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为了革命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为人民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革命、奉献给红军、奉献给苏维埃。

1929年,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队对闽西进行“会剿”。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才溪乡进行第一次“扩红”。才溪乡发坑村的林攀信有三个儿子,长子林金堂,次子林金森,三子林金香。由于名额有限,为了能当上红军,三兄弟都想方设法做另外两个兄弟的思想工作,但争论了半天,还是没人肯相让。最后,经乡苏维埃政府批准,林金香最先当了红军。后在执行任务时,林金香不幸牺牲。第二年,乡里又进行“扩红”,林金森终于实现了当红军的愿望。1930年的一天,林金森在攻打碉堡时以身殉职。1933年,林家唯一剩下的林金堂又毅然加入了红军。由于繁忙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林金堂也于1938年不幸病逝。人们感怀林家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把他们称为“红色三兄弟”。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前仆后继踊跃参军成为当时的一个奇观。中央苏区有一户农民家庭,共有兄弟八个,全体报名参加红军。“扩红”运动得到了苏区群众的大力支持,到处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面。苏区老干部廖盛章回忆黄陂区的“扩红”情形说:“苏区时期提出‘扩大铁的红军一百万’,各种革命组织都召开会议,开群众大会,宣传动员民众当红军。那时到处都是标语,到处都是唱山歌。大家都做思想工作,父母动员儿子,老婆宣传老公,弟弟动员哥哥,有的人在田里做着田活就走了。当地青年的决心很大,好多青年主动要去当红军,打倒国民党,保卫苏维埃。”1932年,江西宁都黄陂区群众整排整连地去当红军,一个村出一个排,一个乡出一个连。

聂荣臻曾说:“中央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向红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红军战士大多来自江西和福建。”从1933年2月到1934年9月,中央苏区总人口约2414172,参加红军的大约有331242人,占总人口的13.7%,革命烈士108182人。以兴国县为例,当时全县总人口约23万,参加红军约5.5万人,24%的兴国人参加了红军。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维埃政府号召全体劳动妇女参加耕种,提高苏区的生产力。1934年8月,仅兴国、瑞金两县学会耕种技术的妇女就有1.6万余人,参加生产事业的妇女更多达4万人,她们大多数是红军家属。在太雷、博生等县,连小脚女人也都积极参加了生产。许多苏区妇女还参加水利建设,组织垦荒队,多种杂粮,增加生产。

在中央政府发出“借谷运动”后,苏区民众热烈响应。长汀县策田区下江乡的妇女指导员胡定借谷60担,除了把自己一年中收成的30多担谷子全部借出外,还将家里饲养的猪卖掉,买来谷子借给红军。在她的影响下,全乡群众争先恐后地借谷给红军。1934年6月5日的《红色中华》报道,苏区民众先后向政府借谷24万多担。苏区民众为节约粮食来支援红军,勒紧裤带,改一天三餐为两餐,改吃干饭为喝稀饭,改吃米饭为杂粮、主粮混吃。许多苏区民众尽量吃蔬菜以节省粮食,蔬菜不够吃的时候,就挖野菜。

在烽火连天的斗争岁月,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苏区精神的壮丽诗篇。正因为苏区精神的鼓舞与激励,苏维埃政权才得以巩固和发展。历史风云虽已远去,苏区精神历久弥新。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