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康学术年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卷 1917—1951年(出生~34岁)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先生出生

9月4日(阴历八月二十日)[1],吴宝康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今湖州市南浔区)。原名吴庆荣,小名福宝、阿福或福官。

先生祖父吴龙臣;祖母张氏,名节;父亲吴其况,字士良;母亲孙玉英。

先生兄弟姐妹四人,大姐吴庆珍,先生排第二,大弟吴庆华,小弟吴庆棠(后改名吴健)。[2]

吴宝康母亲孙氏

吴宝康祖母张氏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4岁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5岁

2月,先生随祖母到上海。[3]

9月,先生入上海城西幼稚园学习。[4]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6岁

7月15日,先生在上海城西幼稚园保育科修业期满。[5]

1923年吴宝康(左起第四)在上海城西幼稚园保育科修业期满时留影

9月,先生入上海城西小学初小读书。[6]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7岁

是年,先生父亲因伤寒症亡故。[7]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10岁

7月,先生从上海城西小学初小毕业。[8]

9月,先生入上海西区小学高小读书。[9]先生回忆:

我的印象自到西区小学念书后,顿觉课程较前为重,要求也较前为严。这就促使我加倍努力,勤奋读书。语文课从《论语》到《古文观止》、《左传》、《战国策》等都读过。记得我的小学语文作业,曾有一次老师批曰:“资愚勤学,可造之材也”。这也许可以说恰当地反映了我在小学时期的学习情况。我的天资并不聪明,但知道努力。老师的批语对我幼小时代起了激励向上的作用。我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学英语了。我的数学课是比较差的,只能及格以上,也算跟上。我在小学的课程学习,一般说只能算中等,名次总是从低到高的,到了中学也基本如此。[10]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14岁

春,由瞿秋白起草、经周恩来批准,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第一份有关文书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文件处置办法》。

7月,先生在上海西区小学念完“初中一”。[11]

9月,经祖母表弟龚元彪及夫人与上海南洋中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王培荪先生联系,先生免费入上海南洋中学学习。[12]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5岁

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先生回忆:

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军民英勇抗日,那时我正刚进南洋中学念书,在我思想上是引起民族观念的义愤,但尚未有很大的震动,对十九路军英勇抗日也为之兴奋和敬仰不已。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日寇侵华、国民政府的无能,在内心已埋藏着不满,开始引起思虑。[13]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6岁

7月,先生从上海南洋中学初中毕业。[14]

9月,先生入江苏松江电灯公司做练习生。[15]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8岁

9月,先生入上海英商汇丰银行做练习生。先生回忆:

一般说,我到上海汇丰银行工作后,生活上是有所提高的,捧着汇丰的“铁饭碗”,也是可以安稳度日、虚度一生的,但是恰恰在1935年9月到1939年7月的四年间,也是我一生思想上发生急剧变化和极大转变的时期,那时正是我从18岁跨到22岁的青年时代。在那年代里,我从一个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顺民转变为胸怀烈火、投身革命的旧社会的叛逆;从一个处在旧社会底层的外商银行里的地位卑贱的练习生转变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从一个家境贫苦但又关系亲密融洽的家庭一员转变为弃家从军的勇士;从一个在上海可以安居乐业的良民百姓转变为一个参加抗日队伍的新四军战士。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是可以从主观上和客观上历史地找到原因的。[16]

在汇丰银行工作期间,先生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和杂志。先生回忆:

从1933年到1939年的几年中,特别是1935年到汇丰银行后的四年中,我看了不少文艺小说、哲学、经济学、政治理论、国际形势、社会发展史以及青年自学丛书之类的书籍和杂志。至今仍能记起并印象较深、思想影响较大者有如下几种:巴金的《家》、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大纲》,还有一本苏联作者的《新政治经济学……》、斯诺的《西行漫记》、胡绳的《社会发展史论战》以及青年自学丛书中有关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书籍。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1938年的上海是可以买到看到许多我们党的出版物的,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以及洛甫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年》等,这些书在生活书店都是公开卖的。此外,当时我还看到过我们党出版的《解放》等刊物。[17]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岁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先生回忆:

1935—1936年,正处在抗日战争即将爆发、革命高潮行将到来之时,从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到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对我思想上的震动很大,使我从一般的民族意识和抗日思想,跃进到了抗日救国的思想境地,而且知道了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它是主张抗日的,这时我的学习志趣,逐渐从爱好文艺转向探索政治理论了,感到仅仅爱好文艺不能解决当前的抗日救国问题,而必须从研究政治理论中去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18]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20岁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8月13日,“八·一三”事变之后,先生家乡南浔沦陷,先生祖母、母亲及姐弟等避难乡间。[19]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21岁

