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列宁装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穿的‘列宁装’。”

新中国成立伊始,苏联服装便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干部“供给制”,机关、学校、企业定制的制服都是列宁装。街面上的裁缝铺也开始接受来料缝制列宁装。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一张大翻“燕子领”,双排扣,左右各三颗纽扣,略微收腰,腰间固定一条宽布带。冬装就将领子收拢扣上,能保暖,夏装领子翻开,很飒爽。若是女性,将里面的衬衫领翻到外面,很难得地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展现女性妩媚的机会。

“列宁装”开始本是男装上衣,在中国却演变出了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穿上“列宁装”这种公认的“苏式”衣服,显得既款式新颖又思想进步,“列宁装”一时成为政府机关女干部的典型服式,因此也被称为“干部服”。

纯毛华达呢中山装,这种服装是当时的中国男人的正装礼服

标准的列宁女装

这款服装后来成了无数中国女性崇尚、青睐的“时装”,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朴素干练、英姿飒爽。至今很多人的记忆里,还留有当年穿列宁装的父母年轻时的英姿。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都曾是“列宁装”的模特,劳模的示范,带动了时代的风尚潮流。

苏联电影中的列宁装是毛呢面料,中国当时的“列宁装”却都是清一色的蓝布、灰布、黑布,彰显了那个时代艰苦朴素的风气。

上海著名配音演员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回忆难忘的“列宁装”:

***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那时我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实足年龄尚不满24岁。看着满街红旗,听着那令人振奋的腰鼓声,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剪着短发、戴着蓝布帽、穿着蓝布列宁装的女干部啊!我渴望自己也能那样地穿着,渴望着走到社会上去,渴望着工作。

其实,我在广播剧团很受重用,工作得很快活,可心里总以自己不是国家干部为憾。觉得既然不是国家干部就不能去穿那象征干部身份的列宁装。所以当我在报上又看到北京电影演员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招生的时候,我就又去应考了。

***

“列宁装”穿在叶琳琅饰演的女特务王曼丽身上,更让人难忘。在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反特片《铁道卫士》中,叶琳琅扮演的女特务王曼丽是一个潜伏的特务,“列宁装”,直发,单布鞋,而并不是观众印象中女特务常有的花旗袍、烫发头和高跟鞋,难怪观众印象深刻。

多年后,步入老年的叶琳琅在江南某农村拍摄《香魂女》的时候,被许多围观的农民给认了出来,大家在指指点点地小声议论着她是王曼丽。快人快语、为人豪爽、充满喜剧细胞的叶琳琅来了个现场发挥,她不无幽默地拱手抱拳,连声说道:“是我,是我,刚从监狱里放出来。”一席话,逗得大家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