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曹丕与曹叡:曹操的继承者们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雄才大略的曹操走了,曹魏的江山先后交到了他的子孙曹丕、曹叡手上。曹丕、曹叡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在位期间铲除了东方青徐二州的割据势力,消灭了盘踞东北的公孙渊,顶住了南方蜀、吴两国和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进攻,巩固了曹魏基业,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他们身后所托非人,曹魏政权逐步落入了辅政大臣司马懿和他的儿孙手中,曹魏也被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取代。
魏文帝曹丕
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操的次子曹丕出生了。在他那个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老爸的严格教导下,曹丕打小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苦练杀敌本领,六岁能射箭,八岁能骑马,十岁就跟着曹操上战场了。大哥曹昂战死之后,曹丕顺理成章地成了曹操的得力助手,后来担任了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不过,他想正式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除了曹昂,他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弟弟——才华横溢的曹植以及深得曹操欢心的曹冲。不过,曹冲早夭,痛不欲生的曹操对曹丕说:小冲这么一死,我的大不幸,你的大幸。估计曹丕心里犯嘀咕:“跟我捡多大便宜似的,那不还有个不服气的曹植吗!”
曹植果然有才,但文人秉性,放荡不羁,不是治国安邦的材料,所以最后曹操还是选择了堪当大任的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了,曹魏的局面顿时为之一变。可以说,曹丕是在风雨飘摇的紧张形势下接的班。当时,驻扎在洛阳的青州兵和徐州兵敲锣打鼓,自己开拔回老家了。老当家的不在了,少当家说话不好使。青州兵是曹操当年收编的青州黄巾军,徐州兵则是地方军阀臧霸收编的徐州黄巾军,他们虽然统一在曹操的旗下,但自成一体,就连曹操都要让他们三分。史载曹操“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也就是说承认臧霸是土皇帝。曹操手下有两个叛将逃到了臧霸那里,曹操打发刘备找臧霸要人,臧霸直接拒绝,说:“我臧霸能在这乱世中有一块立足之地,就是因为我讲义气,不出卖朋友。老曹是干大事的人,应该讲道理,不能强迫人,老刘你回去跟他说说,让他收回成命吧!”弄得曹操干瞪眼,一点脾气都没有。
不过,曹操在世的时候,以臧霸为首的青徐豪强等地方势力还算老实,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可是,曹操一死,形势就不同了。面对招呼都不打就擅自拔营,形同兵变的青州兵和徐州兵,摆在曹丕面前的有两个选项——讨或者抚。位置还没坐稳的曹丕明智地选择了安抚,想走就走,没毛病,还指示沿途的地方官员妥善安排食宿。正是因为如此,才没有酿成更严重的动乱。不过,曹丕心里这个疙瘩算是结下了,解决盘踞一方的青徐地方军阀是迟早的事儿。他一边安排大将曹休都督青徐,监督臧霸等人,一边打着讨伐孙吴的旗号多次南征。我们按下青徐军阀不表,先来说说曹丕的这几次南征。
早在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继魏王位后改元延康,曹丕称帝后又改元黄初),曹丕刚接班没几个月,就发动了一次南征,前锋部队跟吴军隔江打了个照面,没有交锋。夷陵大战之后,蜀汉已经没有实力再跟东吴争夺荆州,双方的联盟关系开始恢复。之前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向曹丕称臣的孙权此时不需要再低三下四地应付曹丕,索性直接跟曹魏翻脸了。曹丕一直要求孙权把太子孙登送到洛阳来当人质,孙权表面上答应,实际上找借口拖延,现在干脆拒绝了曹丕送儿子做抵押的要求。曹丕一怒之下,于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发动三路大军伐吴。孙权也派出三路大军迎战。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对垒情况。
