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春秋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部让乱臣贼子恐惧的史学巨著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拜祖先的传统,所以也就有了记载历史的传统。周代,史书都叫做“春秋”,因为那个时候气候比较暖,生活节奏也比较慢,记述大事件时,并不需要明确记载发生于何时,只要前面写上“春”或者“秋”来表明时间。

本来只有王室才有权力记录历史的权力,也就是说褒贬人物,让他流传名声于后世或者让他泯灭于现在的权力是属于周王的。然而,随着平王东迁,王室不再有能力记录各地发生的大事,丧失了“舆论”大权。于是,各国都开始记述自己的历史,有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等。

其中,因为鲁国先祖本来就担任着周王室的史官职务,所以鲁国所记载的《春秋》就逐渐成为主流史书。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244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春秋》这本书记载的第一个年头。本来,这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是因为这部著名的史书而显得不一样。

记录《春秋》的史官,有着足够称道的职业精神,和更高的文学素养,《春秋》这本书浓缩了中国人光辉的史学精神。对一个史官来说,最重要的是还原历史的真实,不为任何威胁利诱改变自己的立场,即使在当时没有任何的能力来阻挡敌人,也要用手中的笔来维护公义。而且,对记录来说,每个史官都将自己强烈的感情融入这些凝练而又简洁的文字中,是为“春秋笔法”。

春秋时代的史官是独立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是不被任何人文过饰非的。

这是记录在《春秋》中关于春秋记录者的故事。春秋中期,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杀掉了当时的国君齐庄公,这在奴隶制社会里是被看做“以下犯上”的作乱行为的。齐国太史在记史的简策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的话。崔杼看了大怒,当场就把太史杀掉。太史的兄弟继续这样写,崔杼又杀。然后,太史的年仅五岁的儿子回答说:“我虽然年幼,读书很少,但是让我记录史书的话,还是这样写。”面对这种不屈不挠的反抗,就算在齐国一手遮天的崔杼也不得不表示让步了。

而且,这不仅仅是一国太史的职业操守。有一南史氏听说了这件事,也拿着写有“崔杼弑其君”字样的竹简,准备舍身去继续前几任史官的义举,半路上有人告诉他已经写成,他才放心地转回家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谓“君举必书”,说明史官的职责是为国君记言记事,有点像后世的书记官性质。所以齐君被崔杼杀死后,齐国太史有权也有责任把这一真实情况记录下来。虽然这样会触怒崔杼,以致牺牲生命,但是,这对史官来说,又是义不容辞的。因为他们很讲究所谓“书法”,以此来为奴隶制社会里的最高统治者服务。如果有史官不遵“书法”,那就是失去了史官的职守,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唯其如此,齐国太史家族为保全名誉,哪怕面临死的威胁,也决不后退一步。

正是这种不畏强权的史学精神,让我们现代人还能够如实地看到几千年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节操。

无独有偶。公元前612年,晋国执政赵盾的手下杀了晋国国君,当时赵盾自己身处国外,史官董狐写“赵盾弑其君”,赵盾去跟他解释,说:“我已经离开了,这件事情肯定不是我做的啊。”董狐对他说:“你是国家总理,你全权负责这个国家的运行,如果出了任何差错,都是你的行为不当,坐在这个位置上,就应该承担义务,包括被骂,你怎么能推脱责任呢?”

当时赵盾在晋国的权势,想杀谁杀谁,先、狐等从亡重臣也被他清洗,但是他还是不敢面对史官的正义执言,满面羞惭地离开。

独立的人格赋予了史官独立的精神,也让《春秋》史书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相传,现存的《春秋》是经过孔子整理的,他在这本书中采用了“微言大义”的写法,“直书其事,善恶自见”,在实录历史的优良习惯上更进一步,以史的审判补足法律的审判。可以说,这是中国史学不朽的精神内在。也可以说《春秋》不仅仅是一部史书。

▲青铜龙柄饕餮纹匜

比如,《春秋》中杀、弑、诛,其实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问关于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周武王是商纣王的臣子,他以下犯上杀害自己效忠的君王合理吗?孟子回答:损害仁义之人,只不过是个“一夫”(即无道寡助的匹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我只知道诛杀了一个叫纣的有罪之人,却没有听说过这都可以算上是以下犯上的弑君。)

不过,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记事简略。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其中,《春秋》和《春秋左氏传》是我们了解春秋历史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正是这样,“《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独立的精神铸就了春秋时代那英雄辈出,君子名扬的激荡风貌吧。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崔杼不换自己的心腹当史官呢?

春秋时期,官员分为两种,国家官员和国君官员。国君官员是丞相之类的,他们直属于国君,帮国君处理国家事务;国家官员直属于周天子,对传统负责,并没有义务服从国君的领导。史官是国家官员,即使崔杼执掌了齐国,也没有能力对这个神秘、独立、专业的职业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