2月,“在强烈的求知欲的追求下”,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银钱业联谊会”,在《银钱界》报任记者,撰写文艺演出报道等。参加“银钱业联谊会”后,先生经常参加各种报告会、演讲会。先生回忆:

联谊会差不多每周都举办报告会、演讲会等。我接到通知和入场券,就每周都去听讲。现在还可以记得的有王任叔(即巴人)的国际形势报告,平心的青年思想修养等。经常听演讲报告,当时在提高思想认识,扩大知识领域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到1938年,银钱业联谊会发来通知,称上海职业补习学校举办各科讲座,自由参加,我报名参加了举办的所有讲座:如周谷城讲的中国历史、周予同讲的世界历史、孙冶方讲的政治经济学、平心讲的哲学、林淡秋讲的文学理论等。可以说这是入党前的一次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实际上为入党作了思想理论准备。[20]

9月,《江南》创刊于无锡县梅村,以无锡县各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名义出版。[21]

下半年,经赵扬介绍,先生结识中国企业银行的尹克长。[22]

年底,先生在《译报》刊登短文,向社会诉说汇丰银行高级职员对他的欺压。[23]

1938年吴宝康在上海汇丰银行做练习生期间留影

1938年的吴宝康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22岁

1月,经尹克长介绍,由中国银行的杨扬(即杨同善)批准,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洋商银行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员。[24]

7月5日,受党组织委托,先生下乡到江苏无锡梅村,由东路特委书记张英安排,与杨增一起参加《江南》半月刊(油印)的编辑工作。先生还动员小弟庆棠到无锡,由东路特委分配工作。[25]

8月,先生任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战地服务团团长。[26]

10月,为躲避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胡肇汉部队的骚扰,先生根据党组织的布置,回上海隐蔽。[27]

11月,接党组织通知,先生再次离沪下乡,到常熟县董浜区任区委宣传委员。[28]

12月,先生因病住在江南抗战后方医院。听闻战友张芸石被日寇杀害,先生按歌曲《太行山上》写下诗歌《虞山脚下》,刊登于《大众报》以悼念战友。[29]

是年,张英帮先生改名“宝康”。[30]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23岁

1月,先生任苏(州)常(熟)太(仓)地区董浜办事处主任,负责接待过往的地下党同志和交通联络工作。[31]

3月,先生任东路特委《大众报》报馆编辑主任兼《江南》半月刊编辑。[32]

5月9日,《江南》半月刊和《大众报》统一由江南社负责编辑、出版、发行,先生任编辑部主任。[33]

7月,先生以“孙心烈”为笔名在《江南》第二卷第七、八期合刊上发表《纪念“七七”三周年》。[34]

8月31日,先生以“孙心烈”为笔名在《江南》第二卷第十、十一期合刊上发表《开展东路文化工作》。[35]

11月,先生任东路特委江南社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36]

12月4日,先生在《大众报》第三、四版上,以“孙心烈”为笔名发表《关于锄奸工作》。[37]

是年,先生祖母病故。[38]

1940年吴宝康以“孙心烈”为笔名发表于《江南》的《开展东路文化工作》

1940年吴宝康以“孙心烈”为笔名发表于《江南》的《开展东路文化工作》(续)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24岁

2月,先生以“孙心烈”为笔名在《江南》第三卷第九期上发表《怎样进行东路记者工作——为“二·八”大众报一周年纪念而作》。[39]

3月18日,江南社奉命从苏常太地区移到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先生任社长。[40]

7月,敌伪清乡,江南社奉命撤退,先生渡江到苏北靖江。[41]

8月,接新四军六师师长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电报,先生前往镇(江)丹(阳)地区前进报社工作,任社长。《前进报》为一张石印报纸。[42]

10月,敌伪清乡,前进报社奉命撤退。先生再次渡江到苏北,被派到新四军六师政治部任宣传干事。[43]

11月8日,先生任新四军六师政治部调查研究室主任,随谭震林渡江南下前往茅山地区,在丹阳县延陵镇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工作。[44]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25岁

3月,组织派程桂芬等人到新四军六师政治部调查研究室工作,先生初识后来的爱人程桂芬。[45]

5月,新四军六师政治部调查研究室改归地方领导,改为苏皖区党委调查研究室,先生仍任主任。[46]

8月13日,苏皖区党委调查研究室又改为茅山地委调查研究室,先生还任主任。[47]

