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坏性技术创新来临时遭遇失败
发生在硬盘行业的大多数技术创新都是上文所述的延续性创新。相反,只有其他少数几种技术创新被称为破坏性创新,正是这些技术创新颠覆了硬盘行业的领先企业。
最重要的破坏性技术是缩小了硬盘大小的结构性创新——这些技术使得硬盘的直径从14英寸先后缩小到8英寸、5.25英寸、3.5英寸、2.5英寸,然后又从2.5英寸缩小到1.8英寸。表1.1说明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产生破坏性作用的。根据1981年的数据,表1.1比较了5.25英寸硬盘(当时上市不到一年的新型硬盘)和标准8英寸硬盘(当时是微型计算机制造商使用的标配硬盘)的属性。在成熟微型计算机制造商较为看重的各项性能指标(例如容量、每兆字节成本和存取时间)方面,8英寸产品都占据了绝对优势,5.25英寸硬盘在当时并不能解决微型计算机制造商提出的各项需求。另一方面,5.25英寸硬盘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正好符合当时(1980年至1982年间)刚刚出现的台式个人电脑市场的要求。它当时的售价约为2 000美元,因此可以较为经济地组装到台式计算机上。
一般来说,破坏性创新并不涉及特别复杂的技术变革,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将成品元件组装在一起,但相比之前的产品,产品结构通常会变得更加简单。破坏性创新并不能为主流市场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因此这种创新首先发生在主流市场的可能性很小。相反,破坏性创新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产品组合,只有远离主流市场或对主流市场没有太大意义的新兴市场,客户才会重视这些产品组合的属性。
表1.1 破坏性技术变革:5.25英寸温切斯特硬盘(1981年)
资料来源:《磁盘/趋势报告》各期公布的数据
图1.7中的轨线图显示了这种简单但却具有破坏性的技术,是如何颠覆一些锐意进取、管理灵活的硬盘企业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市场上销售的几乎全部都是带有可移动磁盘的14英寸硬盘。随后出现的14英寸温切斯特结构延续了磁录密度的改善轨道。几乎所有这些硬盘(可移动磁盘和温切斯特硬盘)都被出售给了大型计算机制造商,而且正是主导磁盘组市场的企业,引领硬盘行业发展到温切斯特技术阶段。
图1.7 刚性磁盘所要求的容量和所能提供的容量之间的交汇轨线
资料来源: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刚性磁盘驱动业:一段商业和技术的动荡史》,《商业史评论》67(4)(1993年冬):559。经授权后重新印刷
轨线图表明,在1974年,中等价位的标配大型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大约是130MB。在接下来的15年间,硬盘容量每年的增长率为15%——这代表了新型大型计算机的一般用户所要求的硬盘容量。与此同时,每年新上市的普通14英寸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22%),并且从大型计算机市场进入了大型科学研究市场和超级计算机市场。
1978年至1980年间,几家新兴企业[舒加特联合公司(Shugart Associates)、Micropolis公司、Priam公司和昆腾公司]开发了尺寸更小的10MB、20MB、30MB和40MB容量的8英寸硬盘。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对这些硬盘并不感兴趣,因为它们要求硬盘产品具有300MB至400MB的容量。因此,这些生产8英寸硬盘的新兴企业,将具有“市场破坏性”的硬盘销往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微型计算机市场。它们的客户(王安公司、数字设备公司、通用数据公司、Prime公司和惠普公司)并不生产大型计算机,而且这些客户使用的软件也与大型计算机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公司当时都没有找到为它们的小型终端计算机配备合适硬盘的方法,因为14英寸型号的产品太大也太贵了。