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
以前文提出的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系统化整合,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
(一)从专题指标体系到综合指标体系
以上各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来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其中,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由国土资源部提供,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提供,森林统计指标体系由国家林业局提供,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由水利部提供,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由环境保护部提供,有关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提出专题统计指标体系的部门就是政府负责该领域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也是负责该专题日常统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因此,可以确保所提出的统计指标能够贴近资源环境管理实际,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确保所提出的统计指标是有数据基础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测性。
但是,不能将各个专题统计指标体系简单合在一起,作为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首先,每个专题都是就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管理职责所在设计指标,受制于职能分工,这些指标未必能够从全局出发全面反映国家整体资源环境状况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次,专题指标体系可以比较详细地反映本专题所涉领域的具体情况,如果从全局看,这些指标可能会显得过于烦琐,还可能会因为不同体系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出现不必要的重复。比如水既有资源功能又有环境功能,难以严格区分,有可能同时包括在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之中。
因此,有必要在专题性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专题界限,提炼一套更具代表性、综合性的主要指标体系,以比较简约、有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达此目标,需要更鲜明地遵循本报告第二部分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第二,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第三,坚持体现中国特色与便于国际比较相结合;第四,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二)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思路
依据本报告第三部分提供的思路,广义环境可以具体拆分为资源、环境、生态三个主题,以此三个主题为基础,即可从整体上反映一国资源环境状况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此外,为了充分体现全球热点性的环境问题,满足当前国内与国际事务管理的需要,还应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专门的主题加以考虑。这样,以资源、环境、生态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分别对应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既简约又互补,基本涵盖了资源环境的各个方面,又突出了热点的全球环境问题,由此为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基本内容架构。
进一步讲,要基于这个基本架构,将各专题性指标按照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分别归入不同的主题之中,形成四大类指标。其中,资源类指标主要关注事关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重点反映这些资源的状况、开发利用情况及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指标主要关注废弃物和污染物,包括废水、二氧化硫、氨氮、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等,重点反映这些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建设指标主要关注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和荒漠三类对象,重点反映这些生态系统的现状、建设和保护情况;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主要关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采取的措施,重点反映排放总量及其减缓措施,主要对象是二氧化碳。
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变化各具不同性质,对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所不同,因此导致统计所要刻画的基本数量特征有很大区别,统计处理方式也不是完全统一。
第三部分所提供的指标体系构造模式,为在这四个主题下确定各自指标的具体组成逻辑提供了依据,形成了各自的内在逻辑。
(1)资源类指标体系以“供给—消费—效率”为内在逻辑,反映资源储量、生产、进出口、消费、利用效率以及与经济、人口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体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
(2)环境类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反应”为内在逻辑,以污染物排放表示环境压力,以环境质量表示状态,以环境治理表示反应,可以全面反映围绕环境所发生的各方面的情况。
(3)生态类指标体系也沿用“压力—状态—反应”的内在逻辑,重点是显示生态系统的现状、建设与保护情况。
(4)应对气候变化类指标体系则以当前最关注的排放指标为中心,反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3.采用两级模式设置具体指标
为了在简约与全面之间取得平衡,在具体指标设计上采用两级模式,按照指标性质将各类指标分为两级。
(1)一级指标主要选择综合性、代表性强的总量指标,以及反映与经济增长和人口之间关系的指标,力争以少量指标反映总体情况;
(2)二级指标主要是一级指标的分解和延伸,主要从结构上动态地提供相关信息。
通过分级设置,使整个指标体系更为简洁、全面并富有层次。
(三)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组成
经过以上设计,最后形成的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共包括99个(类)指标,其中一级指标63个,二级指标36个(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资源类指标共46个(类),其中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21个(类),主要包括资源储量(保有量)、生产、进出口、消费、利用效率以及人均资源消费等方面的指标。
(1)资源储量(保有量)指标,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耕地保有量、能源及重要矿产资源基础储量等方面的指标,反映重要资源的拥有量。
(2)资源生产指标,主要包括能源生产、电力生产、矿石生产等方面的指标,反映资源产品的总量和结构。
(3)资源进出口指标,主要包括能源进出口、矿产品进出口以及主要高耗能产品进出口等方面指标,反映我国资源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输出情况。
(4)资源消费指标,主要包括用水和建设占用耕地、能源消费、电力消费、矿产品消费等方面的指标,反映各类资源投入总量和结构。
(5)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能耗及降低率、单位GDP电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资源产出率等方面的指标,反映我国资源利用水平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6)资源与人口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保有量、人均矿产资源量、人均用水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电力消费量等指标,反映人均资源占有和消费水平。
环境类指标共29个(类),其中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11个(类),主要包括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以及环境治理三个方面的指标。
(1)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生活垃圾清运量等方面的指标,反映主要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及构成。
(2)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监测断面劣于Ⅴ类的比例、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劣于Ⅳ类的比例、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区域人口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标,反映水和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3)环境治理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工业氮氧化物去除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等方面的指标,反映污染防治情况。
生态类指标共17个,其中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个,主要分为生态现状、生态保护与治理两类指标。
(1)生态现状指标,主要包括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草原面积、地下水超采面积、水土流失面积、沙化土地面积、湿地总面积等方面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状况。
(2)生态保护与治理指标,主要包括造林面积、种草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沙化土地防治面积、湿地保护面积、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标,反映为解决突出的生态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应对气候变化类指标共7个(类),其中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个(类),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及降低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森林蓄积量、新增森林面积等方面的指标,反映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主要措施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