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15年,我与埃森哲不得不说的故事
主讲嘉宾:张超
现任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合伙人埃森哲公司内部最快升迁纪录保持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2000级校友
讲座实录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今天下午的就业沙龙。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同学们是不是因为比较关注张超师兄在外企的工作经验,所以结合自己想要进入外企的就业理想,来参加的这次沙龙。其实张超师兄不仅有非常丰富的外企工作经验,同时还了解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因为埃森哲作为一家咨询企业,为很多企业提供运作模式的方案等,所以张超师兄在职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跨越了不同的企业和行业,包括这些企业和行业的管理经验。今天下午的沙龙可以说能满足同学们各个方面的需求。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张超师兄,请他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从参加工作至今的职业发展过程。
张 超:首先非常感谢能有这个机会和周老师坐在一起,与同学们分享。因为是“就业沙龙”,同学们关心的也都是就业、职场、个人发展方面的内容,所以我的个人介绍也主要侧重于这个方面。我1996年进入人大,2000年毕业,就读于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其实几年前的情况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可以从各种渠道了解各种信息。但在我读书的那个时候,对于一份工作,可能在进入之前都是并不了解的。当时,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同学,就业主要就是以下三个方向:(1)进入银行(主要是几大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等);(2)进入期货公司,当时中国尚未加入WTO,国际贸易方面的公司比较热门;(3)进入企业做会计、审计或进入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那时候大家对咨询行业的了解少之又少,也很少有人谈论。我选择这个职业其实也是由于机缘巧合,我在大四时通过特别的机会进入埃森哲,成为了一名实习生。坦言之,一开始我的初衷其实不是为了增加经历,而是为了赚点钱。(大家笑)
主持人:您做实习的时候一天大概能赚多少钱?
张 超:一个小时20块钱。当时对我来说赚钱可能是最初的目的,总之就是这样机缘巧合,我进入了埃森哲。但是加入埃森哲之后,这里的氛围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首先,就工作环境来说,这里是个“多国部队”,做项目时会有一些外国的同事,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其次,就工作内容来说,做项目与做一些日常的工作,两者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做项目就像打仗,内部之间会有很多的沟通和讨论。此外,在这里工作,每天都会有很大的知识量在轰炸,我需要不断地学习,会面临很多挑战。总之,基于种种原因,再加上性格的关系,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想如果有机会的话,就留在这里。其实,当时我已经拿到了其他的一些offer,但我决定就留在埃森哲。现在埃森哲有一万多人,但那时候,埃森哲在中国只有50人。那一年其实公司不招人,但我因为实习的表现,算是以特殊的情况加入了这家公司,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之初,我主要从事比较偏能源和电力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在过去的10年、15年间,对于国民经济是重要支柱,发展非常迅速。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我也学习了许多东西。之外我做的比较多的就是管理咨询、信息化资讯、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近几年,因为互联网行业比较热门,我的工作比较偏重的是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物联网等这些领域。当然,我主要研究的不是技术,而是研究这些技术可以怎样应用到相应的行业当中去,与行业相结合。现在算是到了合伙人的级别。
主持人:张超师兄很简单地勾画出了他职业发展的轨迹。这里有一些问题我想同学们也会比较关注。您去实习的时候是大几?大三吗?
张 超:对,其实在这份实习之前做过一份实习,大三的时候我在爱立信财务部实习过大概六个月时间。最后爱立信也给了我offer,但我没有留在爱立信,因为我觉得可能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比较无聊。这个选择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
主持人:进入埃森哲后,你开始跟项目,做一些相关的事情。那么去外企咨询公司实习的话,实习生主要做什么?
