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其人和其书
这本书问世时,作为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同事,我和老蒋认识已有八年多了。
庄子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乘万物以游心”,忘记自己,逍遥于天地间。老蒋当然不是庄周,但作为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语言教学天地里,老蒋已然做到了超脱,甚至是霸气,他的专业水准和为师之道影响着周围的同行,其中也包括我。
中国的教师太多,而好教师,平心而论,九牛一毛。新东方学校是一个“人精”出没的地方,这里集中了中国具有前沿嗅觉的教学精英,教师们嬉笑怒骂间引领着中国语言教学的时尚,而老蒋在这些人群中看上去毫不扎眼,他谦逊、随和、不修边幅。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在课堂上却判若两人,讲台上的他严谨之外挥洒激情,狂放而不羁,把握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和障碍如庖丁解牛般精准,颇有杜甫笔下“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神采。当然,下课之后他马上又恢复到平日生活里标准知识分子的蔫萝卜精神状态。
客观地说,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教学界,在这个经济转型的年代难免出现浮躁心态,而老蒋的严谨和过度的敬业在这种大趋势下让他成了另类。不善照顾自己的老蒋经常会为几个萍水相逢的学生的学业问题搞得心力交瘁,甚至闹出胃病,以至我时常笑他生活不能自理。但玩笑之余更多的是对这种专业和职业态度的一种敬畏,因为我深信,专注的力量是强大的,积累的结果必然就是爆发,也许有些教育工作者还在苟且重复相同的内容,而老蒋已经悄然走在了英语教育的最前沿。
当然老蒋也有他不能免俗的地方,他的教学和研究内容,除了基础英语外,更多的是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MBA联考之类能够决定绝大多数中国考生命运的标准化考试,而让我肃然起敬的是,老蒋在这个并不人性化的大环境下,耕耘出了属于蒋氏的一片自留地,坚持着“以无间入有隙”的学习理念,倡导的是以强大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突破所有应试瓶颈,这和我个人推崇的应试方法不谋而合。在新东方的多年教学,让我教会了数万学生学会看清一点,“应对一门考试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你的水平凌驾于考试之上”。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人们学会了投机,考研人士也不例外。在课堂上苦苦追问应试技巧的学员大有人在,怨妇般痛骂考试制度的人比比皆是,但愤慨郁闷之余发现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环境或改变环境,那就应该好好地学会怎样适应环境。我并不排斥用技巧去获得一些分数,但这绝不是一条大道,多数人在学会雕虫小技后很快又陷入了混沌。混沌之中新东方出了个蒋军虎,引导考生求解放。这本关于考研英语长难句学习的教材,正是我所盼望的,运筹于经典例句之中,决胜于考研沙场之上。
中国考生历来崇尚题海战术,我也从不否认量变带来的质变。不做题,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然而,这种苦行僧式的盲目做题,从科学性的角度出发,实在是有待推敲。其一,题目质量值得商榷,很多模拟题型是东施效颦,不加选择地吃多了是要闹肚子的。其二,很多考生抱怨真题数量太少,这里我要特别提醒的是,并不是真题太少,而是大家不知道怎样去利用真题。一道真题,我们从中能够获取的营养其实很多,而如果只是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般囫囵吞枣,恐怕结局只能是“有一道真题曾经摆在我的面前,而当时我并不懂得珍惜”的扼腕悔恨了。
早年间考GMAT时,我曾经有过背其语法真题而令多数同学不解的举动。为什么?因为我从这些晦涩的文字中发现了英文正规文体的proper wording(得体的行文),并且这些行文标准从来没有哪位老师教过我,没有哪本语法书提及过,关键是,它们很容易类型化且重复性极强。我们经常抱怨,看不懂文章,理解不了句子,即便拥有海量词汇。为什么?因为英文的表达习惯我们不熟悉,我们对不熟悉的东西无论是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是排斥的。从不熟悉到熟悉,其实只有一层窗户纸。静下心来分析一番,让中国人头疼的句型无非是有限的几种,当我们把这几种类型一一整理,逐个吃透,重复,乃至变成一种习惯后,英语考试岂需要什么花哨技巧去面对!
这本书在素材上精益求精,是老蒋在新东方教学数载的沉淀所得。不仅如此,精到的拆解,以及拆解之后提升的高度亦给我带来了一丝感动。作为一个混迹于教育培训领域多年的自由知识分子,我知道能给我感动的,一定是品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同类书籍里,我坚信这本集老蒋多年教学之大成的小册子,在复习方法和语言精准度上定会是权威。细细品味,专注于其中,只需数十天的时间,无论是长难句结构分析还是翻译乃至阅读理解,蒋老师将带你在考研迷途中峰回路转,拨云见日。
肖一辉
于北京新东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