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金榜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picture

逻辑框架

picture

考点精讲

科学社会主义有两个含义。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词。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从产生到现在,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发生了东欧剧变。所以,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讲,是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从实践上看,是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必需。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2016年考查过)

与其他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飞跃。

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从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整个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两大历史时期,即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和科学社会主义时期。前者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幼年阶段,而后者则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年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形成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该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人莫尔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莫尔在《乌托邦》、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分别描述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其中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作的《乌托邦》一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

第二阶段是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手工工场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人摩莱里和马布里。他们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中,以法律条文的方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第三阶段是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他们的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巅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

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和危害,论述了建立理想社会的必要性。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了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但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理论,这种不成熟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其一,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要性,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必然性;其二,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其三,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就总体而言,空想社会主义还不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提示】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其直接理论渊源。作为背景知识一般了解。可以联系哲学原理命制分析题。

【例题】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何在?结合哲学原理进一步论述。

【答案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例题】运用相关哲学原理,论述如何理解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答案提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016年考查过)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揭示了实现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操作方式和发展道路,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撰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问世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了实现这一伟大学说的基本道路和策略思想,批驳了资产阶级及其辩护者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和诽谤,抨击了各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学说,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

【提示】本知识点与第一章的内容重复,建议联系起来一并把握。可以命制记忆型的客观题。

【真题—2016】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在于(  )

A.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B.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C.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答案】AC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一)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历年无命题)

1.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创建于1864年,原名“国际工人协会”;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后,人们为了区分二者,将前者称为“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1848年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与此同时,全世界劳动人民遭受的压迫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而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种国际主义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第一国际”由英国、法国、德国等21个国家的个人代表组成,领导机构是总委员会。马克思在“第一国际”内的正式职务是总委员会委员、德国通讯书记,1871年当选荷兰临时通讯书记,10月当选俄国通讯书记。实际上他领导着协会总委员会的全部工作,是国际的真正领袖、每届总委员会的“灵魂”。总委员会所发表的一切文件几乎都出于马克思的手笔。恩格斯在1870年10月4日被选为总委员会委员,1871年1月担任代理西班牙通讯书记(11月正式当选),4月任比利时通讯书记,8月改任意大利通讯书记,他还具体筹备、参加并领导了1871年伦敦代表会议和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

协会的目的是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反对压迫者而斗争。协会成立后,总委员会把对敌斗争放在首要地位。总委员会在马克思的领导下,把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团结在自己周围,率领各国工人群众向资产阶级和压迫者进行坚决斗争。马克思说:阶级斗争无论在何处、以何种形式、在何种条件下表现出来,自然总是由我们协会的会员站在最前列。协会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声援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保卫巴黎公社(1871.3—1871.5)和救援巴黎公社成员等,突出地表明了国际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国际主义本质。通过领导西欧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反动制度的斗争,协会争得欧洲“第七强国”的地位。

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在马克思指导下,第一国际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日益扩大;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提示】本知识点可以命制记忆型的选择题。

【例题】“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的国际性组织。其历史功绩有(  )

A.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

B.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

D.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答案】ABCD

2.巴黎公社

1870年,法国在同普鲁士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鲁士军队采取了屈膝投降的态度。1871年2月,同德国(当时普鲁士隶属于德意志的一个邦联国)草签了条约,同意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给德国。同时,调集军队,准备解除巴黎人民国民自卫军的武装。1871年3 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时被人发现。巴黎人民奋起反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狼狈逃出巴黎,迁往凡尔赛。不久,巴黎公社成立。巴黎公社的领导人许多都是第一国际的成员。

起义胜利后,巴黎人民立即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他们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成立了新的国家机关——巴黎公社。公社取消征兵制和常备军,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作为唯一的武装力量。公社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建立革命秩序、恢复生产、实行政教分离和男女平等。特别是公社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用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一是规定所有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二是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工作人员年薪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薪水平。

巴黎公社仅存在了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并保持胜利果实的首要条件是要有革命的武装;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新型国家;无产阶级政权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个光辉节点。它的实践,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例题】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个光辉节点。巴黎公社实行的政策有(  )

A.公社取消征兵制和常备军,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作为唯一的武装力量

B.实行政教分离和男女平等

C.规定所有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

D.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工作人员年薪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薪水平

【答案】ABCD

(二)十月革命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2011年、2014年考查过)

列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以及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一,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二,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其三,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其四,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提示】本知识点一般了解。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2011年、2014年考查过)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而且还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而这一切又毫无经验和先例可资借鉴。这些特殊的因素决定了列宁、斯大林在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不得不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从1917年夺取政权到1924年去世,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最主要的任务,对外是处理与交战国——德国的关系;对内是展开“剥夺剥夺者”,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18年3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从而获得了极为短暂的和平时机。列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实现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规划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

尽管新诞生的苏维埃俄国试图利用宝贵的和平机会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各反革命势力很快勾结起来,并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际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反攻。最先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接着是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白匪势力的进攻。最高峰时参加武装干涉的国家有14个。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3/4的国土被敌对势力所占领。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保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被迫将刚刚开始的经济建设工作搁置起来,开始实行与战争形势相匹配的体制和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将战时的特殊政策凝固为体制,从而试图“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是脱离实际的。

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打败了国内外敌对力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其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地方范围的自由贸易,进而发展全国范围的商品流通;其二,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其三,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思想有:其一,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二,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其三,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其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列宁晚年虽然病魔缠身,但仍然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他在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被人们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和书信中,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其一,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其二,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其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其四,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其五,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其六,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其七,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启发意义。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最终结果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年底完成。这个时期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工作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或偏差,但终究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提示】本知识点可以命制记忆型选择题。