张 超:一般来讲,一个项目的架构是这样的:一定会有项目经理,也会有相关行业的专家。当时的项目主要负责的就是架构设计、业务流程以及信息化如何落地这些内容。而我作为实习生,没有太多专业能力,没有进入具体的组。但我会做行业的一些报告、研究,会有一些课题,有行业上的,也有专业上的。因为有不同的板块,可能会分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等不同专业。针对这些课题,可能会去调查。埃森哲有一个优点就是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库,那几年并不像现在,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搜到很多内容,当时可能需要查找很多资料,最后给予leader他想要的信息,做这些工作比较多。此外就是翻译、文字整理、会议纪要等工作。其实都是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因为毕竟才刚刚开始。
主持人:在你正式入职之后,工作内容和实习时候相比有变化吗?
张 超:是有变化的,因为正式进入之后会有清晰的职业发展定向。因为我的专业与财务比较相关,所以接触这方面比较多。这个时候的工作相对于之前来讲,可能直接与最终的交付品更加相关。当然,也都是属于比较底层的工作。
主持人:在职场上,经常会存在我们所说的“多变性职业生涯”这样的情况,有人做过统计,人的一生可能会有五到八次的职业变化。但是你在一家公司做了15年,是什么样的动机和动力支持你走了这么久?在这15年中,你可能也会面临很多其他机会,在面对这样的诱惑时你是如何作出最终选择的?
张 超: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坦率地讲,我自己也没想到,会在这里坚持15年这么久。可以说,我是带着热情来的,因为咨询行业可以使我不断接触新的东西,这与日常性的工作不太一样。前面几年我没有想太多,就觉得应该慢慢积累、不断学习,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后来逐渐进入到经理级的时候,涉及管理层面的一些事情,那时我确实遇到了很多机会。我为什么能一直走到现在,走了15年,我自己的体会主要有两点。
第一,虽然在同一家公司,但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做的事情会有很大变化,做项目和做项目也都不同。可以说在这里我经历了三个大阶段:(1)专业人士,professional,就是为某一个行业、专业提供咨询建议。在这个顾问阶段,一个人的含金量就在于对这个专业的理解。(2)项目经理,进入这个阶段,管理一个项目与负责这个项目里的一项工作是不同的,需要面对的东西、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和从前有所不同。我曾经带领过的最大的项目队伍,加起来一共三四百人,做了大概一年半将近两年的时间。我需要负责做工作计划,并与客户协商。首先就是要与人打交道,比如项目组里的同事、需要面对的客户等等;其次还需要与物打交道,比如我需要考虑递交的报告采取什么结构,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应用什么模型,这样考虑周全之后才能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保证客户的期望值。(3)2010年升合伙人之后,成立了两个事业部,一个是关于核电和新能源,另一个是关于大型资本项目。基本上我做了这两件事情,这与做项目经理也很不一样。项目经理有明确的目标,但这个没有。也许一个长远的目标只是一个数字,但对我来说,具体怎样去实现那个目标,可以说是重新开始。例如我要去考虑与市场沟通的策略,这有点类似于内部创业。另外,我需要考虑如何建立自己的队伍,也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包括竞争对手,会去思考能否构建价值链、成为合作伙伴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头思考,也没有太多人给予自己相应的指导,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第二,15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不断地有相应的挑战和压力使我往前走;公司的文化氛围,包括公司合作的一些人也提供给我这样的平台,使我也愿意去做这样的事。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特别是到转型期,会有很多困难和困惑,这时候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要求。因为人都有惯性,喜欢待在让自己comfortable的领域里。但新的那一步必须要迈出去。面对困难的时候,你是选择坚持还是逃避?其实,放弃是最容易的,但坚持很难,坚持意味着孤独,会带来痛苦。但克服这种痛苦,你会获得成长,你能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也想告诉在座的同学们,在大家的学习、工作乃至人生当中,都会面临许多转折点和选择,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眼前的一个坎儿,迈过去之后就不会再觉得这件事很困难了。
主持人:说得很好。我们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无法逃避的关卡,只能跨过去而不能选择绕行。如果你不跨过去,就会停留在一个“瓶颈”。转折时期面临的挑战非常大。从管理角度来讲,专业人士受到重用,需要去带领一个团队,这时候就有了一个错位,因为专业技能和管理团队是不一样的,工作对象不同,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也都有很大变化,这时候就面临着如何很快适应的问题。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考虑团队。再到后来,级别更高一些,成为了一名企业家,这时候需要考虑更多诸如目标、远景和文化建设等问题,困难更大。张超师兄坐在这里能够轻松地谈论这些,但这轻松的背后都隐含着许多的辛苦,一定是用付出的汗水和泪水换来的。一方面需要有决心,另一方面之前也要有所预料。各位同学在就业前,也应该了解这一方面,有转型的意识,做好转型的准备工作。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听别人分享这样的经验,但同学们现在有了这样的警觉,至少到了一个关卡的时候知道自己需要迈过去,这个真的很重要。还有一个问题想要了解,你现在做到合伙人这个级别,还会不会有离开的可能?合伙人会有股份吗?
