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自我疗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你并不是心理门诊的唯一患者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我们与生俱来的神性,完整的自我,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遗失散落,甚至结合成各种相互矛盾的特质,而作为我们人类,就不得不用终其一生的时间来重新整合自我,使之再次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己,重新找回那片自然的,各行其道的,有条不紊的,平衡、宁静、统一的乐土,并以此作为对生命的答复。”

有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不要试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装睡的人”也确实在日渐增多。他们可能是因为自卑,因而面对喜欢自己的人时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总之,出于不同的原因,他们将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不管别人用什么办法,他们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和观点,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同时漠然对待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厌烦甚至试图逃避一切不必要的社交。

他们渴望别人的理解,却又惧怕他人的靠近,渴望爱却害怕付出后得到不对等的回报,渴望在人群中侃侃而谈却又害怕遭到嘲笑,渴望变得坚强却总在风暴来临时迅速躲回内心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装睡的人”用一道心门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为了避免伤害,逃避着周围的一切。他们无法直面自己,虽然想要改变,却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将勇气耗尽,无法冲破心中的壁垒。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及亲朋好友的开导和陪伴,更重要的是需要从自我入手,敢于打开封闭的心门,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

当今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发达,各个方面都在进步,但是人类心理健康,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且人们对心理障碍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比如,有一个男孩患有自闭症,他家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心疼男孩,而是感到丢脸。他们不愿让周围的亲朋好友知道这件事,所以采取各种方法极力掩盖这一事实。而在看心理医生的过程中,他们很害怕被熟人看到,也害怕陌生人的关注和嘲笑。一般情况下,这种心理在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的地区表现得越明显。

事实上,在医院中,心理门诊和内科、外科等其他科室一样,是医院一个普通的部门,前去看病的人都是为了治愈疾病,并没有什么丢人的。

第一节 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亚健康的趋势

KK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在新学期例行的体检中被检查出肺结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回到校园继续他的学业,可是令他伤心的是,室友和朋友虽然关心他的治疗情况,也会像从前那样和他一起玩笑打闹,但是KK总觉得现在和他们在一起似乎有一种莫名的隔膜,而这种感觉是从前没有的。

他在心里隐隐担心:“他们该不会是怕我的病会传染,所以疏远我吧?不会的,应该不会的。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他们又不是不知道结核病可以治好。”

但是,在KK回宿舍一周后,同宿舍的M将他约到操场上,礼貌地对他说:“KK,我感到非常抱歉,但是经过我们几个商量,还是希望你可以搬离这个宿舍。不然,大家心里都觉得很不自在。当然,如果你在金钱方面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们说,我们几个帮你想办法。”KK苦涩一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他说:“不用了。我理解你们,等我找到房子就搬出去住。”

后来,KK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找到一间房子,住了下来。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时间一长,他开始变得多疑、敏感、脆弱。走在路上,他总是怀疑陌生人知道自己患有结核病的事而远离他,或者在背后偷偷议论他。

在学校餐厅吃饭时,他会拿着自己的餐具,盛好饭菜后走到角落,迅速吃完离开。他害怕和熟人见面打招呼,永远让自己置身于人群之外。他很快从原先的阳光、自信变得自卑、自闭,始终无法忘记被室友“抛弃”的失落与悲愤。

静静在一家大型公司担任中层经理,作为一个女生,静静工作起来比公司里很多男士还要拼命。她没日没夜地加班,对待工作可谓兢兢业业。而且在遇到困难时,她总是带着下属,冲在最前面。尽管如此,在一次公司中层人员的投票中,静静仍然败给了一个能力明显不如她的年轻女孩娜娜,这一结果让她感到意外和震惊。

无论是谁,只要在这家公司待上几个月就能看出,她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程度在这个公司绝对无人可比。而娜娜,常常上班迟到,工作能力也不强,偶尔还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影响部门业绩。当初她能够成为公司中层,静静都感到非常吃惊。没想到这一次,自己居然败给了她。

但在公司其他人眼中,静静虽然能力很强,也很敬业,但在为人处世方面却不如娜娜。静静在员工犯错之后总是当着全部门的面,狠狠地批评犯错的员工,虽然她说的都对,但这种方式让犯错的员工感到没有尊严。可娜娜不一样,同样是员工犯错,她会将犯错的人单独叫到办公室,仔细询问其原因,看看是因为一时马虎,还是自身能力的问题,抑或有其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失误。然后,她会根据具体的原因对员工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正。

静静在晋升失败后,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她不明白自己这么拼命究竟是为了什么?仔细想想,这些年虽然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自己没有男朋友,没有一点业余生活,而且已经记不起上一次和父母一起过春节是什么时候,也想不起有多久没有去过自己最喜爱的那家咖啡店了。

