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互联网+医疗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陈鹏辉曾提到,医疗行业是剩下的几个较难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之一。正是因为难改变,所以还有很多不容易被挖掘的痛点或者不容易被变现的痛点。各个细分子行业都有创业的机会。
“互联网+医疗”一定会为行业带来积极的变化,并逐步解决传统医疗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医疗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供需不平衡。供给侧资源不足,资源使用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要缓解这个问题,有如下几方面建议。
第一,要提高供给能力。增加医疗卫生人员数量,增加医疗投入。
从当前医疗现状来看,短时间内增加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太现实。因为医疗有其特殊性,必须要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从业。从目前来看,因为执业环境差、风险高、物质激励不够,合格的医疗人才还在迅速流失。对于中国医疗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涌现了不少创业公司,它们面向医生群体提供服务和产品。甚至随着资本的升温,一度出现医疗App太多、医生不够用的情况。对这些医疗团队来说,获取了医生之后,接下来做什么,是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第二,要提升医疗资源效率。短期看,期待改善现有医院体系流程和效率也需要极大的耐心。
目前已有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服务流程的边缘性改进。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微信或医疗App进行挂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边缘改进,而就医流程的整体体验,依然看不到任何改进的可能性,效率也依然低下。
医学是需要持续学习的领域,如果可以通过新的传播媒介、新的技术手段让医生群体快速学习,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学到新的治疗手段,那么无疑会对行业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第三,是要满足患者对医疗的需求。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现在的问题是,常见病和一些慢病的医疗需求,是否可以通过二级医院分流,减轻三甲医院的医疗压力。那么是否有可能对患者群体日益增加的需求进行引导,从而缓解医疗压力?
政府在积极推动分级诊疗政策,但只有培养患者群体对于医疗和健康具备基本的科学认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这一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而对患者群体的认知培育,需要长期投入,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降低了用户教育的成本。
正是基于以上的需求和机会背景下,随着资本的涌入,一大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诞生,它们分布在各个领域。
互联网医疗公司分类
根据初创公司在医疗行业的服务方向不同,互联网医疗公司可分为以下五个类别。
(1)医患交易平台(healthcare cost transparency)—为医患双方提供广泛而实惠的市场交易平台。让价格透明化,促进医保计划的实施。
在此版块,海外不只有医药电商,还有类似PokitDok的医疗服务价格透明化交易平台。Pokitdok是一个医疗类交易平台,为用户提供各项健康服务的透明价格,查询产品的厂家直销价。该平台还能收集对服务提供方的打分,根据得分高低,按个人临床需求确定最理想的交易对象。该公司已获得天使、A轮共计430万美元的融资。
(2)面向医疗服务者的管理工具(office/patient management)—利用软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帮助医生/医院管理病人。包括电子病历、费用协议、预约挂号、院外病人监测等。
国内在这个领域的公司比较多,针对医生的医疗工具有杏树林、挂号网等,而挂号类的一些医疗工具也逐步开设了在线问诊,并向此领域延伸,如就医160网;还有针对医院服务的,旨在帮助医院解决一些流程问题,如康程医管、安华亿能等。
(3)医疗大数据分析(big data healthcare analytics)—根据大数据为医疗行业提供精准的行业预测和分析服务。
国外众人所知的是23andMe,该公司针对遗传疾病、患病风险等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目前能提供200多项检测结果。国内类似的企业有华大基因、iDNA网。iDNA网于2008年在美国硅谷成立,而后回国发展,致力于提供个人DNA信息服务、个性化安全用药指导和DNA互联网信息服务。华大基因打造的互联网云平台Genebook基因谱,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基因健康科普资讯、实时全景健康管理应用及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国内企业基本只在基因诊疗领域有一些涉足,而其他方面的医疗数据整合挖掘能力较弱。
(4)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应用传感器和数据分析追踪个人健康,向用户传达包括卡路里热量、计步、睡眠追踪等数字化信息。
国外有Jowbone、Fitbit等,国内在此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有咕咚、Bong、FitRoot、TONY跑步表,通过硬件内置传感器记录用户完整的一天,然后结合App推送信息。还有一类是专注单病管理的(糖尿病、肝病、肿瘤),像微糖、抗癌卫士等,这个领域在近五年的融资中也成为较火热的领域。
(5)在线问诊(real-time healthcare)—提供平台和技术,方便获得授权的卫生从业者为患者服务。
移动医患交流平台“春雨医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在2017年,春雨医生问诊用户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台活跃医生数达到1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