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制(修)订工作体会——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为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 殷红梅 戴 政 罗会明
摘 要:本文全面介绍了制(修)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工作的前期相关理论学习、调研工作,以及编写过程和教学大纲的内容。
关键词:大纲 制修订 研究生
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以下简称《国大纲》),其贯彻执行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发展和教学改革起到了规范和促进的作用。之后,清华大学罗立胜教授等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大纲》的特点、试行后英语教学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以后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提出了建议(Luo Lisheng,2000;罗立胜等,2006)。
目前,随着研究生英语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许多院校各具特点的教学实践的日益成熟,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的必要性也更加突出,对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英语教学管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杨玉春,张广斌2013)。本文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情况作一介绍,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编写与依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疾控”)研究生院一直都极为重视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工作,力图规范地编写和修订一个既具有宏观格局又具备微观特色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和完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
1.大纲的起草
1.1 学习和研究大纲编写的相关理论
研究生英语教学是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大纲的制(修)订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如语言研究理论、大纲编写理论、教学法理论和测试理论等,但以往大纲编写理论在我们日常的教研工作中涉及的较少。
自2010年起,我们一方面认真地学习和了解有关的大纲编写理论,力求较深刻地掌握教学大纲的意义、作用、主要结构和内容、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另一方面,根据 F. Dubin (1986)的研究理论,我们在研究生中有目的、连续地开展有关英语学习成就动机、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和英语学习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和统计,初步建立了数据库,为大纲的制(修)订奠定了基础。
1.2 对北京市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制(修)订情况的调研
2013年3月至7月,我们对北京市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在已经制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院校中,基本存在两种情况:有的高等学校逐渐直接采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代替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而有的高校按照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国大纲》为依据,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实际制定了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1.3 大纲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制订依据
在相关学习和调研之后,我们确定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即结合科学体系和教学法特点,建立系统的学科体系;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更新。并计划每3~5年修订一次大纲,相关的调查和统计工作持续进行,形成连续的数据库,为后续修订大纲提供支持。
同时,在关于《国大纲》年代久远、是否过时的讨论中,由于《国大纲》是1990 年10 月全国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57 所理工科院校参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时,大会委托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拟定的,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咨询了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又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取得了支持性的意见,仍采用《国大纲》作为总的指导性大纲。
由此,2013年8月中疾控研究生院正式启动对2006年版《中疾控大纲》的全面修订工作,并明确了编制依据: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参照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和学科发展形势。
2. 2013~2017年大纲编写和修订的过程
大纲的编写过程主要包括了起草、函审、研讨和定稿等步骤。大纲的草稿由中疾控研究生院起草,形成涵盖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综合大纲。
中疾控研究生院是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的会员单位,因此每次博士、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都直接邀请了同属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会员单位的十几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参加函审、研讨和定稿会。
2013年8月至10月完成了大纲草稿函审和对专家意见的汇总工作;2013年10月26日,召开了硕士英语教学大纲和博士英语教学大纲(试用版)定稿会;2014年5月中疾控颁发文件正式执行《中疾控制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和《中疾控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试行)》。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2014 版)
1.总则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参照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和学科发展形势,特此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2006年版)进行重新修订,以在新形势、新水平上规范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管理,保证英语教学质量和提高硕士生的英语水平及其应用能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英语教学属于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教学,其宗旨是:使硕士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英语,能够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贯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硕士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科技活动语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对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校硕士生,其英语入学水平原则上应达到或高于本科学位英语的水平,或达到4级以上水平。
3.教学目的
硕士生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提高硕士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科研活动语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硕士生具有较熟练的英语读写能力,较好的听说能力以及基本的翻译能力,能用英语较好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
4.教学安排
硕士生英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部分。