她不允许自己和身边的人失败,但此刻,她似乎有些累了。她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她渴望生活出现一丝改变。

KK和静静的故事并非个例,他们的遭遇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郁闷”“压力山大”“伤不起”等网络流行语的相继出现,从侧面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根据国内权威心理机构统计,全国有将近一半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或多或少长期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少数人病情可能会加重,成为精神病患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患有心理障碍,这是人们在生活中调节不当造成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压抑、焦虑、自卑、过度紧张、社交恐慌等。”

另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心理亚健康这个问题不容小觑。”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很多人以为压力大、焦虑是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的情况,再加上国内对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人们很容易产生“去看心理医生,别人就会以为自己是精神病”的错误想法,最终导致一部分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逐渐患上焦虑症、强迫症或是抑郁症。而到了那个时候,再想依靠自我疗愈,则为时已晚。

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界限在哪里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明显的不同呢?

目前,公认的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遵循主观与客观统一性原则。主要看这个人是否能够很好地区分幻想与现实,有无良好的自知能力。

比如,甜甜和南南两个人,她们表现出的症状都是时常能听到有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并且偶尔还能听到有人悄悄商量着要陷害自己。但是甜甜清楚地知道这些话只是自己的幻觉,并为之深深苦恼,这样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但又没有办法消除这种幻觉。

那么,甜甜的情况就属于一种心理问题,可能是她最近遭遇了一些挫折而造成了短暂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她去看心理医生,或者通过自己慢慢调节就能消除幻觉。与甜甜不同,南南则表示自己真的听到了那些话,并且能够详细地描述对方的相貌、声音,甚至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她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幻觉。尽管屋子里只有南南一个人,她仍然坚持自己听到了别人说自己坏话,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将南南判定为精神疾病患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二是遵循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一般来说,心理正常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之间是协调统一的。而心理异常的人可能会出现认知或其他方面失衡的状态。

三是遵循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的性格和其他各方面的人格特征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如果一个本来很内向的人,突然变得特别外向,或者一个非常热情的人突然变得非常冷漠,这种情况就需要身边的人确认此人是不是一时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果不是就应加以重视。

李牧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在毕业季,宿舍其他同学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找工作,也有的因为家里事先安排而无所事事。看着眼前的一切,李牧心里很着急,他想要像他们那样有明确的目标,可是他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时间一长他就变得非常急躁。

在这样的情绪下,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也不愿回到宿舍面对自己的室友。他感到自己的情绪非常低落,却又不知道究竟要如何改变。于是,他找到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他发现自己产生这种低落的情绪,主要是因为自卑和羡慕。

原来,他的父母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而他室友的父母则都是大学毕业。另外,其他人都在大学里谈了恋爱,而他走在校园里看到谈恋爱的情侣都不敢直视。他不仅对自己没有自信,对出身也相当自卑,所以他在和舍友的对比中感受到极度的不公平。

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少发生像毕业这么大冲击的事情,因此,李牧可以暂时将不公和自卑的感觉掩藏起来,自然地和室友们相处。但是当毕业来临,当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再度被比较时,李牧那种压抑已久的自卑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进而使问题变得严重。

李牧的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心理问题。他原本是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在遇到一些刺激后,短时间内心理上会产生某些较为明显的症状,并且严重地影响生活。但李牧依然存在自知力,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症状,并主动找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

刘洋是一名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时,他常常对母亲说自己晚上失眠,白天听课时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他感觉压力太大了,就问母亲可不可以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学校。但刘洋妈妈认为这只是孩子临考太紧张的表现,于是她带刘洋到医院神经内科开了一些药,就把他送回学校上课了。

让刘洋妈妈没有想到的是,两周后她接到刘洋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班主任希望她能把刘洋接回家休养一段时间,而且最好能带他到精神医院或者相关科室接受诊断、治疗。听了班主任的话,刘洋妈妈当场蒙了。她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当她看到儿子时,她简直快要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了。此时的刘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并且伴有自言自语、自哭自笑的症状。

精神科医生经过诊断,确认刘洋患有典型的抑郁障碍,必须抓紧住院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刘洋又相继出现冲动躁狂的症状,并且白天嗜睡、食欲亢进,经医生诊断后确定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是以情感活动过度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病,临床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反复发作,或交替发作;而且两次发作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在此期间精神活动完全正常。刘洋得了躁郁症,在对他进行治疗时,必须借助药物。

最重要的是,刘洋后来已经没有办法对自己或周围的环境有清楚的认知,他冲动起来时会完全失去自知力。如果当初他的话能够引起母亲的足够重视,也许可以将他的问题控制在心理问题的范畴,然后借助于心理咨询师的疏导和自身的调节,便可顺利度过高考期。

这也告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之间是有一定的重叠和延续的,两者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像刘洋那样没有引起重视,那么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精神疾病。