东线战场:曹休、张辽、臧霸从洞口(安徽和县长江北岸)出击;孙权派吕范率领水军迎战。
中线战场:曹仁从濡须口(巢湖经濡须水入长江处)出击,孙权派朱桓迎战。
西线战场: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攻江陵,孙权派诸葛瑾、潘璋、杨璨等迎战。
一场大战即将在江淮、江汉流域同时展开。孙权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外交斡旋。此时,他跟曹丕还保持着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就给曹丕写信,说:要是我罪无可赦,我就把土地和百姓交给您,您让我到交州去养老吧。曹丕回答得干脆:早上把孙登送来,晚上我就撤兵。孙权当然不会这么做,一场横跨长江中下游的大战在所难免。
我们依次来看看几条战线上的战况。
东线:吕范的水军直抵长江北岸,迎战曹休等人。怎奈天公不作美,长江上狂风大作,把船的缆绳都吹断了,船也被吹翻了,淹死了好几千吴军。还有一些船被吹到曹军营寨前,曹军趁势出击,杀掉和俘虏了上千人。曹丕得到消息,立即下令曹休等人抓住这个机会渡过长江。可是,曹军行动得太慢了,吴军的救援船队抵达后,接应吕范所部回到了南岸。臧霸带领五百艘快艇,一万突击队追杀吴军,又杀掉和俘虏了几千人。不过,吴军的援兵赶到后,击退了臧霸,俘杀了几百名魏军。
中线:曹仁进攻朱桓把守的濡须口。曹仁谎称要进攻濡须口东面的羡溪,朱桓中了圈套,拨出一部分兵力救援羡溪。曹仁的数万大军趁机围攻濡须城。朱桓恍然大悟,想召还自己派出去的人马,但已经来不及了。现在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要抵御曹仁几万大军的进攻,将士们都人心惶惶。好在这个朱桓特别会忽悠,他跟手下是这样说的:战争的胜败不在于人数多少,关键是谁的主将更出色,你们觉得我跟曹仁比怎么样?(刚中了曹仁声东击西的圈套,这个问题让手下怎么回答呢)兵书上说进攻一方的力量要倍于守方,守方的力量只要敌人的一半就可以了。这说的是双方在平地上群殴,没有城池可以防守的情况。而且,双方的士气旗鼓相当。现在什么情况?曹仁一没谋略,二没勇气,他的军队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而我这个杰出的将领与诸位一起防守城池,南面是大江,北面是山岭,我们以逸待劳,主场作战,拥有守城的优势。这局面就是稳操胜券啊!曹丕自己来都没辙,更别说曹仁了。
手下的将士们还真被他说服了,顿时士气高涨,斗志昂扬。这时候朱桓也跟曹仁玩起了心眼,他放倒旗帜,停止敲鼓,制造出一副军心涣散,斗志全无,不堪一击的假象,迷惑曹仁。曹仁觉得自己的计策成功,敌人的士气受到沉重打击,破城一定不费吹灰之力。于是,他把立功的机会给了自己的儿子曹泰,让他率军进攻濡须城,另外派常雕、王双等人乘坐牛皮油船进攻中洲,也就是濡须水中的小岛,因为朱桓部下的老婆孩子都安置在小岛上。
谋士蒋济对曹仁说:敌人在西岸防守,战舰停泊在上游,现在我们进攻中洲,那就是自己往火坑里跳啊!可惜曹仁不听他的,按既定方针办。朱桓派人从上游顺流而下进攻常雕、王双,自己率兵迎战曹泰,将其击退。常雕、王双等人乘坐的牛皮油船在强大的孙吴水军面前不堪一击,常雕阵亡,王双当了俘虏,士卒被杀和溺水而亡的有一千多人。
西线:镇守江陵城的是朱然。本来孙权安排孙盛率一万人驻扎在江陵城外的中洲(江中的小岛)上,策应江陵守军,可是,张郃击退了孙盛,占领了中洲,这样一来,江陵就变成了一座孤城。诸葛瑾的援兵又被夏侯尚击退了。雪上加霜的是,城中的守军大量生病,具有作战能力的只剩下五千多人。城外的曹真挖地道,搭高台,起土山,居高临下往城里放箭。城中守军非常恐惧,但朱然面不改色,鼓励将士,坚守城池。
夏侯尚看中了张郃夺取的中洲,就派三万人搭浮桥,登上了江中小岛。董昭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给老板曹丕提醒:万一吴军切断浮桥,岛上的军队不就全成俘虏了。而且要是长江涨水,吴水军顺势进攻,岛上的魏军不是喂鱼,就是被俘,拿什么抵挡敌人的进攻啊?曹丕恍然大悟,赶紧让魏军撤出中洲,可是岛上那么多魏军,只有一座浮桥可以通行,吴国的水军又两面夹击,到最后还是有一部分魏军没有撤出来。过了十天,长江水位果然上升,幸好魏军提前撤出,否则就要全军覆没了。
