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会观察别人的“恶”,最后一定深受“恶”害
那么,为什么作为子女,我们要体察父母的生活环境呢?
前两天微博里朋友们讨论得非常好,大家都认为不应该一味死学去暖被窝,而是要考虑到出发点,是因为爱父母,有孝心,所以做出关爱父母的举动。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孩子了解这些呢?我觉得,是因为我们缺少这方面的教育。
这是一种能力,就是“体察温暖”的能力。
我总是讲,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生活,依赖于周围的一切。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对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态度就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比如有一天,我买了一个敲经络的小锤子,塑料的,头上带有小刺,上面有个小弹簧,才两元钱。我就想,这个东西,需要工人去制作模具,然后制作,然后运输,然后摆到地摊上,有人叫卖,最后仅仅才卖两元钱,真的要感谢这么多人的工作,才让我能舒服地敲敲经络啊!这样想了,再看这东西,感觉都不一样了,也非常愿意去给父母多敲敲了。
可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如果教育不得法,就很难有这种感觉。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宠爱,看到孩子的笑脸,家长简直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这是很多家长对我讲的原话。而家里的老人,常常更加溺爱孩子,这样就给孩子建立了一个完全的付出环境。
这就容易出问题了,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为了他存在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很多现代教育理念讲究家长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这是对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这种理念会受到欢迎?因为家长特别希望打破之前的“家长为尊”的状态,为自己对孩子好找到理论根据,正好两者符合,所以这种理论大行其道。但是这个理论通常只是家长拿来作借口而已,并不是真的学习应用。部分家长讲的是平等,实际上做的,是“孩子尊,家长从”。
比如《弟子规》里面有句话,叫“父母呼,应勿缓”,其实现在大多数家庭,是“孩子呼,应勿缓”。孩子只要一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立刻全到位:“宝贝你要吃点什么?”可是当全家该吃饭了“父母呼”的时候,孩子是可以继续玩耍,根本不需要按照你的时间表走的。前些日子新浪搞活动,请我回答网友们关于孩子健康的问题。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问题,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脾胃失调,导致正气不足,外邪才来侵袭的。表面上看是感冒、咳嗽、鼻炎,究其根本,则是喂养失当。那么喂养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就是家长过分宠爱,由着孩子来吃导致的。
当孩子觉得这世界的一切就该是为自己准备的,一切都该顺着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将来长大了,受苦的却只能是他自己。
举个例子,曾经听一个朋友讲,他介绍一个朋友的孩子去某单位上班。结果刚去一周多,这个孩子就辞职不干了。他大吃一惊,因为现在工作多难找啊,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就业岗位只有那么一点儿,为什么如此轻易就不干了呢?问孩子原因,居然是因为单位的老职员总是让他去干杂活儿,比如复印什么的,他觉得没有前途。
其实,刚到单位,要熟悉很多事情,干这些杂活儿,都是熟悉的过程。如果你用心,怎么可能一辈子复印呢?究其根本,是这个孩子觉得大家都没有像家人那样宠着他,都把他当作普通人,给他各种杂活儿去干。结果他还是选择辞职回家,跟父母要钱,然后去各种店里买东西。据说这些日子又买了很多东西,我想可能是在花钱的商场,他能得到一种上帝般的尊重。
社会上这样的年轻人还是很多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至少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就是他们可能缺乏“体察温暖”的能力。
设想一下,他如果这么想:介绍我去工作的那位叔叔真让我感激啊,他在社会上打拼了那么多年,认识了那么多朋友,正好公司又缺人,这是多么好的缘分啊!这个公司,有几百人之多,他们居然能在一起协调工作,让这个公司如此好地运转,这似乎是在等着我啊!感恩,感恩。
如果能够这么想,珍惜自己身边出现的善缘,则可能观察问题的角度会有逆转。可是为什么他不会这么想呢?为什么他没有这个能力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我想是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培养过他“体察温暖”的能力。
我们这个社会复杂极了,每天在你的周围,都是有善有恶。如果你只会观察体悟“恶”,则世界在你眼里可能都是坏事儿;如果你再回馈“恶”,则世界就会朝着恶的方向发展。如果你能尽量多地体会“善”,感受温暖,则你眼中的世界会是美好的;你如果再回馈美好,则你的人生会很幸福。
但是,这两个能力却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
我常说,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演练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将来与社会关系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