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核原则与标准的调整
(一)考核原则和标准的发展历程
1.建党以来到新中国成立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选拔培养大批党政领导干部以适应党组织壮大和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党政干部能力的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价等各项标准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这一时期,提高党政干部素质能力、树立良好亲民形象成为党的工作的重点内容,并将培养新老干部的能力水平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当时革命斗争需要,各级党组织注重在实际斗争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临机决断的能力。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对官员的考察不仅要以政治认识、纪律性等为标准,还要以联系广大工农群众、指导群众的能力为标准进行。这些标准的提出,正符合革命时期对党政领导干部能力的现实需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外的主要矛盾十分突出,此时,中共中央逐渐深化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体系的认识,并明确指出“德才兼备”的重要性。1939年,中共中央指出知识分子对民族解放、革命胜利的重要性。1941年,国内革命形势更加严峻,为进一步清除“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完善党内队伍建设从而进行正确指导,中央军委提出对一些重要的技术骨干要以专业学识能力为标准,而不是以政治认识为标准,大大提高了党政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工作能力。
2.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社会逐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和党内干部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对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党政干部能力考核评价工作也变得极其重要。为改善百废待兴、党内干部能力发展滞后的局面,使党政干部更好地认清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更使各级党组织及时全面准确地建立党政干部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中共中央颁布多个相关政策文件。1949年11月颁布的《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对干部的鉴定,坚持抗战时期的“才德标准”。1951年1月,中组部提出以“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为干部考察标准。新中国成立以后,干部队伍迅速扩大,干部成分较过去任何时期均为复杂,为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多方面了解和熟悉干部的思想品质、工作才能,以便党有计划和正确地培养使用干部。1953年11月24日颁布的《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对审查干部的目的进行明确阐述。1956年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政干部由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且没有经过相关考核,导致其业务能力、领导能力等工作能力严重匮乏,为改善这一现象,使党政干部能力尽快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5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央关于今后干部工作方法的通知》,在干部工作方法上,从过去大批迅速地提升改变为稳定干部职务、提高干部能力。1958年,毛泽东提出“又红又专”标准,将掌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作为考察党政干部能力的标准之一。1964年颁布的《关于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给党中央的报告》,将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工作的贡献、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
3.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至今,面对日益向好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发展,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指引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逐渐规范化、制度化。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里提出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1994年,《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指出考核国家公务员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2002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再次强调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
(二)核心考核标准的提出与发展
“德才兼备”的成语释义为:德即品德,才即才能;指同时兼有优秀的品德和才能,它是干部考核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德是指政治素质、思想作风,才是指工作能力、业务理论水平;其中才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谋划能力、创新能力、现场指挥协调能力和决断能力等。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和考察党政领导干部总结历史经验进行的科学总结,更是选拔任用和考察党政领导干部的一贯标准。1938年10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1945年5月,《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颁布的《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指出坚持抗战时期的“才德标准”。1958年1月,毛泽东又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标准形象表述为“又红又专”,提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做到辩证统一。其中“专”强调技术水平,主要看能否善于钻研业务,掌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1979年11月,《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提出干部考核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党政干部考核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1994年9月,《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并提出衡量干部的德和才。进入21世纪,胡锦涛根据国情和党情的发展,鲜明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在2011年12月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明确指出把能力突出的干部提拔上来,并指出,考察干部的才,要注重考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三)考核原则和标准发展的特点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主流思想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主流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形式下有不同的工作标准,但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正确指导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要始终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指导确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干部考核的着眼点放在代表好、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2.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
在不同历史时期,现实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各有不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对干部考核的侧重点和权重进行调整改善,各个时期的考核主体、周期、内容、标准等都随之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应总结阶段经验,借鉴国内外考核实际经验,对党政干部考核进行经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发展完善。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就解决实际问题和联系工农群众的能力进行重点考察,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发挥工农群众的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极其突出,对党政干部的考核不仅关注政治认识,而且对干部对敌斗争能力和专业学识能力进行重点考核,以加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干部工作能力。
3.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立足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也要坚持这一思想路线,考核评价的指标内容要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工作的各项要求。在不同历史阶段,立足当时形势,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提出针对性指标,并从不同角度对干部进行考核,做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