曹魏和孙吴的这次交锋互有胜负,曹丕没能取得实质性的战果。但相对于曹丕此后的两次南征来说,这次还算体面,毕竟双方你来我往打了一场,之后的两次南征就有点喜剧了。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御驾亲征,于当年九月抵达长江。吴军在江边搭了很多木架子,包上芦草,冒充城楼,迷惑曹军。曹军看到对面一个挨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城楼,加上江中密密麻麻的吴军战舰,气势马上就弱了一大截。这时候,长江涨水,波涛汹涌,曹丕也虚了,说:纵使我们有千队骑兵,在这儿也没有用武之地啊!刚好长江上狂风大作,吹得曹丕的龙舟失去平衡,差点翻了船。曹丕赶紧下令退兵,天意啊,再不走就要喂鱼了。这次兴师动众的南征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跟敌人隔江打了个照面,交手的机会都没有。
曹丕不服气,第二年又来,宫正(御史中丞)鲍勋进谏说:去年您南征,船差点被风吹翻,大家吓得魂都没了。现在您又要远征,劳民伤财,我觉得这事儿不靠谱。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鲍勋专挑曹丕的糗事儿说,换谁谁不急啊!曹丕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职。当年十月,曹丕再次兵临长江,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大军十多万,旌旗数百里。曹丕兴之所至,赋诗一首:“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什么长江,这不就一条小水沟吗,折根芦苇就可以踩着过去。你当自己是八仙过海啊?老天爷是一点不给曹丕面子,去年刮大风,今年河流结冰,曹魏水军的战舰连长江都进不了。曹丕长叹一声,“嗟乎!这是老天爷成心想分割南北啊!”就这样打道回府了。第二年,曹丕就病死了,他的伐吴大业被迫终止。
不过,从表面上看,曹丕这几次南征兴师动众,劳而无功,简直是胡闹!可还有一种说法,说曹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要伐吴,或者说伐吴只是目的之一,还有一个不能摆在台面上的理由,那就是解决以臧霸为首的青徐割据势力。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丕趁着南征伐吴的空当来了次东巡,说头年我们伐吴,大家都辛苦了,现在论功行赏。借这个机会,曹丕提拔臧霸到中央工作,担任执金吾(禁卫军统领),还给了一个“特进”的荣誉头衔,地位仅次于三公。实际上就是明升暗降,剥夺了臧霸的实权,把他从盘踞近四十年的老巢连根拔起。
解决了一个臧霸,并不能彻底解决青州和徐州地方割据势力的问题。这些大小军阀势力盘根错节,显然不可能坐以待毙。根据史书记载,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南征期间,“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将守”。虽然史书上并未交代曹丕为什么这么做,但可以合理推测,是在将臧霸调离之后,铲除割据势力的过程中,青徐二州发生了骚乱,有人揭竿而起,公然造反,所以,曹丕借南征的名义大兵压境,震慑反叛势力的同时,软硬兼施,赦免大部分参与者,分化、孤立反叛力量,同时撤换地方军政首长,加强对青徐二州的控制。即便是这样,地方军阀还是不肯俯首听命,伺机作乱。所以,次年,曹丕再次以伐吴的名义南征,其间,“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质”。曹丕调兵遣将,镇压了兵变,同时对于被胁迫参加叛乱和逃亡的人加以赦免。至此,青徐割据势力才算彻底铲除,曹魏政权和北方的统一得以巩固。这也是曹丕当权期间的主要政绩之一。