11月,茅山地委调查研究室一分为二,恢复苏皖区党委调查研究室,先生任主任,前往溧水、溧阳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前往溧水前,在茅山地区,经苏皖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吴仲超、组织部副部长李坚真批准,先生与程桂芬结婚。[48]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26岁

5月,溧水地区环境因国民党部队进攻日趋紧张,苏皖区党委决定精简机关,先生被安排至溧阳县自醒中学隐蔽埋伏,由校长张炳元负责安全。先生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员作为掩护。[49]

7月,日寇扫荡,自醒中学停课,先生夫人程桂芬到自醒中学暂避,与先生隐蔽于张炳元家。11日,程桂芬被进村的朱琳镇伪军中的地方党叛徒指认被捕,并押解金坛。先生离开张炳元家,找到溧阳县政府设法营救程桂芬。[50]

7月,先生被任命为溧阳县政府文教科科长,在溧阳各区了解小学教育情况。[51]

9月24日,苏皖区党委调查研究室恢复工作,先生在溧阳县多地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52]

年底,先生奉命从溧阳回到驻溧水的苏皖区党委机关工作,整理调查所获材料。先生回忆:

我对溧阳县作了全面的社会调查后,整理出几万字的《溧阳县社会调查》,写得很详细,包括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情况,现在可以说是县志。油印100余份,分发有关领导。当时苏南行政公署还印了几百份。[53]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27岁

1月30日,被囚禁中的先生夫人程桂芬托自醒中学教师于婉贞给先生带去一封信,诉说狱中生活及营救计划。此后,2月7日、3月5日、3月22日、3月24日、4月12日、4月14日,程桂芬在狱中又分别给先生写过多封书信。[54]

3月30日,先生在苏皖区党委机关参加整风学习,持续至1945年5月23日。[55]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乙酉)28岁

2月,新四军一师在栗裕率领下,渡江南下到溧水、溧阳,开辟根据地,成立苏浙区党委。先生任苏浙区党委调查研究室主任。[56]

4月,先生夫人程桂芬重新找到党组织。7月,程桂芬经组织审查恢复党籍,随后与先生恢复夫妇关系。[57]

初夏,先生在苏皖区党委整风大会上做典型报告,受到当时苏皖区党委机关整风领导小组成员、十六旅政治部主任魏天禄的大会书面表扬。[58]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中下旬,日寇投降后,先生与夫人程桂芬前往宜兴丁蜀山镇开展陶瓷业的调查研究工作。先生深入到制陶工人中间,对陶工的生产、生活及收入情况做调查。[59]

10月初,先生奉命渡江北上,于12月到达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所在地山东临沂。[60]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戌)29岁

1月,先生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巡视团工作。[61]

4月,先生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编辑部地方版编辑。[62]

6月29日,先生在《大众日报》当日第二版上发表《关于目前老地区生产中的几个问题》。先生指出:

在某些干部与群众中尚存在如下的思想问题,即干部的盲目乐观和轻视生产思想,以及群众的均产思想。人民要求有丰衣足食的生活,我们就有责任去领导他们生产。[63]

11月,先生任大众日报社研究部研究员,主研军事与战争。先生回忆:

我主研军事与战争后,每天看阅并积累解放战争的战况材料,日积月累,作成统计。报道了从统计数字看敌我力量消长的变化,说明由我弱敌强到我强敌弱的转变。这一报道在《大众日报》上作为重要消息刊登出来,新华社山东分社还电发总社和各地,当时解放区很多报纸都发表了这一新闻。这是研究部第一次发布自己编撰出来的新闻稿。后来我还多次发布新闻稿,画地图,制锌版,在报上刊登出来,并总结了我们研究工作的经验,写成文章,刊登在大众日报社编的《新闻业务》期刊上。[64]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30岁

1月28日,先生大女儿吴稼平(小名原叫小米,二女儿出生后改叫大米)出生于山东临沂。[65]

7月,先生任大众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后又任主任。[66]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31岁

7月,先生从大众日报社调至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处政策研究室工作,任资料室主任兼政策研究室秘书,从此开始接触档案工作。[67]

8月26日,先生在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处政策研究室资料室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做《怎么做资料工作》报告。[68]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己丑)32岁

2月11日,先生二女儿吴稼青(小名小米)出生于山东青州。

4月,南京解放。先生从山东青州闵家庄南下扬州。[69]

5月,上海解放。先生随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进入上海。[70]

9月25日,先生、吴健兄弟在家乡南浔与母亲及姐姐、姐夫全家合影。[71]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庚寅)33岁

