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曹丕的“不听”救了东吴
第八十二节(下):先主征吴赏六军
刘备杀气腾腾而来,孙权倾家荡产应对。首先,他自擅江表,鼎峙吴楚,并不是没有力量。其次,凡输赢未定,手里还握有赌本,轻易也不肯示弱,这是人类好斗的本性所决定的。孙权之了不起,对蜀,他答应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将荆州“完璧归赵”。对魏,俯首称臣,表示归降,以求平安相处。没有大气派,没有大智慧,是绝对做不到,也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序》里,讲过一则故事: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未接位之前,每当他的父王在外国征战的捷报传来,他就不胜郁闷,甚至发愁,要是全世界都被其父的金戈铁马踏平了的话,等到他承继王位,会不会英雄再无用武之地?曹丕在任五官中郎将之日,正是其父曹操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辉煌之时,我不知道这位王太子心中是否也作如此想?幸好,魏、蜀、吴三国领袖的后裔,都是一蟹不如一蟹,不很成器,也就无此顾虑。不过,曹丕比起阿斗,比起孙亮,略微像点样子。至少,作为文人,要比他作为皇帝更有知名度。“文人相轻”,就是他在《典论》里的名言,这句话能管用一两千年,说明曹丕不弱。
其实,诸葛瑾对刘备所言,句句是理,奈何刘备铁了心,连最起码的外交礼貌也不顾,大失政治家风度。毫无转圜余地,一根筋的他,差点将诸葛瑾宰了,“先主大怒曰:‘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诸葛瑾见先主不听,只得自回江南。”
也有人说,刘备之一意孤行,兴师伐吴,除了为报羽仇之外,实际上,其内心深处,还有不可告人的私愤存在,这就是他与东吴孙夫人这段短暂婚姻。孙权“进妹固好”,固然是借联姻敦睦的古老策略,但这位国妹,“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根本谈不上婚姻生活。后来,刘备入益州,孙夫人便回娘家一住不归。这桩婚姻虽然是政治的权谋,但终究是婚姻,我想,刘备被东吴这样耍弄,不耿耿于怀,是说不过去的。
而曹丕就不同了,第一,心情轻松;第二,大度从容,他与不辱使命的吴国赵咨交谈到最后,索性开门见山地问:“朕欲伐吴,可乎?”赵咨软中带硬:“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备之策。”曹丕又问:“吴畏魏乎?”赵咨也不示弱:“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于是,“即降诏,命太常卿邢贞赍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赵咨谢恩出城。”
然而,魏国有明白人,侍中刘晔持异议,《资治通鉴》魏纪一载:“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朝臣皆贺,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往乘其衅,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耳。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帝不听,遂受吴降。”
曹丕这一次不听刘晔之言,致使东吴能在江东独自支撑,比魏、比蜀,多生存了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