4.1 公共英语部分
硕士生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均由中心研究生主管部门英语教研组开设和承担。
4.1.1 课程性质
公共英语为硕士生必修的学位课程。课程安排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学期进行,共6个学分。
4.1.2 教学时数
学术型硕士生英语共 160~200 学时,每学期 80~100 学时;应用型硕士生,包括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全日制 MPH)、在职公共卫生硕士生(在职 MPH),以及协和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以下简称协和公卫硕士生),其英语均为 144学时,每学期72学时。硕士生公共英语课程类型包括阅读、听说、写作与翻译。原则上分别按3:2:2:1 比例分配授课学时。
4.1.3 授课方式
根据硕士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形式上采取分课型授课的办法并安排相应的授课时间,但教学中要综合性地、多层面地充分利用各课型之间的互动作用,使硕士生的各项英语能力得以较为明显的提高。
教学内容以教学计划指定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为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形式、专业特点、教师特长、硕士生需求另行补充教学内容。
4.1.5 考核要求
硕士生需在修完公共英语课程后,参加中心学位课程考试和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统考(以下简称北京市统考)。中心学位课程考试采取笔试、口试与过程测评相结合的方式。
4.2 专业英语部分
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均由中心各培养单位开设和承担。
4.2.1
专业英语是硕士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三和第四两个学期进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进行。
4.2.2
专业英语教学时数为40学时或以上,共 1个学分。
4.2.3
开课方式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单独设课,或与专业课学习、科研及论文工作结合,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的办法,以讲课或专题讲座、研讨、参与国际培训或国际课题活动等方式进行。
4.2.4
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均由各课程开设和承担单位设计和安排。
5.教学要求
英语是硕士生必修的学位课程,硕士生须按规定参加英语课程的学习和考核,不得申请免修或免考。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各种相关概念和理念的构建,因为这是提高硕士生外语能力的关键。通过理论学习和兴趣盎然的语言活动,内化语言,习得技能;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将教与学静止的过程转变为动态的过程。在教与学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和培养硕士生主动分析、归纳、总结的语言能力,引发硕士生的语言能力的产出,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合作学习与活动、拓展与创新、实际语言运用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5.1 公共英语部分
硕士生英语教学应该补足硕士生以往英语一般知识、英语学习技能和语言交流技能方面的欠缺,进一步开拓他们在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文化和跨文化视野,逐步培养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中要综合地、多层面地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资料在语言、语言技能训练等各方面的互动作用,通过各类学习和习得活动,为硕士生营造一个学习环境,使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得到均衡发展,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在硕士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应以语言共核理论为指导,引导不同专业背景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学习通用学术英语,习得一般的语言规律。硕士公共英语的教学应该建立在硕士生新的需求之上,注重以人为本;同时,要突出任务型教学,适当地借鉴以内容为本的教学理论,充分调动和发挥硕士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自己的智能和学能领悟和习得目标语言。
5.1.1 阅读
采用以建构主义的任务型交际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以硕士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使硕士生在语言活动中建构语言学习规律,熟练、准确地使用语言。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方向发展。如:通过课外资料搜索、课文和资料的阅读、分析、讨论、做相关听力练习等语言输入先导活动,帮助硕士生搭建基本的语言框架;然后,通过任务型 PPT 展示、翻译、写作等语言输出活动来检测和巩固硕士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发展科技文章阅读、研讨和论文宣读的技能。另外,阅读资料要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以及知识性与学术性。 通过公共英语阅读课程使硕士生在了解较新的信息和概念的同时,弥补硕士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不足。扩展词汇量,对比不同文体,培养和提高硕士生的语篇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了解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文化、跨文化知识和理念。基本要求是:使硕士生能掌握和运用各项阅读技能,以每分钟60~70个词左右的阅读速度,较顺利地阅读并正确理解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英语资料,归纳中心思想、掌握要点。总阅读量(包括课堂的阅读和课外阅读) :精读 30000 词左右,泛读 60000~80000 词左右。
5.1.2 听说
听力和口语这两个技能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口语训练是听力训练的自然延伸和发展,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硕士听说课程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和要求硕士生积极进行课堂和课外的各种形式的任务型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诸如 teachers’presentations、students’presentations、group discussions、pair work、role play、short-film making、VCR 等语言实践活动,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兼顾共性教学的同时充分注意语言能力的个性发展,提高硕士生在社会生活、科研工作和活动语境下的听说技能。
听力理解能力:能较好地运用听力技巧,基本听懂真实情景下或各种媒介的正常语速、语言规范的日常英语谈话、一般题材和相关专业的英语讲座或讲话。能理解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其中心意义,能理解讲话者的意图,并获取相关细节信息。
口语表达能力:能较顺利地进行英语日常口语交流。能够掌握不同语境或场景中英语的功能语言或习惯表达方式,并在沟通中较恰当地运用。能够较清晰地描述一般事件,较有效地阐述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可以就一般话题和相关专业内容发表简要评论、简要回答问题或进行简短讨论。语言基本流畅、准确、得体。肢体语言较为恰当、得体,基本表现出礼貌、热情、自信的语言行为。
5.1.3写作
以语言共核理论为指导,通过阅读并分析典型资料和范文,了解论文的篇章结构和各部分的语言特点,总结写作规律,引导不同专业背景和方向的硕士生学习共同的功能语言,习得一般的写作技能,了解学术英语写作特点及其基本模式。教学中突出任务式教学,经过组句成段、组段成章等循序渐进的语篇功能训练,就有关摘要、会议纪要、简历、求职信、描述和对比等内容,布置切实可行的写作任务(如:在一小时内写出 200~250 词左右的主题作文,要求能较好地表达思想,格式正确,表达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基本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以此逐步建立起写作的信心,为日后写出逻辑清晰、语言正确、意思清楚的本专业论文奠定坚实基础。
5.1.4 翻译
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读、写的升华,翻译教学应结合阅读、写作等习得活动,学习和培养双语互译的基本技巧同时注重翻译的实用性,了解不同文体,特别是科技英语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任务式教学,使硕士生在树立正确的翻译理念的同时,提高实际翻译能力。
英译汉: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结构较复杂的英文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通顺达意。速度达每小时300个英文单词左右。