5月,中共中央华东局与中共上海市委分开办公,华东局机关资料室撤销,改设华东局办公厅秘书处档案科,先生任科长。[72]

8月,先生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办公厅秘书处编辑研究科科长,主编华东局机关刊物《斗争》。[73]

◎1951年(辛卯)34岁

4月15日,中共中央编印的《材料工作通讯》出刊,为不定期刊物,内部发行。

5月,先生升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分工主管档案工作。[74]

7月,先生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办公厅档案室主任。[75]

9月,先生《华东局办公厅关于建立与健全党委机关档案工作的意见》一文发表于《材料工作通讯》1951年第2期。[76]

11月,华北地区召开档案工作会议,先生应邀出席,在会上介绍华东地区档案工作的经验,并参加关于档案与资料的区分问题的讨论。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曾三特邀先生为秘书处材料科做报告。先生在报告中讲述了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77]

12月25日,先生在《材料工作通讯》1951年第4期上发表《区分档案与资料问题的我见》。文章指出:有必要分清档案和资料,因为如果今后再不分清的话,就会影响到档案的整理与保存,影响档案工作的健全展开和提高。先生写道:

就全国全党而言,档案就是全国全党的工作历史的真实材料,就一个机关或一个部门而言,则是本机关本部门所办理的、足以说明本机关本部门的真实工作历史的一切文书材料。凡无需本机关或本部门办理,而由其他机关送来参考或备案备查的文件材料(包括刊物),则均为资料。档案的基本概念应该是本机关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是许多相互联系的办完的文件所组成的案卷,是许多相互联系的案卷所组成的分档,也就是能反映本机关工作历史的真实材料。

…………

整卷与编纂是不同的,是两个工作,当然又是联系的,整卷是为了保存档案,为了保存和积累本机关的历史的真实材料,以便依靠这些原始材料来编纂史料,研究历史。整卷是为了编纂,编纂又须依靠整理好的史料。档案史料不妨可以多些,而编纂出来的书籍则自须精干,因此,认为整卷应该是很精练而又全面地反映某一工作的历史,是极易使在实际工作中把整卷与编纂混同起来,产生整卷代替编纂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整卷也整不好,编纂也编不好。[78]

1951年吴宝康在《材料工作通讯》发表的《区分档案与资料问题的我见》首页


注释

[1]据先生二女儿吴稼青反映,先生应是1917年10月5日(阴历八月二十日)出生,参加新四军工作填表时被人误写为1917年9月4日,此后就一直写1917年9月4日。

[2]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3]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4]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5]湖州市南浔区档案局(馆).高山仰止:纪念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事业开拓者吴宝康[Z].湖州:内部发行,2017:1.

[6]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7]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8]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9]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0]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1]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2]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3]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4]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5]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6]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7]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8]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19]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20]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21]萧和,子江.《江南》《大众报》及其抗日救国宣传[J].苏州大学学报,1987(3):145-149.

[22]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23]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24]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25]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26]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27]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28]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29]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30]吴宝康.我的回忆[J].档案学通讯,1997(1):72-80.

[31]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32]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33]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34]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馆藏吴宝康人物档案.

[35]中共苏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苏州革命斗争史料专辑:抗战中的东路[Z].苏州:内部发行,1985:354-362.

[36]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37]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馆藏吴宝康人物档案.

[38]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39]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馆藏吴宝康人物档案.

[40]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1]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2]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3]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4]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5]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6]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7]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8]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49]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50]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51]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52]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53]吴宝康,谢丽荣.吴宝康回忆当年在苏南的战斗生活[J].档案与建设,2007(7):40-42.

[54]程桂芬,程兰芬.新四军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14-232.

[55]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56]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57]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58]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59]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60]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61]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62]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63]湖州市南浔区档案局(馆).高山仰止 纪念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事业开拓者吴宝康[Z].湖州:内部发行,2017:3.

[64]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65]程桂芬.人生不是梦[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488.

[66]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67]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68]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馆藏吴宝康人物档案.

[69]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70]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71]湖州市南浔区档案局(馆).高山仰止纪念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事业开拓者吴宝康[Z].湖州:内部发行,2017:5.

[72]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73]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74]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75]吴宝康.我的回忆(续完)[J].档案学通讯,1997(2):70-78.

[76]刘国能.我国档案高等创建人吴宝康——写于吴宝康诞辰100周年[R]//吴宝康学术思想研讨会组委会.吴宝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17:1-9.

[77]陈贤华.吴宝康与中国档案教育[J].档案学通讯,1987(6):4-9.

[78]吴宝康.区分档案与资料问题的我见[J].材料工作通讯,1951(4):19.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