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目前,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重要防灾减灾措施,是进行综合减灾和制定应急管理对策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目前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针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高、灾害损失日益加剧这一趋势,选取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全境)为研究区,基于自然灾害研究的相关理论,消化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建立自然灾害分类体系,采集相关自然灾害数据,构建自然灾害元数据标准和数据库,并应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和GIS技术,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构建区域风险管理体系,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金著作出版专项的支持下,运用灾害学、地理学、风险学、环境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采取资料收集与野外考察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完善自然灾害研究与历史灾情建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高风险分析实证研究的水平,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灾害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分析工具、系统平台和技术支持,也为辅助相关部门的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书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按地球系统圈层结构确定自然灾害性质并分类,气象、水文、地质、生物四大类型分别对应地球表层系统结构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利于辨识和分析孕灾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脆弱性评价和风险分析。该分类体系既借鉴了国际现行的自然灾害分类方法,也兼顾了国内灾害研究长期以来的分类习惯,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2)通过分析元数据和元数据标准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作用,提出了自然灾害元数据标准的设计思路,并完成了自然灾害元数据标准的构建,可以为自然灾害数据管理和数据库开发提供服务,也为自然灾害数据共享提供了支持。

(3)对比国内外现存的主要自然灾害数据库,提出了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设思路,完成了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建立了数据概念模型,详细介绍了各数据表的结构及关系,并讨论了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4)对近6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时空演变开展研究,分析其时空格局及特征,讨论了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年际和月际的变化,从省(直辖市)和县(市辖区)两级行政单元剖析了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阶线性自回归预测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未来的变化趋势做了分析与预测。

(5)选取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五个典型灾种(台风、洪水、暴雨、风暴潮、干旱)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首先分析了各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并建立了致灾因子强度与发生概率的关系。其次,用灾损率来表示承灾体的脆弱性,并举例说明了灾损率函数和脆弱性曲线的构建方法。最后,用不同自然灾害情景下各地区的损失来表达风险,并绘制了风险区划图。

本书的观点与具体内容是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历史灾情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典型自然灾害风险辨识与表达研究》和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基于3S技术的上海台风灾害历史灾情重建与风险评估研究》的持续性研究中综合凝练的成果,并融合了笔者的思考和判断,具有内容全面、数据充分、图文并茂、应用性和参考性强的特色,适合从事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研究的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参考和使用,也可作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阅读材料。

在写作过程中,汲取了大量的学科前沿观点以及论文、著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同行们的智慧和劳动结晶对本书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篇幅原因,无法将它们列于参考文献,在此谨向各位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虽然力争精益求精,但自身水平有限,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