第三节 你究竟在害怕什么

有一天,有个人偶遇一位心理专家。经过一番简单的交谈,这个人问心理专家:“您能不能告诉我,如果想要换掉一个电灯泡,大概需要几位像您这样的心理专家?”心理专家听后微微一笑,说道:“我想一个就足够了,如果这个灯泡愿意自己被换掉。”

通过心理学家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要这个人自己愿意才行。而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不难,但如果想要改变自己却非常困难。那么,我们为什么难以改变自己?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森林中有一只流浪狗,有一天它遇到了一位会魔法的人。当时这个人远远地看着这只狗被其他动物欺负,心生怜悯,便决定帮助它。他向那只狗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表示可以给它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继续做狗,不过他可以帮助狗获得强大的能力,让它从此可以少受一点欺负;另一种选择是变成一只狮子,前提是狗不能将这件事告诉其他动物。

结果狗想都没有想便选择成为一只狮子,它说自己已经受够了被欺负的生活,它要成为一只狮子,成为森林之王。会魔法的人听到狗的选择后发出一声叹息,然后遵守自己的诺言,将狗变成了一只威武的狮子。

成为狮子后的流浪狗走在森林中,果然再也没有动物欺负它了,它可以随意游走在各个地方,甚至还获得了一只母狮子的青睐。一段时间后,母狮子和公狮子说自己的父亲希望见它一面。但这让公狮子感到非常恐慌,它一方面害怕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母狮子的父亲发现,另一方面又害怕会魔法的人将自己的身份秘密泄露出去。于是,公狮子找到了那个会魔法的人,企图趁他睡觉的时候将他杀死,以绝后患。

可就在它偷袭即将成功的那一刻,会魔法的人察觉到动静醒来,又将它变回了一只狗,并且略带惋惜地对它说:“你明明是一只狗,如果你那时候不是想要变成一只狮子,而是想要成为一只强大的狗,也许今天你依然可以很自信地生活。而如今,我实在不能保证你还能在这片森林中存活多久。”果不其然,没过几天,这条被变回原形的流浪狗就被森林里其他强大的动物咬死了。

正如会魔法的人所说的那样,如果这只流浪狗当初能够直面自己,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也许它就不会落得悲惨的下场。有人说也许它是因为被其他动物欺负怕了,因此,希望变成狮子不再被欺负,毕竟再强大的狗也只是一只狗,而狮子的身份却可以帮助它改变被欺负的命运。然而,狮子虽然比狗强大,但在森林中,狮子也不是战无不胜的,也有很多动物可以将其打败。

因此,如果不能够直面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是将希望寄托于表面的修饰,就算成功也只是一时的,而不是一世的。

苗苗是一个女孩,她性格温柔,说话轻声细语,看似做事随性,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好羡慕那些性格独立的女孩子”“我特别希望能养只小猫,看起来真可爱”“我也想出去旅行,看他们环游世界真的是太棒了”。但是,当朋友劝她,“那你就出去玩儿,你也可以变得很独立”“去抱一只小猫回来养”,她却总是推三阻四,最终这些事情都不了了之。她还是最初的那个她,梦想一直在重复,却从来没有实现过,她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

对于苗苗来说,改变意味着陌生,意味着打破现有的安稳。重新开始,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如果不改变,至少可以拥有现有的一切。所以,与其说她害怕改变,倒不如说她害怕面对未知的一切,害怕承担无法预测的风险。

涛涛在朋友眼中一直是个好脾气的人。和朋友一起出行,明明说:“涛涛,我不喜欢吃青菜,你吃吧。”涛涛会毫不犹豫地说:“行。”其实在家里,他也不爱吃青菜。楚红说:“涛涛,周末我们一起去爬山吧,你有时间吗?”涛涛犹豫了一下,虽然他本来计划周末在家里好好看书学习,但是为了不让楚红失望,就爽快地答应了。

日复一日,违背内心迁就别人,涛涛有时也觉得很累,而且仿佛失去了自我。他不知道这样委屈自己换来的友情究竟能够维持多久,可是他又无法想象,如果自己表达出真实的意愿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是的,也许朋友们会惊讶,会反省自己,去安慰涛涛,但也有可能他们会和涛涛越来越远。现实中像涛涛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别人为中心,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

他们常常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使得他们的人生过得并不快乐。他们也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明明不喜欢吃青菜为什么不说?明明不想去爬山为什么不说?明明不喜欢对方那样对自己,为什么不表达?而这一切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他们害怕一旦说出,好不容易经营的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所以,他们不敢正确地表达自己,永远在纠结、痛苦,直到有一天鼓起勇气去表达后才发现,原来只有你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为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而这一切,需要他们经历过无数次自我疗愈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