张 超:我分两块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合伙人在我们公司内部被叫作landing point,因为咨询行业的人员淘汰率或者说流失率是很高的,比一般的行业高出三倍甚至更多,到合伙人级别,理论上来讲,如果自己不离开,公司是不会提出让你离开的,可以说是终身制的,算是给自己的保险。但是坦率地讲,合伙人中还是有很多离开的,离开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做到这个级别之后,发现与之前的想法有些偏差。很多合伙人都是主动提出离开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做得不好。第二,股份是有的,埃森哲2001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上市之前会给合伙人一些内部的股权,算是未上市的股东。现在上市之后,会给合伙人一些股票,当然还有一些期权,未来可以去realize,这也算是一种激励。
主持人:作为合伙人,张超师兄还担任大中华区副总裁这样的行政职务。每个合伙人都会有这样的行政职务吗?还是说合伙人只代表在财务上有所参与,具体的行政管理上有另外的人?这也是同学们未来进入咨询公司之后关于发展通道和线路的一个问题。
张 超:合伙人是一种“岗级”,代表的是一个级别的含义,但是你还会有很多其他的角色,这个角色会跟具体的工作相关。在埃森哲有两个职业通道:一个是向管理层走;另外我们也有专家型的职业通道,专家型的通道最高到不了合伙人级别。但这两个通道也不必拿来比较,很多稀缺的或顶级的专家,他们的薪酬并不比合伙人低,甚至会比合伙人高。因为有一些人不喜欢做管理,只喜欢在自己的领域做顶尖的研究,我们也提供这样的通道。
主持人:也就是说,所有的合伙人都是属于管理这个通道的。
张 超:对,在埃森哲是这样,不过,不同公司会有所差异。
主持人:现在,公司职业发展的两条线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张超师兄也介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情况。现在我们把机会留给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比较关心的问题,可以向张超师兄提问。
学生提问:怎样平衡咨询带来的压力?我曾经在咨询行业实习过一段时间,持续失眠了很长时间。我当时参与了一个项目,具体负责项目PPT的撰写,当时经常加班到12点甚至之后。这样使我即使不在工作时间,也会想这件工作的事,而且在时间安排上也有很多的压力。
张 超:其实这会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咨询行业的特性是它确实会面临很多压力,因为客户付了这么多钱是需要得到相应价值的回报的,这与在企业里做具体工作不同,这不是日常性的岗位,而是具有变动性质的。有时候这个项目与下一个项目会大相径庭。那么,在我们面临压力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1)人本身的工作、生活应该是一张一弛的,就是一个波动的过程,我们在心理上首先要预见到,设定好一定的期望值。(2)要有自我调节的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比如,我曾经的一个项目总监接触过一个非常挑剔的客户,每天都面临很大的压力,他减压的方式就是打乒乓球。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3)遇到压力,退一步看待这件事情,强迫自己停下来,做一件事情之前让自己安静几分钟,告诉自己这就是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看看书,诸如传记、历史等。总之,不要纠缠在一件事上,因为真的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主持人:您做分析员的时候被别人分配任务,现在成为了合伙人要给别人分配任务,这两个哪个压力更大?(大家笑)
张 超:我当时做分析员的时候,整个项目只有我一个人处在最底层,也就是项目里的所有人都可以对我发号施令。那时候经常加班加点,主要是精神上、身体上的累,但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为了catchup某个行业,我要花一些时间去做研究。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加班到12点都是理想的,到凌晨两点算是正常的,临近交任务的时候可以连续72个小时没有睡眠,这确实很累,是身体上的累。
现在这种累的方式不同,责任非常大,当你在做顾问或项目经理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有迹可循,都是有规则、有计划的,但是进行管理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事情是完全没有计划的,没有计划就没有规则,所有报到这里的问题,都是规则里找不到的。这个我们叫作从管理复杂度到管理不确定性。迷茫就在这里,“烧脑”也就是在这里“烧”的。现在做到合伙人我每天不需要去办公室,但是很多时候会需要见客户,可能电话会议每天会连续有很多。虽然没有了需要固定在某一个地方这一类的压力,但这是另外一种压力,需要管理的事具有不可预见性。
学生提问:咨询行业会涉及很多不同、全新的领域,怎样去快速地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然后为客户交出专业的答卷?
