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个权谋
第一节(上):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本权谋教科书的话,那么,桃园结义,就是此书的第一个权谋。
在中国,结义,俗称拜把子,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间,广为流行。这是一种很功利的结盟手段,内里确实有不能公诸天日的阴谋成分。你不能说它不情重义长,但实际却是彼此需要,具有利益交换的策略。新中国成立前,曾经相当盛行,三教九流之辈,五行八作之徒,更为热衷斯道。谁要想在江湖上立足,没有几个拜把子弟兄怎么混?不过,稍有一点身份者,多读过几本书者,通常不屑为。当然,政客们搞权术例外。蒋介石跟上海滩的青洪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磕过头,换过帖。这就是属于流氓政治了,磕头归磕头,翻脸归翻脸。蒋委员长与少帅张学良,也拜过把子的。所以,西安事变,少帅留了老蒋一条命,还算义气当先。但蒋做得更绝,你不杀我,你傻,他把这位义弟,差不多关了一辈子,至死也不说一个“放”字,看看到底谁厉害?用得着时义气,用不着时就不义气,拜把子,叫结义,有时候义,有时候相当不义的。
刘邦和项羽在举事后,就“约为兄弟”过,共同反秦。秦还未亡,这两个人就打得不亦乐乎。成皋、广武之战,项羽急了,把刘邦的老爹抓来,放在火上烤,用以胁迫刘邦就范。刘邦则更无赖,捎过话来:你我是拜把子弟兄,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烹我爹的话,别忘了给我留一块肉下酒。《史记》这样写的:“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分一杯羹”的成语,即出自此。可见,拜把子,多半是政治上的结合,感情是次而次之的事。
契结金兰,歃血为盟,叩首发誓,生死兄弟,是属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一种独有的人际交往形式。中国人喜欢采用仪式来表达感情,从而巩固和对方的关系。政治上的需要,当然也包括经济上的支持,一旦不存在彼此的关系,这种结合也就瓦解了。《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的“结义”二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话”。成为后世几千年来,所有拜把子弟兄的榜样。连烧香磕头,结盟誓词,年龄序齿,都沿袭刘、关、张模式不变。同时,别忘了,“山头”“派性”“宗派主义”,其实就是未经过磕头仪式的另类“拜把子”。说明这种中国特色的结义文化,之根深蒂固,之深入骨髓,成为处于弱势状态下的中国人,不弃不放的护身符和救命草。即使如文人者,自以为清流,到时候也有这种难能免俗的“圈子”情结,勾肩搭背,拉帮结伙,互相吹捧,共存共荣的。
在《三国演义》那时代里,袁绍四世三公,众望所归;曹操官宦世裔,身家显赫;孙策江东贵胄,势倾一方,这些人是用不着和谁结义,来互相帮衬的。相反,刘备织席贩屦,张飞屠猪沽酒,关羽四乡卖米,相比起来,按现今的阶级分析,当然属于好出身了。但在当时却是低微卑下,无足轻重之辈。因此,他们要想在群雄蜂起的局面中冲决而出,一无权势,二无钱财,三无人望,也就只有用这种结义手段聚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点声势。作为单个的人来讲,处在社会生活的较低层面,人微言贱,出头无望。只有同声共气,相互援引,生死以助,不分你我地抱成一团,才能立足,才能挣扎,也才能奋斗。刘、关、张结义的实质,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所以,磕头烧香,对天盟誓,必不可少的一句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死,也就是死党的死。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结义,所企求于对方者,也就是这一个“死”字。若仅是维系感情和友谊的话,没有必要起这么严重的誓,一下子就把“死”字放在前面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就是拜把子之后最严酷、最残忍的现实。至于那些把兄把弟之间,以及类似的死党之间的不分彼此,情逾手足,倾家相与,信誓旦旦的交往,其实不过是一种秀,秀给大家看看的即兴表演罢了。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记住这句话,也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