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人物出场的考究
第七节(上):袁绍磐河战公孙
《三国演义》的人物出场,很有考究。公孙瓒在磐河与袁绍大战,不幸“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正当公孙瓒处于不死即降的危殆状态下,将军由天飞入,为其解围,转败为胜。常山赵子龙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亮相于读者面前,那“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的形象,令人眼前一亮。
章回小说,脱胎于话本,话本,始源于说书。书,在读者手中拿着,没看明白可以翻回去再看,听鼓书艺人的话,就没有这种可以回放的自由。所以,像赵子龙这样事先没有铺垫,没有预报,就跳出来的角色出场法,通常不大采用。
我们从此书第一回刘、关、张的出场,便可知道人事科长介绍履历时,那种不厌其烦的唠叨,是中国古典文学作者最惯用的表现手法。曹雪芹是大师了,但他也难能免俗地通过一个名叫冷子兴的古董商,来演说荣国府,从贾老太太说起,到贾赦、贾政,到贾宝玉、王夫人,到王熙凤、贾琏,以及其他各色人等。啰里啰唆、麻麻烦烦,所有初读这部名作的读者,都会一翻而过,不耐细看的。难道曹雪芹会不明白这样的出场写法,既笨拙又不讨好吗?难道文学大师曹雪芹不会写或写不来,更有文学意味的人物出场了吗?就在接下来的林黛玉进府的那一回,见了众亲眷后,只听着一声笑语:“我来晚了”,然后大家忽地静下来时,王熙凤从院子里走进堂屋里。人未至而声先到,言未至而笑已闻,这才是曹雪芹的真本事。特别是众人鸦静中走进来一位花枝招展的王熙凤,那情景,那画面,让不在场的你,有身历其境的体验。这才是大师不弱的表现能力,他之所以随俗,写《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也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的受众,自古以来就是听书而非读书,从而形成的老规矩。
罗贯中写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写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我认为《三国演义》对刘、关、张的身高,如此在意,并不一定是罗贯中的特别关注,而是那些说书人用以反衬曹操之矮的夸张手段,罗不过是沿用而已。只要一看曹操第一次亮相,便知端的。“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读到这里,就明白这部小说,为什么要让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张飞身高八尺,关羽身高九尺,就是为了衬托曹操的“身长七尺”呀!这不禁使我想起“文革”样板戏盛行时,一位擅长演反面人物的演员,所讲过的令他哭笑不得的往事了。因他身材高大,而演一号正面人物的演员,稍稍矮他一头,虽然想尽办法,如穿高底鞋,如化装术等,加以补救,但上得舞台,仍然有反面人物高过正面人物之感,上级领导不满意,革命群众不答应,导演换不了人,戏还得演,只好让这位演员,每次上台,弯腰矬背,屈膝弯腿,以降低高度,每场戏下来,他都苦不堪言。
事后谈及此事,大家当然也都付之一笑,殊不知人称矮子的拿破仑·波拿巴,曾经让整个欧洲臣服于他呢!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赵云胆识俱佳,超人一筹,忠君保主,百战不殆。所以人称赵子龙浑身是胆。元杂剧中,关汉卿在《单刀会》中有“赵子龙胆大如斗”之句,在《襄阳会》《黄鹤楼》《隔江斗智》等近十本杂剧中,赵云都作为较重要的角色出场。
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无半点可指摘挑剔处。政治意识高蹈,武艺万军莫敌,以他为主角的京剧,就有《磐河战》《借赵云》《长坂坡》《取桂阳》《截江夺斗》《龙凤呈祥》《阳平关》《凤鸣关》等部,可见他在中国人心里,是多么的受尊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