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文自选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让区域经济理论成为学术的经典

中国区域经济学应当有自己的气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界的共识。作为从事多年区域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一员,切感到有义务为这门学科添一把薪柴。于是毅然命笔,便有以下的文字,以饕各位同仁。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域空间变化和经济景观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活跃在21世纪的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借鉴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在中国已经成为蒸蒸日上、从者如云的学科。学科发展当然离不开著作和文章。自1986—1993年杨吾扬、周期业、刘再兴、程必定、陈栋生等各位老师撰写的第一批区域经济学著作和文章问世以来,经过学者们近30年的潜心耕耘,现在以“区域经济”为名的著作,早已超过百部,区域经济方面的文章更是车载斗量。关于这些研究成果的特点,我想这样来概括:理论上的创新与内容上的传承相结合,把完善区域经济学的体系和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们必须承认,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和应用的学科,理论的归纳和创新需要始终不断。虽然学者们对理论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对理论体系的探求是共同的目的。其实潜心做研究的人都知道,理论的研究是凝重的,而绝不是愉悦的事情,向真理的趋近与时间正相关,所以枯燥的书斋常常也会成为学者的乐园,用学者们的健康和生命换取理论的果实!虽然我们不能说时间越近离真理就越近,但我们可以说,现代区域经济理论所包含的理念、信息和应用的方法,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这种理论的丰富和方法的新颖,应该就是我们追求的学术上的创新。

区域经济学的学者们都在为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理论努力着,我们应该对区域经济学者们对理论源头的探究精神大加赞赏。每位学者都知道理论体系的重要,但这可能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到底应该讲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基础理论的缺失,常常可能造成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的扭曲和误读,这种误读又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误人子弟!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保持理论源头的纯正?如何才能保证读者掌握“真正的”区域经济的理论?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好的教材,同时在学者的不断的辩论中完善。譬如农业中生产绿色食品,不但要保证生长过程中不受污染,更要保证种子和幼苗就是无污染的。当然,保持区域经济理论的纯正性,并不排斥学科的融合与相互的借鉴,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文阐述。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学被当作一个筐,凡是涉及区域经济的问题,都放到这个筐里面。这是对区域经济学采取一种肤浅认识的后果。我不想在这里涉及过多的学术争论,学者们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普遍现象,每一个学科都是如此。譬如讲课,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教科书中就是讲基本原理,讲升华后的理论。实践的经验当然也要讲,但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去讲,去讲案例。

我认为区域经济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空间的性质问题,空间是均质与非均质的统一的论点,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从哲学问题切入讲区域经济学,对本科学生可能略显高深,对研究生应该没有问题。杜能空间、韦伯空间和克里斯塔勒空间,都是均质空间。不研究均质空间,区域经济学就不是经济学。而在现实当中,极化区域或扩散区域都是非均质空间,不研究非均质空间,就无法理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和乡村的分布,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当前的问题是,我们不能把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学混淆起来,用“区域经济研究”来等同“区域经济学”。为什么区域经济研究不能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这是一个古老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每当我们谈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我们都会想到关于“本源”的探讨,实践是一棵大树,理论是树根。我们区域经济学阐述的,不应该只是树叶如何进行光合作用,而应该更多地去讲树根如何给大树供给养分。为了常青的学术生命之树,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大家真正掌握一门学科的有用的知识。但是,如果区域经济学的学者们都在扮演讲解员的角色,从头到尾都是讲述自己对某个地方的发展的看法,甚至不管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以解释或批判现行政策为卖点,那我们如何去提高我们自己和这门学科的学术水平呢?

所以,窃以为作为教师的我和作为学者的我是不同的,在课堂上和在会场上,需要讲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那么,目前区域经济学应当研究什么?我倾向于将其归纳为五个部分:区域经济研究的逻辑前提,经济区域形成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主体和主体行为理论,区域治理理论。从理论上讲,在早期区划理论和区位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区域经济学的独有的理论有:(1)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2)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的存在反映了区域经济的聚集要求,经济的聚集带来人口的增加,形成城市和经济中心。(3)空间成本理论。经济活动必须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并支付距离成本。

我感到有三个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澄清:

第一,关于“区位论”问题。“区位论”到底应该不应该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内容进行系统阐述,迄今为止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涉及经济区域形成的解释,也就涉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笔者的观点是,区位是区域形成的最原始的、基本的要素,并努力构建一个从“区位”到“区域”的一体化理论。这其实是一条十分困难的路径。笔者是从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关于区域是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分解为它的部分的观点来理解区域的,这种理解的好处是简单和不需要模型解释,而且“空间”的味道更足些,虽然不免有偷懒之嫌。当然我也十分期望能够有一个从“区位”到“区域”的一体化的经济理论,这样就可以使区域的经济学解释更加完善。

第二,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区域经济学著作都要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作为指导我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当然要研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而这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界最有希望进行理论创新的地方。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础和特征,需要从区域的自组织和行政区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才能有理论上的深度。其实,当前关于“三大经济带”与“四大板块”关系的争论,可以使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三,关于区域治理问题。虽然大多数的区域经济学教材都花费很大篇幅去阐述区域政策问题,但是当前的重点却应当是区域治理问题。“市场失灵”会导致区域空间自组织在空间上资源配置的无效,进而会导致“空间失灵”,所以需要区域治理的机制。但“政府失灵”同样会导致“空间失灵”,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也需要有更多的著作和文章问世,丰富我们的科学研究。笔者愿与致力于区域经济研究和实践的有识之士共铸区域经济学的辉煌,让区域经济理论成为学术的经典。

孙久文

丙申年十月初二(20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