月后,他收到了大哥给他的来信,告诉他相城沦陷不久,很快就被宋国收复,不过他的妻儿在相城沦陷的时候已经不幸遇害了。而爸爸因为他下落不明,想着他凶多吉少,也非常自责,没过多久忧郁过度去世。妈妈则也随后重病卧床不起,前几个月去世了。
大哥建议他不用回来。毕竟宋国仍处于战乱之中,每个人都只是求得自保,顾不上他人。回来路途遥远,说不定遇到绿林强盗,性命都不一定能够保得住。现在鲁国毕竟还有他和他姐姐两根血脉,能够顺利保存下来也是孔家的福运。
接收到大哥的来信,叔梁纥顿时觉得伤心欲绝。姐姐也看了信,心情也是非常悲痛。但是又有什么用处呢?此时叔梁纥已经三十五岁了,按照古人的寿命,平均寿命也就四十多岁,这把年纪,人生基本上也已经快到尽头。想着自己中年丧子,家破人亡。叔梁纥嚎啕大哭!
就这样叔梁纥放弃了回宋国的计划,安心在曲阜生活下去。在曲阜生活,自己毕竟是个外地人,因此与周围的市民相比,还是比较显眼的。首先就是他的河南口音与曲阜百姓的口音就有很大的区别。其次,叔梁纥幼小受到很好的诗书礼仪教育,说出话来也是文绉绉的,与普通百姓说的大白话差别甚大。故他的邻居与他也是适当保持距离,偶尔一些小孩好奇地趴在他家的门口看他的生活情况,也会马上有大人跑过来进行呵斥。不过叔梁纥这时挺看得开的。如果他偶尔遇见了,就会拿出一点糖果分给小朋友吃,顺便与大人打个招呼。
也就这么相安无事地又过了两三年的时间。这一年叔梁纥三十八岁。日子依旧平平淡淡地过着。不过叔梁纥已经对曲阜城中上上下下非常熟悉了,个人也逐渐从逃亡的阴影中恢复了过来。毕竟长时间住在姐姐家里,始终是个客人,时间长了即便是亲人也难免脸有异色。因此叔梁纥也想着找一份工作以便能够有个自己的落脚之地。然而作为一个逃亡的军官,在鲁国是不能找公职的,毕竟人家也不敢用他。做小生意,他也不是那块料。因此也只能是到处看看,或许在这鲁国都城之中还是会有适合自己的工种的。
这一日,叔梁纥还像平时那样,起床之后就直接去市中心鼓楼的附近转一转。这里毕竟比较繁华,找工作机会比较多一些。
春秋时期曲阜的城市规模远没有现代这么大。充其量也就是十万人。毕竟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总人口也就只有两千多万,和我们现在十四亿人相比,那真是“一小撮”!作为一个农耕社会,大部分人口还居住在农村,能够在城市里落户的人口数量就更少了。因此一天之中很容易将整个城市逛一遍。
两千多年前的曲阜市还是比较繁荣的,毕竟同宋国相比,还没有受到战火的伤害,各种设施都比较完善。人们的生活富足安定。走在市中心的大街上,叔梁纥能够感受到那种带着雾水的空气的清新。
叔梁纥先来到附近的一家面馆,要了一碗白粥和两块煎饼。找到一个靠近门口的位置坐了下来。往门外看过去,街市中的人流开始逐渐增加起来,熙熙攘攘。说着山东口音,虽然与自己老家河南商丘口音有所不同,但经过了这几年的流亡生活,自己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种方言了。
面馆老板也很熟悉叔梁纥,毕竟他是这里的常客。上了白粥和煎饼之后,老板顺便问候一下:“公子爷,昨天看的那家客栈是否需要你?”。因为昨天早上叔梁纥来吃早餐的时候顺便跟老板谈了一下自己最近这段时间找工作的艰难。衙门又不能去,体力活又放不下身段,只期望能找一些需要写东西、算数的工作。但却很难找得到。因此昨天路过一家客栈,看看里面是否需一个账房先生,或许自己能够去试一试。没想到这个老板居然记在了心上。
叔梁纥连声道谢:“谢谢老板关心啊,昨天去看了一下,人家不缺账房先生,碰了一鼻子的灰。”
老板说道:“那倒也是,毕竟小本经营,来往客人也不多,多一个人多付一分工钱,做生意也是能省既省。”
叔梁纥说道:“我也是没办法,想当年我在宋国,那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随便说一句话,那还不是一呼百应。至于这么低声下气地求别人么?也是昏君当道,国家分崩离析,被人欺负,被迫流亡到现在。这日子看起来也就是没个头了。”
老板挺同情他,忙安慰道:“其实也不必太在意这些,虽然你现在是在流亡,但你的才华仍在,那是谁也不能够拿走的。试问这个世界,能够像先生你这样诗书礼仪,天文地理全都通晓的人能有几个!现在这么糟糕的境地也许只是上天需要对你进行磨练,磨炼之后必有大成!”