曹丕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处于汉代察举制向隋唐科举制过渡的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汉代的察举制,在州郡设立中正官,根据人才的家庭出身、品行才干为其定品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朝廷就参照这些品级来授予官职。这项制度对于当时的人才选拔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由于后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出身,造成了上品没有寒门子弟,下品没有世家子弟的局面,所以为世人所诟病。
从文学造诣上来说,虽然曹丕不如他那个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但水平也不低,留下了很多诗赋、散文和文学理论作品。下面,我们摘录他的《与朝歌令吴质书》中的一段,来欣赏一下这位文武双全的魏文帝的文采风流。
“每念昔日南皮[1]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2],逍遥百氏[3],弹棋闲设,终以博弈,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皦日既没,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余顾而言,兹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4]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临终前,他安排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担任辅政大臣,辅佐儿子曹叡。曹丕去世时才四十岁,正当壮年,虽然他有继承曹操遗志,一统江山的雄心,可惜天不假年,只能徒留遗恨了。
魏明帝曹叡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是曹丕的长子,母亲是甄夫人。这个甄夫人身世曲折,颇有传奇色彩,要说曹叡,就要先说说这位甄夫人。甄夫人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德才兼备,秀外慧中,先是嫁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攻入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当时甄夫人跟婆婆刘夫人都在邺城。曹丕闯进了袁绍的府邸,正好撞见这婆媳俩。甄夫人趴在婆婆膝上,头都不敢抬。曹丕奇怪啊,说:抬起头来,让我瞧瞧!这一看,曹丕不由得啧啧赞叹,就这样,甄夫人改嫁曹丕,并为曹丕生下了一子一女——曹叡和东乡公主。
起初,曹丕非常宠爱甄夫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曹丕有了新宠,甄夫人就被冷落了。女人失了宠,难免发牢骚,牢骚话传到曹丕耳朵里,激怒了曹丕,便将甄夫人赐死。甄夫人这一死,连累了自己的儿子曹叡,曹叡本来已经晋封为公爵,离封王就差一步了,现在又被贬成了侯爵。不过,曹叡运气好,因为曹丕的皇后郭氏没有子嗣,曹丕就让曹叡给郭皇后当儿子。曹叡也是聪明人,抓住机会,好好表现,渐渐赢得了曹丕和郭皇后的欢心,终于在曹丕临终前被立为太子,继承了曹魏的江山。
曹叡在位期间,曹魏面临蜀、吴的交替进攻,尤其是诸葛亮多次北伐,北方又有鲜卑、匈奴作乱,东北的公孙渊在魏、吴之间摇摆不定,时降时叛。曹叡依靠老爸曹丕留下的元老重臣曹真、曹休、司马懿等人成功抵御了蜀、吴的进攻,击溃鲜卑,讨平公孙渊,守住了祖辈和父辈留下的基业。不过,曹叡跟曹丕一样,命不长,不到四十岁就去世了。由于他的几个儿子都早夭,只好把皇位传给了养子曹芳。曹芳当时还是个娃娃(八岁),司马懿与曹爽受遗诏辅政,曹魏的实权逐步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曹叡之后的几个曹魏皇帝——曹芳、曹髦、曹奂都是傀儡皇帝,不是被废,就是被杀,皇位最后被禅让给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晋朝代魏而立。
注释:
[1]今河北南皮。
[2]“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3]诸子百家。
[4]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