汉译英: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短文译成英语,无重大语言错误,基本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速度达每小时250个汉字左右。通过适当的翻译训练活动,巩固并掌握基本的英译汉/汉译英的翻译技巧,逐步提高翻译的“信、达、雅”综合水平。
5.2 专业英语部分
5.2.1 词汇
在文献查阅、论文写作和听说交流中,扩充和掌握本学科所需的专业词汇及词组。
5.2.2 阅读
能顺利阅读中等难度的本专业的英文资料,速度每分钟100~120词,理解正确。同时有较好的检索能力和对阅读资料的学习、研究和判断能力。在硕士生阶段,本专业外文资料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5~20万英文词(包括专著、教材、论文、文摘等)。
5.2.3 写作
硕士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建立在硕士生的新需求之上,培养硕士生能用书面英语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并且表达较为准确、语言运用较为得体。
5.2.4翻译
能借助词典将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汉英互译,英译汉速度每小时不低于350个英文单词,要求理解正确,译文通顺;汉译英一般难度的材料,速度每小时为250个左右汉字。要求正确表达思想,无重大语言错误。
5.2.5 听说
能基本听懂中等难度的本专业的学术报告,并做简要笔记。能较好地进行日常情景会话、有关话题或本专业话题的讨论和阐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
6.考核方式和标准
6.1 硕士生的学位课程考试和专业英语考试或考核均为水平测试,应该全面反映本大纲的各项教学要求,其目的在于科学、客观、公正地测试和评价硕士生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能力。
6.2 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包括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部分,各部分单独组织考试和评分。两部分考试均须及格。其中任何一部分考试不及格,需参加重修、重考,如任意一部分重考不及格,均视为英语学位课不通过。
6.3 硕士生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总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术型硕士生、全日制 MPH(包括协和公卫硕士生)以70分为及格;在职MPH以60分为及格。及格与及格以上者可以取得相应学分;不及格者需申请在下一学年重修课程并参加考核。
6.4 评定标准
6.4.1 公共英语考核要求和标准
硕士生必须在按时并按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后方可参加学位课程考试和统考。学位课程考试采取笔试、口试与过程测评相结合的形式。
成绩评定标准:学位课程考试分别于第一、二学期每学期各举行一次,两个学期之综合成绩为硕士生的最终学位课程成绩。
学术型硕士生、全日制 MPH(包括协和公卫硕士生)总成绩(100%)=期末笔试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成绩(A%)+北京市统考成绩(B%)+听说口试成绩(C%)+课堂表现与平时作业成绩(D%)。
在职 MPH 总成绩(100%)=期末笔试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成绩(X%)+听说口试成绩(Y%)+课堂表现与平时作业成绩(Z%)。
其中,课堂表现与平时作业包括:小组交流/讨论,小组集体创作,个人陈述,个人展示,总结发言,平时作业,课堂笔记,论文写作,平时测验、课堂表现和出勤率等。
6.4.2 专业英语考核要求和标准
硕士生必须在按时并按教学要求完成各课程开设和承担单位的专业英语学习后方可参加考核。
考核办法和标准由各课程开设和承担单位设计和安排。
6.5 其他相关事宜均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管理规定》等执行。
7.注意事项
7.1 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关系
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是硕士生英语教学全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共同承担着培养硕士生完成大纲规定的各项能力的任务。硕士生公共英语在为研究生打好语言基础、构建科学的语言知识体系的同时,从跨文化视角培养研究生的交际能力、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公共英语的硕士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这对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共英语教学要适当地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以语言共核理论为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引导不同专业背景的硕士生研究共同的功能语言,习得一般的语言规律。专业英语要巩固和提高研究生在公共英语学习阶段获得的语言应用能力,扩大专业词汇,保证大量英语阅读实践,使研究生能真正用英语熟练地获取和交流本专业所需信息,较好地运用书面和口语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信息交流,用英语较好地完成专业论文的撰写等。
7.2 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认真备课、授课,并根据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和各班硕士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补充教学内容。
7.3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正确处理读、写、译、听、说的关系从语言教学的规律来看,阅读能力与听、说、写、译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读、写、译、听、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在整体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较好的阅读和听力的输入能力是提高写作、口语和翻译输出能力的必由之路。 阅读与写作联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作为输入形式,在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层面和信息、文化层面是写作输出的资源;翻译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语篇环境和译者两种和多种语言文化能力,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读、写的升华,要创造性地转换两种语言,综合地融入语言、文化等各层面的因子。同时,阅读也为听说奠定基础。听力和口语这两项技能之间同样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在教学上应正确处理这两项技能之间培养方式方法,而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7.4 教学方法
硕士生英语的教学方法应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博采众长,并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构建适合硕士生需求的、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体系。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以人为本,注重调动硕士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硕士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和活动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必须带动课外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为课外的作业、语言活动奠定基础,课外的学习活动深化、内化教学内容。硕士生应加强和教师的联系,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7.6 差异化教学
硕士生个体差异很大,强调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完成现有的学习任务,同时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重点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Dubin F,Olshtain,E. Course desig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 Luo Lisheng. Reflections on syllabus for English teaching of non-English major graduates in China [J]. CELEA J ,2000,(6): 68–72.
3. 罗立胜,郝慕侠,刘延. 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2000,(4):36–39.
4. 杨玉春,张广斌. 研究生课程管理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