尽管最初8英寸硬盘单位容量的成本高于14英寸硬盘,但这些新客户愿意为对它们所看重的其他属性(特别是更小的尺寸)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体积小这个属性对于大型计算机用户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在微型计算机开始大规模使用8英寸硬盘后,中等价位微型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开始以每年约25%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轨线是由微型计算机用户学习使用这种型号的机器的方式决定的。但与此同时,8英寸硬盘制造商发现,通过积极开展延续性创新,它们能够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增加其产品的容量,这一速度几乎是原来的微型计算机市场所预期的增长速度的两倍。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8英寸硬盘制造商已经能够满足低端大型计算机的容量要求。随着单位容积的高速增长,8英寸硬盘的每兆字节成本逐渐降至14英寸硬盘以下,而且其他优势也开始突显出来,例如,8英寸硬盘同比例机械振动对磁盘上方磁头绝对位置的影响,要远远小于14英寸硬盘。因此在3年至4年的时间内,8英寸硬盘开始蚕食更高端的市场,并取代了大型计算机低端市场上的14英寸硬盘。
随着8英寸硬盘产品逐步侵入大型计算机市场,14英寸硬盘的知名制造商开始陨落。在这些成熟企业中,有2/3从未推出过8英寸硬盘产品,另有1/3落后新兴8英寸硬盘制造商大约两年,才推出自己的8英寸硬盘产品。最终,14英寸硬盘制造商全部被淘汰出硬盘行业。
14英寸硬盘制造商并不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而被8英寸硬盘的新兴企业所取代的。8英寸硬盘使用的零部件一般是标准的现成组件,而且当14英寸硬盘制造商终于计划推出8英寸硬盘产品时,这些新兴企业的产品在容量、磁录密度、存取时间和每兆字节价格等方面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1981年,成熟企业推出的8英寸硬盘产品,在性能上几乎与新兴企业同年推出的同型号产品一样。此外,成熟企业与新兴企业在关键性能的改进速度(1979年至1983年的调查结果)方面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 受制于客户
为什么领先的硬盘制造商不能及时推出8英寸硬盘呢?很明显,它们完全具备生产这种硬盘的技术能力,而它们之所以遭遇失败,是因为迟迟没有做出进入8英寸硬盘这一新兴市场的战略决策,从而贻误了良机。我们采访了与这些企业有密切往来的市场营销和工程部门的管理人员,结果表明,这些领先的成熟14英寸硬盘制造商实际上受制于它们的客户——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当时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并不需要8英寸硬盘,它们明确表示,它们需要的是单位容量存储成本更低且容量更大的硬盘。14英寸硬盘制造商听取了这些大客户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做出了回应。而且,这些大客户以一种对硬盘制造商,或是对计算机的客户来说并不明显的方式,继续引导这些企业沿着14英寸硬盘平台以每年22%的容量增长轨道向前发展,而最终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图1.7描绘了后来出现的各个计算机产品类别所要求的性能改善轨线(这些性能改善轨线各不相同),并将其与产品组件技术的变革,与系统设计的改善使每种结构的硬盘所能达到的容量进行了对比。实线从A、B、C、D和E点发散开,主要衡量每种产品类别中等价位的计算机所能达到的硬盘容量;而从相同位置发散开的虚线,则主要衡量每年上市的所有硬盘(包括每一种结构的硬盘)的平均容量。下文将简要介绍这些转变过程。
• 5.25英寸硬盘的出现
1980年,希捷公司推出了5.25英寸硬盘,但它5MB和10MB的容量并没有引起微型计算机制造商的兴趣,因为它们当时要求供应商提供40MB和60MB容量的硬盘。希捷公司以及其他在1980年至1983年进入5.25英寸硬盘市场的企业(例如Miniscribe公司、Computer Memories公司和International Memories公司),不得不为它们的产品探寻新的应用领域,并主要转向了台式个人电脑制造商。到1990年,在台式计算机中使用硬盘,这已成为磁记录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模式。然而在这一市场刚刚出现的1980年,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并在他们的台式计算机上使用硬盘,一切还都是个未知数。早期的5.25英寸硬盘制造商会向任何有购买意愿的人出售它们的硬盘。经过不断的尝试,它们终于找到了台式计算机这一应用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它们创造了这一个应用领域)。