张 超:其实这是有一定模式可循的。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公司会给一些指导,让你在汪洋大海中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用比较短的时间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从事咨询行业以来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一定要比客户快半步,做更好的准备,预见到客户要问的问题,这是技巧。面对客户之前,一定要自己在大脑里模拟情景,做到胸有成竹。
学生提问:从人力资源咨询转变到管理咨询,就业上的渠道是否比较畅通?在能力上或者个人的期许上会不会有一些劣势?
张 超:我们招聘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学生,通过校园招聘。我们对于学生的期望值主要不是看过往的经验、经历,而主要关注态度、工作方式等个人本身的软性技能,我们不看专业,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收。另一类就是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的招聘,我们叫作express hire,这针对的都是短期内的需要。就这位同学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已经工作两三年之后,公司招聘这些有经验的人士,主要目的是短时间内解决眼前问题,应聘者如果无法帮公司解决问题,除非有特别的技能对公司长期有利,否则,进入公司的可能性不大。我也做过很多面试工作,遇到了很多特别会把自己市场化、特别会包装自己的人。
主持人:可以识别出来吗?(大家笑)
张 超:是有一定的方法可以识别的。当然,这是有一定比例的,面试一个小时,要把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人看透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从面试的角度来说,是有专业的工具或者说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总之这位同学,你从人力资源咨询转到管理咨询,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你做这份工作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哪里?是要和客户打交道,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还是满足了自己的一些其他需求?
张 超:做这份工作,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你需要有一种情怀。什么叫情怀?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的话,那么他可能走不了太远,也做不了太好。我一直觉得,你能看多远,就有希望能走多远。至于成就感,不同的阶段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我希望能看得更远一些,我希望能够借助我的能力,对我所服务的行业、领域作出一些改变。
主持人:让我们为这种情怀来点掌声。(大家鼓掌)现在提起情怀来,很多人会觉得虚假、可笑。大家都在比谁更俗气,都在“接地气”。其实,作为人大学子,我们真的应该有一些情怀,这就是个人使命,努力让这个行业、领域有所改变。我之前听说过一个“黄金圈”的理论,黄金圈指的就是有三个重要的问题:Why(为什么做),How(怎么做),What(做什么)。现在大家被问到“Why”的话很可能觉得就业就是因为赚钱多或者如何,但其实做一件事情,最根本的理由应该是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先清楚了“Why”之后再去考虑做什么、怎么做,要多从里往外想,问自己“我为什么存在”,这样的人生才是能成大事的人生。我们人大应该多一些有情怀、有追求、有使命感的毕业生,这样才无愧于“人文科学的重镇”这样的称谓。
学生提问:大概去年的时候政府放出一些消息,对于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和部门,要尽量少用外资咨询公司的顾问。作为一个外资咨询公司的领导,您怎么看待这件事?尤其是涉及一些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行业,您在与有着政府背景的客户打交道时会遇到什么困难?都是怎样处理的?
