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灾害学、地理学、风险学、环境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手段,在充分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研究。采用资料收集与野外考察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数据采集与数据库构建。系统调查、收集研究区的自然灾害数据资料,包括基础图件、监测与观测数据、自然灾害历史记录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建立包括自然灾害历史灾情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和各类图库等多个子库的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确定自然灾害数据的采集标准、数据内容、录入程序方法。灾害数据字段主要包括受影响地点、范围、灾害类别、灾害发生的起止时间、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受影响总人数、经济损失、救援措施、预警信息、应急响应投入等。
(2)数学模型与空间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梳理历史灾情,总结其时空分异规律,并采用三点滑动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预测自然灾害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概率论方法分析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并采用回归分析模型绘制超越概率曲线;利用灾损率表达承灾体的脆弱性,并依据计算结果生成脆弱性曲线;利用空间叠置分析和矢量要素的地理计算,绘制脆弱性空间分布图和风险区划图。
(3)情景分析。给定发生自然灾害的关键边界条件(海平面上升幅度、灾害发生频次、灾害影响范围、台风可能登陆点、风暴潮最大增水等),结合致灾因子的超越概率,建立其强度与频率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的承灾体,设定情景模拟的各项参数,必须体现各致灾因子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情景下,绘制风险地图,实现风险评估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2.技术路线
基于上述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本书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