在台式个人电脑中使用硬盘的做法得到确立后,中等价位电脑的硬盘容量(即普通个人电脑用户所要求的容量)每年以大约25%的速度增加。技术改进的速度再次达到了新市场所要求的增长速度的近两倍,1980年至1990年,新型5.25英寸硬盘的容量以每年大约50%的速度增长。与8英寸硬盘替代14英寸硬盘的情形一样,率先生产5.25英寸硬盘的企业也是新兴企业;成熟企业生产5.25英寸硬盘的时间比新兴企业平均落后了两年。到了1985年,只有一半的8英寸硬盘制造商推出了5.25英寸型号的产品,而剩下的另一半则从未进入这一市场。
5.25英寸硬盘用户市场曾出现过两个发展高潮。第一个高潮发生在硬盘找到新的应用领域(台式计算机)之后,在此次浪潮中,诸如体积大小等在成熟应用领域相对不太重要的产品属性得到了高度重视;第二个高潮发生在5.25英寸硬盘替代成熟微型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市场上体积更大的硬盘之后,此时,经过快速增长,5.25英寸硬盘的容量增长轨线终于与这些市场所要求的容量增长轨线(增长更为缓慢)发生了交汇。在4个主流(8英寸)硬盘制造商(舒加特联合公司、Micropolis公司、Priam公司和昆腾公司)中,只有Micropolis公司硕果仅存,成为5.25英寸硬盘市场上的一家主要制造商,而这也是管理层在历经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才得以实现的(有关详情见第5章)。
• 模式的重复:3.5英寸硬盘的出现
3.5英寸硬盘是在1984年,由苏格兰新兴企业Rodime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但在康诺公司(5.25英寸硬盘制造商希捷公司和Miniscribe公司的一家分拆公司)于1987年开始推出这一产品之前,这种结构的产品的销量可谓微不足道。康诺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硬盘,而且这种硬盘比5.25英寸型号的产品更加耐用。它用电子元件来处理那些之前由机械部件来操控的功能,用微码来取代那些之前由电子元件来实现的功能。康诺公司第一年实现的1.13亿美元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康柏公司(康柏公司曾以3 000万美元的投资,帮助康诺公司开拓这项业务)。它生产的硬盘主要面向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便携式和膝上型计算机,以及小型台式计算机。在这一应用领域,客户愿意以更低的容量和更高的每兆字节成本,来换取更轻的重量、更好的耐用性和更低的能耗等属性。
希捷公司的工程师并没有对3.5英寸硬盘的出现充耳不闻。实际上,早在1985年年初,也就是在Rodime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个3.5英寸硬盘之后不到一年,或是康诺公司开始推出3.5英寸硬盘产品前两年,希捷公司的销售人员就向他们的客户展示了尚在研制中的3.5英寸硬盘样机,以征求客户的意见。开发新型硬盘的提议来自于希捷公司的工程部门,而反对该项计划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市场营销部门和管理团队。他们认为市场需要容量更高、单位容量成本更低的硬盘,而3.5英寸硬盘的单位容量成本永远不可能低于5.25英寸硬盘。
希捷公司的销售人员面向他们在台式计算机市场上的现有客户(例如IBM公司等计算机制造商和大型台式计算机系统的增值分销商),测试了3.5英寸硬盘样机。不出所料,这些客户并没有对小型硬盘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因为它们正在为它们的下一代计算机寻找40MB和60MB容量的硬盘,而3.5英寸硬盘只能提供20MB的容量,而且成本还更高。
由于客户的反应较为冷淡,希捷公司的项目经理降低了对3.5英寸硬盘的销售预期,而公司的管理层则干脆取消了这一项目计划。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5.25英寸硬盘产品的市场规模更大,而且相比开发新型3.5英寸硬盘产品,开发新一代5.25英寸硬盘产品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销售收入。