张 超:这个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内部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研讨。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从几个角度去看的:因为国家是从安全层面考虑,所以一些设备、信息等尽量要“去外资化”。不过,我的客户大概有80%都是国有企业、央企。我们要考虑,这些企业为什么会请咨询公司:(1)企业有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有外力帮忙解决,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解决,只是他们在一些企业文化和特定的氛围下没办法做一些事、说一些话,所以需要外力帮忙。(2)咨询公司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可以把其他公司的一些经验为我所用,或者说“洋为中用”。
所以,咨询这个行业从客户的角度来讲是需要的,而且会越来越需要。在这种需求下,这个市场中现在有外资企业,也有本土企业,很多竞争是这两者之间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在这儿,主要看蛋糕怎么切。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明白几点:第一,客户是尊重价值的,需要达到效果的。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在于你是否能为客户提供价值,这是最根本的。第二,你所提供的东西是否不可替代,这就是差异化竞争的问题。咨询也分为很多类,企业对于不同层次的服务都会需要,我们需要考虑我们的差异、优势在哪一个地方。第三,对于积累,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咨询公司成长速度很快,本土公司可以学习,但需要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者在未来一定会趋同。除了经验、价值之外,主要的就是人的问题,国内的一些咨询公司也会招一些外资咨询公司的管理人员,人员力量也在增强。人员决定了成本。但是随着人员的相互流动,这些最终也会趋同。而且,国内咨询公司最后也会国际化。所以,说到底,这两者最终会是完全平等的一个竞争,我们对此也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这部分业务越来越大,最终比较的还是差异化竞争。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主持人:咨询行业人才流动性比较大,怎样去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如果是取决于人的话,那么怎样才能留住这些人?
张 超:其实咨询行业需要拼的首先是口碑,其次是经验的积累,最后就是人。在口碑和经验积累的角度,对于客户来讲,咨询的整个过程是有风险的,这是行业的特性。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讲,咨询的特点相当于一个“黑匣子”,从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客户是不了解具体情况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模型、知识等变得更加民主化,随着人员的流动,这个方面体现得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咨询公司只有模型是不够的,因为针对不同的公司,方案不能完全复制,许多细小的内容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个是靠经验的。现在这个“黑匣子”在慢慢被打开。对于人员,我们内部也在研讨,可以说是有“软”有“硬”,“硬”的方面,我们会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或者说做一些培训等。“软”的方面,我们要考虑企业文化的构建,比如内部传承、客户价值、尊重个人等。我们也会评估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对于职业选择的关注点,根据这些关注点来调整职业的内容。
学生提问:在多数人看来,管理咨询公司压力都很大,但您的经历似乎是比较顺利的,(大家笑)您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危机或风险?
张 超:其实顺不顺也是相对的。在埃森哲,从咨询师到合伙人,晋升的概率有80%。但是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离开,所以主要看是否能够坚持。坚持是极其困难的,其实我觉得我的过程是很不顺利。(大家笑)中间真的有很多挑战和困难。
主持人: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策略,是一直在一个地方干,还是跳槽不断尝试?有时候跳槽的吸引力未必是薪资,可能也有别的方面。这两种策略,哪种发展得更好?
张 超:其实这个需要看人。从我周边的人来看,很难说哪个发展得好或不好。有些人通过几次职业变化之后现在也做得很好,这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还有抉择的时间点的因素。不过在招聘的时候,跳槽太频繁的我不会选择,因为我觉得做一件事情是需要持续性的。人有些时候换工作可能是因为遇到了过不去的困难,但换到新的地方也会有新的不确定性。随着自己的成长,可能接触不同的东西之后,会认识到哪一件事情才最能让自己有激情,这可能会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其实最初我也有自己的设想,我当时想的是30岁之前我可以随便跳槽,30岁之后我再踏踏实实做。但到了30岁的时候,这个目标又顺延到了40岁。现在这里仍然不断有新东西在吸引我。此外,选择的时候也要看不同时间点的变化。
学生提问: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您是否觉得IT咨询的发展前景会比较好?第二个问题,您最喜欢埃森哲这家公司哪里?最不喜欢哪里?第三个问题,您有没有什么教训比较深刻或者比较后悔的事情?