【真题—20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

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B

【真题—2014】1926—1927年初,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年。此时正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莫斯科和整个苏联燎原般发展,国家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邓小平到中山大学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在此期间,邓小平还认真阅读和摘抄了苏联领导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许多论述。这一段经历对邓小平后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有(  )

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C.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D.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答案】ABC

(二)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历年无命题)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为多国,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发展,先后有一批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其中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和发展潮流。在世界社会主义的鼎盛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1/4,声势蔚为壮观。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愚弄人的大同社会,翻开了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此外,社会主义国家所展开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也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总之,由于有了社会主义,使当代世界焕然一新。

其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社会主义力量积极参与国际政治活动,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立场,发挥着积极作用。昔日资本主义独霸世界、一统天下、为所欲为的时代,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而一去不复返了。

其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的兴起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00多个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民族独立,开始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使之成为当今世界上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

其四,社会主义引导着当代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只要存在资本主义,作为批判武器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运动就会被传承和延续。由于社会主义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一贯立场,它已成为时代的一面旗帜,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并且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引导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过曲折。苏联模式有自己的弊端,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引发了经济社会危机。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缓和了经济社会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苏共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失误归咎于领袖个人,把纠正领袖的错误发展成全盘否定苏共的奋斗历史,直到丑化和歪曲历史,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的理想信念,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提示】本知识点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背景知识一般了解。

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新中国。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囿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挫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空前的压力与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岿然挺立、从容应对,经受住了重大考验,成功捍卫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在疾风暴雨中坚定航向,继续破浪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品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当代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通向繁荣昌盛的正确道路,鲜明地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正在开拓新的历史征程。

【提示】本知识点结合“史纲”相关内容,一般了解。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历年无命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深入揭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入阐发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们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和社会主义现实的启示,可以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概括如下:

其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其二,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其三,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其四,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其五,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其六,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其八,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其九,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提示】本知识点可以命制选择题。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2019年考查过)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勾勒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但是他们并没有规定未来社会的各种具体制度和实施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自己的理论,反对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他们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提供了科学方法。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准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但它是一种科学预测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式地对待它。为此应当做到:

其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

其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其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提示】本知识点可以命制理解性选择题和分析题。

【真题—2019】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中国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对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启示是(  )

A.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

B.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

C.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D.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答案】ACD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历年无命题)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应当在资本主义充分发达的国家中发生。但实际的进程却与上述设想不一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进入社会主义呢?

其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这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复杂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就会使生产力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性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其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各种条件所决定的。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激烈方式。只有社会矛盾尖锐到统治者无法统治下去、被统治者无法生活下去的程度,革命才会发生,也才必然发生。从客观方面看,在当时的俄国、中国等国家,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人民揭竿而起的意愿特别强烈。而另一方面,反动统治阶级腐朽没落,已经不可能维持自己的统治。从主观方面看,革命的主观条件在这些国家中也成熟了。这种主观条件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提示】本知识点可以命制选择题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历年无命题)

列宁指出,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进行革命是相对容易的,因为社会矛盾比较尖锐;但在这些国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困难得多。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在某些情况和某些阶段甚至会出现曲折。其原因有:

其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会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还会落后很远。这一方面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面临着非常繁重的任务,必须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而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与外部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为了让生产力发展起来,为了赶上甚至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探索和奋斗。

其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了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此外,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由于缺少了资本主义民主这个环节,封建专制独裁的思想残余比较严重,也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此外,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其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在了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其主要手段:一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和有限制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的发展战略的要求,以达到迫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制度的目的。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同时支持和操纵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社会制度。总之,国际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它们所依仗的都是发达的经济和建立其上的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强大。

其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过的。对这一全新的事业,人们必然有一个熟悉、掌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会走弯路、犯错误。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

【提示】本知识点可以命制选择题。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必然要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矛盾的一般性。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则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简单、机械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模式,只能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损害。

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的原因(2013年、2018年考查过)

具体而言,不同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所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是由各国国情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些特殊性是由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这些原因主要包括:

其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构成社会形态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其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展开社会主义建设。

其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个条件就包括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它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其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为了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需,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提示】本知识点可以命制能力型客观题和分析题。

【真题—2013】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实践告诉我们(  )

A.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要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B.发展社会主义,不等于不认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C.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D.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答案】ABCD

【例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真题—2013】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一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内涵。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特点的正确观点有(  )

A.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各国民族因素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C.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答案】ACD

(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历年无命题)

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主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其一,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其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其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践证明,不同国家试图用同样的“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提示】本知识点为“毛中特”做铺垫。在“马原”中一般了解。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一)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年无命题)

社会主义之所以在开拓中前进,其含义有:

其一,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实践在前进,社会主义必然随之前进。

其二,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其三,实践探索中出现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这种发展又不是直线式的,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曲折甚至倒退,这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现象。

其四,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在改革时期,就要有勇于开拓创新、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改变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提示】本知识点一般了解。

(二)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历年无命题)

社会主义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和人类的未来。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

其一,正确认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时期。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归根结底是真理的力量,也是道义的力量。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导致的两极分化和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为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坚实根据。

其二,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新境界,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广泛影响。

其三,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还会有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勇于在实践中开拓前进,世界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走向复兴。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已经雄辩地证明,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

【提示】本知识点一般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