回想起来,希捷公司的管理层对市场(至少是对公司所在的市场)的解读似乎非常精确。由于已经确立了自己一套成熟的应用领域和产品结构(例如IBM公司的XT和AT级电脑),这些用户并没有看到3.5英寸硬盘的价值,即更好的耐用性,或是更小的尺寸、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能耗。
希捷公司最终推出3.5英寸硬盘是在1988年年初,也就是3.5英寸硬盘的性能轨线(如图1.7所示)与台式计算机所要求的容量轨线交汇的那一年。截至当时,硬盘行业已经累计生产了价值7.5亿美元的3.5英寸硬盘。有意思的是,据硬盘行业的观察者表示,截至1991年,希捷公司的3.5英寸硬盘产品几乎没有一件是销售给便携式/膝上型/笔记本电脑制造商的。换句话说,希捷公司的主要客户仍然是台式计算机制造商,而且它的许多3.5英寸硬盘都配有框架,可以安装在原来为5.25英寸硬盘设计的计算机上。
在解释成熟企业为什么会延迟推出新技术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解释是:担心现有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但如希捷–康诺公司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如果新技术推动了新市场应用领域的出现,那么新技术的推出也许并不一定会侵蚀现有产品的销售。但是当成熟企业等到新技术在新的商业应用领域逐渐发展成熟之后,为了抵御自己的主要市场所受到的冲击,才推出相关技术产品时,那它们对市场侵蚀的担心就将发展为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
虽然我们一直在分析希捷公司对开发3.5英寸硬盘的反应,但它的表现并非只是个例。到1988年,在那些凭借为台式个人电脑市场生产5.25英寸硬盘,从而扬名立万的硬盘制造商中,仅有35%推出了3.5英寸硬盘。与更早之前的产品结构转变类似,开发具有竞争力的3.5英寸硬盘产品所面临的障碍,似乎并非来自于工程技术部门。正如硬盘从14英寸到8英寸的转变过程,成熟主流企业在硬盘产品从8英寸到5.25英寸,以及从5.25英寸到3.5英寸的转变过程中所推出的新结构硬盘,在性能上并不逊色于新兴企业推出的同类产品。相反,5.25英寸硬盘制造商似乎被它们的客户给误导了,尤其是IBM公司和它的直接竞争对手,以及代销商。它们似乎和希捷公司一样,对便携式计算机和新型硬盘结构带来的潜在利益和各种可能性熟视无睹。
• Prairietek公司、康诺公司和2.5英寸硬盘
1989年,位于科罗拉多州朗蒙特市的一家新兴企业Prairietek公司宣布推出2.5英寸硬盘,一时间成为行业的焦点,并几乎赢得了这个新兴市场全部的3 000万美元销售额。康诺公司于1990年年初宣布推出自己的2.5英寸硬盘产品,并在1990年年底占据了2.5英寸硬盘市场95%的份额。Prairietek公司于1991年年底宣布破产,当时其他3.5英寸硬盘制造商[如昆腾公司、西部数据公司(Western Digital)、希捷公司和迈拓公司]都推出了它们自己的2.5英寸硬盘产品。
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那些主流领先企业终于接受了历史的教训?事实并非如此。尽管2.5英寸硬盘的容量比3.5英寸硬盘要小得多(如图1.7所示),但小型硬盘所面对的便携式计算机市场更重视其他特性,例如重量轻、耐用性好、能耗低、体积小等。从这些方面看,2.5英寸硬盘的性能要好于3.5英寸硬盘,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延续性技术。事实上,那些购买康诺公司3.5英寸硬盘的计算机制造商(例如东芝公司、Zenith公司和夏普公司等膝上型电脑制造商)正是笔记本电脑的领先制造商,而且这些公司正好需要体积更小的2.5英寸硬盘。因此康诺公司及其在3.5英寸硬盘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紧跟它们的客户的脚步,几乎同时完成了向2.5英寸硬盘的过渡。
然而在1992年,具有明显破坏性特征的1.8英寸硬盘横空出世。尽管本书将在之后的章节中详细谈到当时的情况,但在这里需提到一点:到1995年,在销售额为1.3亿美元的1.8英寸硬盘市场中,新兴企业占据了98%的份额。此外,在1.8英寸硬盘刚刚出现时,应用这种硬盘的最大的市场并非计算机市场,而是便携式心脏监护装置市场。
表1.8简要介绍了新兴企业引领破坏性技术变革的模式。这表明,在8英寸硬盘推出两年后,2/3的8英寸硬盘制造商为新兴企业。在第一个5.25英寸硬盘推出两年后,在生产这种具有破坏性的硬盘的企业中,有80%是新兴企业。
图1.8 新兴企业对破坏性技术的主导地位
资料来源:《磁盘/趋势报告》各期公布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