张 超:人还是要顺势而为,我们要看大势,这个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因为技术的创新会带来很多新的商业模式,这方面的前景和机会可能比我们能想象到的还要大。即使是做管理,你管理的东西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太守旧、太按传统方式思考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我自己的体会而言,我最喜欢埃森哲的地方可能就是这里的一批人,我个人觉得,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子,60%取决于个人能力,30%取决于你生活的小环境(你日常工作接触的人,你的小圈子),剩下的10%就是看运气。在埃森哲,我喜欢这里一起工作的氛围、感觉和方式,这是让我能坚持下来很重要的原因。当然,埃森哲肯定也有很多弊病,因为现在企业做大了,可能会有一些大企业的通病,比如内部的机制等,这可能是我不太喜欢的方面,不过大企业都会有这些问题。一旦大企业规模化运营之后肯定会有一定的规则,也许效率会降低,这个问题在一定规模之上的企业都存在。
第三个问题,对我有比较大冲击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对人的信任,某一个人由于自己的一些事情,造成这个项目有很大的财务上、预算上的问题,给客户造成了比较坏的影响。对我来说,怎么去信任一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事情可能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学生提问:您为什么选择咨询行业,进入埃森哲?
张 超:我偶然得到了进入埃森哲实习的机会,然后这里的工作方式给我带来了很多全新的东西,我希望能有不断的变化,所以留在了这里。
主持人: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工作中的文化差异明显吗?
张 超:文化差异还是有的。外资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收权和放权的问题,因为它们在中国的都是分支机构,不是最终的战略决策机构。很多时候做一些比较大的决策的话,需要和全球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如果他们不了解中国的背景,就会比较困难。我们现在比较好的做法就是直接请他们过来,让客户给他们看。所以说文化差异肯定是有的,因为大家背景不同。
主持人:我们要找到良好的沟通方式,这种差异能够优势互补,还是这个差异会阻碍自己的决策,这个考验的就是我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生提问:我们毕业之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从一家体系完备、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开始比较好,还是从一家刚刚起步、还在创业阶段的小公司开始比较好?想听听您作为前辈的经验。
张 超:我的回答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这与我自己的性格有关。从我的角度来讲,我比较倾向于进入一家体系比较完备的公司。现在许多大学生创业,但是看结果的话,成功率非常低,因为缺乏经验的积累。从学生进入社会,是会有很大转变的,如果在一家体系完备的公司工作,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能有一定的积累,这样益处比较大,之后再创业,效率可能也会更高。
学生提问:15年前您做了个选择。那么现在您自己和您的同学做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再给您一个机会,把15年前的选择再次置于您面前,您还会这样选择吗?
张 超:我还是会这样选择的。我的性格不太喜欢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每个人有不同的因素,我比较看重的是我对工作性质的体验,这个工作性质我是否喜欢。我的同学也有在他们各自的行业里做得很好的,但是好或不好并不能以薪水或者职位的高低来评判。
主持人:大家都在问,15年了,如果回到当初张超会怎样做,他的选择是无怨无悔。能够做到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做之前我们要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探索,不断地去进行匹配,去适应。此外,能够引领着他一直往前走的动力,是因为他有一种使命感。使命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可以寻找和建立的。我们需要去寻找,我们可以有一定的阶段,不要求大家超越实际地追求情怀,但大家心里一定要有一种使命感,遇到合适的时机就去完成它。
张 超:有一句话是lead your life or live your life。我们大家都应该去lead your life,这个引领自己的东西就是使命。这个东西是谁给自己的并不重要,但是一定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