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选题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改革之前,劳动者被分配就业,缺乏决定自己工作的自主权(Fields and Song,2013)。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开始产生,传统的制度壁垒被逐渐打破。然而,户籍制度作为传统制度壁垒的代表,在当前的中国依然存在。户籍制度虽然也经历各种改革,失去了最初严格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但仍然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劳动力市场运行、劳动者福利和宏观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四年多来,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户改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框架基本构建完成。其中,2016年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两个重要户改文件,明确了到2020年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任务单。文件要求,“十三五”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为此,文件要求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大城市落户条件中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年限要求不得超过5年,中等城市不得超过3年。至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落户政策,则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依据,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
本书旨在在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户籍制度的现状、全面考量户籍制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者福利的影响,并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与政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帮助学术界更加清楚地认识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及其影响,还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基于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研究将提出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考虑到我国当前户籍制度的复杂性、涉及人群的多元化以及不同规模城市的异质性特征,我们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必须遵循分类原则。本研究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学历技能、不同户籍属性等特征将人群分类,给出针对每一人群的户籍改革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户籍制度提供更加明确的改革路径。相信本课题的成果能为当下的户籍制度改革提供重要的政策思路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