叔梁纥也能够听出老板说的只是客套话,自己在这家小吃店里也花了不少的钱,老板自然对自己是很客气的。因此也只能附和道:“唉!空有一身才能,又能有什么用?诗书礼仪又不能够当饭吃。”
稍微停顿了一下,叔梁纥悠悠地说道:“我现在在曲阜其实就是三等公民,很多工作我是不能做的。比如其实我最适合在衙门里上班,但是我现在的身份,那是不行的。其实我倒是可以在学校里面教那些小朋友各种诗书礼仪的知识,这样也不用跟谁去争来争去,能够养活自己就已经很高兴了。奈何学校也是属于衙门管理的,自然也不允许我这样的人进去工作!”
老板听到这里,马上说道:”搞半天,你不就是想当老师么!孩子王来的,有意思吗?我看都是那些六七十岁的老爷子在那里管着。像你这样有才华的人去,人家还不八抬大轿来请你去?“
叔梁纥说道:“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你没读过书可能不知道。现在的学校都是衙门管理的。你看着那些老爷子老态龙钟,他们以前可都是大官,退休了,没什么事,就到学校里教一教小朋友们诗书礼仪之道,以便长大后可以做大官发大财。不过里面老师的工资确实很少的,毕竟已经退休了,老爷子们都有自己的丰厚的退休金,教小朋友基本上是义务劳动。”
老板笑道:“你们文人那点破事确实是挺烦人的。不过我听亲戚说,他小孩在附近的曲阜学校读书,老师总是抱怨没人帮他整理书籍,看管一下小孩。这种事情我们这些没有文化的人是做不来的。可能比较适合你去做吧。”
叔梁纥一听,顿时打起精神来,问道:“是吗?是不是你这里出门左拐的那间学校?”
老板说道:“是的。你如果想去,我跟我那个亲戚说一声,看看他能不能带你去见一下老师。“
叔梁纥赶紧起身,对老板作揖感谢:“那就谢谢老板了。这样总算解决了我的一个心头难事,有了一个安身之处,至少回家不会被老姐唠叨了!”
老板回礼,笑道:“不客气!你这也是给我们帮忙吧,毕竟多一个老师,我们的小孩可以学到更好的知识。我要先去问一下我的那个亲戚,这样吧,你明天早上过来我这里,我看看我亲戚能不能带你去见老师。”
其实老板对眼前的叔梁纥也还是挺喜欢的,毕竟交往了一两年的时间,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可以发现这个叔梁纥说话方式文绉绉,与那些乡下进城的粗人完全不同。经过多次交谈之后,才知道叔梁纥是宋国贵族后代,当年在宋国也是身名显赫的。文化水平自然也是非常高。而今落难至此,也是迫不得已。现在能够帮他一下,也算是了却了一个心愿。当然他也知道,即便叔梁纥进了这间学校,也不过是一个打杂的角色。况且政府拨款很少,学校生存基本靠官员自己的退休金维持,能够分给杂工的工资也就更少了。不过好在专业对口,至少不会浪费了一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