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治理结构与福利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本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书研究坚持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经验事实作为研究的起点与基础,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力图使五个研究专题对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能够基于对农户个体和地方政府经济特征变量或理性行为的计量分析,以确保各政策研究课题对财政政策治理结构的设计能满足农户和地方政府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性约束。

从技术路线上讲,本书所设置的各政策研究课题基本上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工作主要是通过组织调研搜集到翔实、细致的统计调查数据,其类型主要包括可供研究使用的官方调查数据、专业机构调查数据以及微观抽样调查数据;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是通过构造经济计量模型对特定制度背景下农户和地方政府的某些特征变量或行为变量的决定因素做出系统的经验研究,并据此分析相关财政政策的支农惠农效应或支农惠农机制;第三阶段研究工作则是基于实证分析结论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治理结构,以提高政策的实施绩效。根据这一技术路线,本书研究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统计调查方法,其二是计量模型设计方法。这两类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统计调查方法

为了获得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与信息,各政策研究课题在第一阶段研究工作中使用了两种统计调查方法。其中,第一种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文献、既往的各类调查数据与资料以及官方的常规统计数据等现有资料的搜集、分类、筛选以及统计汇总,获取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经济数据;第二种统计调查方法则是根据课题组设计的随机抽样规则在全国不同地区选择一些县,再在每一个县抽取一定数量的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系统地搜集调查对象在家庭与人口特征、劳动力转移、收入与消费水平、子女上学、家庭教育支出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量化信息,并对这些量化信息进行统计汇总,从而得到比较完整的抽样调查数据。

借助第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本书研究搜集到以下数据与资料:

(1)我国政府近年来围绕农村教育财政制度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粮食财政补贴制度改革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所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细则和各自相应的分类财政支出数据。

(2)所选择的样本地区在社会、经济、人口、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卫生服务递送系统、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政府层级改革等方面的常规统计数据及其相关政策信息。

(3)一些专业研究机构所建立的涉农微观调查数据库。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获取的专业机构调查数据中,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数据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CHNS数据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在中国进行的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该项调查采用的是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其调查样本兼顾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覆盖了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9个省(区),包含了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共7个年度的社区调查、住户调查、膳食调查、成人调查、儿童调查等丰富和翔实的数据。

借助第二种统计调查方法,本书的政策研究搜集到了一些研究所必需的涉农微观调查数据。在调查中,课题组对样本的选取遵循整群分层抽样规则。具体来讲,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将农村地区按照地域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随机从东部地区抽出1个省、从中部地区抽出1个省、从西部地区抽出2个省;然后,在所抽取的4个省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县作为样本县,从而形成4个样本县,再分别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每个样本县随机抽取5个乡镇,从中部地区的样本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合并形成17个样本乡镇;最后,从所抽取的每个样本乡镇随机抽取1~2所面向全县招生的学校以及200户农村家庭分别作为入校和入户调查对象。结果,课题组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得来自陕西、内蒙古、山东以及河南4个省(区)的4个县(旗)的入校有效调查问卷10948份和入户有效调查问卷3017份。

(二)计量模型设计方法

为了保证财政政策治理结构的设计能够满足农户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本书对财政政策的支农惠农效应和支农惠农机制的研究均基于对农户和地方政府的经济特征变量或理性行为的计量分析。本书中所使用的计量模型包括基于面板数据的倍差法回归模型、基于横截面数据的Tobit回归模型、基于横截面数据的Probit回归模型、基于混合横截面数据的Probit回归模型以及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具体来讲,第一个研究专题的第一个政策研究课题以农户子女的就读概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两免一补”财政政策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面板数据构造了一个倍差法回归模型,用以估计“两免一补”政策及其他因素对农户子女辍学选择的影响;第一个研究专题的第二个政策研究课题以家庭教育支出为潜变量,以家庭成员外出打工人数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横截面数据构造了一个Tobit回归模型,用以估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农户教育支出的影响。第二个研究专题设置的政策研究课题则以农村留守老人自评健康为“好”的发生概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出打工人数占家庭总人口比重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横截面数据构造了一个Probit模型,用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的影响。第三个研究专题的第一个政策研究专题不涉及计量研究,而第二个政策研究专题以农户拥有的剩余产量为被解释变量,以政府对粮食生产的财政干预方式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构造了一个粮食总产出模型,用于研究我国粮食财政干预政策的产出效应。第四个研究专题的第一个政策研究课题将农民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概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政策性补偿支出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混合横截面数据构造了一个Probit模型,用以研究政策性补偿支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以及基层政府财政负担的影响;第四个研究专题的第二个政策研究课题将农户陷入相对贫困状态的概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村家庭传统养老方式的若干量化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混合横截面数据构造了一个Probit模型,用以研究农村家庭传统养老方式保障功能弱化对老年贫困的影响。第五个研究专题的第一个政策研究课题以县域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被解释变量,以单一“省直管县”改革变量、单一“强县扩权”改革变量以及同时实施两项改革变量作为三个核心解释变量,基于县级面板数据构造了一个倍差法模型,用以研究评估政府层级改革政策对县域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的影响;第五个研究专题的第二个政策研究课题则以县域农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以“强县扩权”改革变量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县级面板数据构造了一个倍差法模型,用于研究评估“强县扩权”改革对于县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本书中有三个政策研究课题使用了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ethod)模型。倍差法是公共政策评估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基于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的计量研究方法。通常,利用倍差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政策覆盖地区随机选取研究样本建立观察组(treatment team),同时在非政策覆盖地区随机选取研究样本建立对照组(control team),然后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某一特定评估指标的差异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来评估政策的实施绩效。

为了明确起见,不妨用Yt0和Yt1分别代表观察组某一特定评估指标Y在政策实施之前与政策实施之后的大小,而用Yc0和Yc1分别代表对照组的同一评估指标在政策实施之前与政策实施之后的大小。这样,倍差法中所使用的倍差估计量可被定义为:

DD=(Yt1-Yc1)-(Yt0-Yc0) (1.1)

式(1.1)中(Yt1-Yc1)代表政策实施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评估指标Y的差分,而(Yt0-Yc0)则代表政策实施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评估指标Y的差分。

倍差估计量的上述设计使得利用倍差估计量评估公共政策的实施绩效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明显优势。具体来讲,一方面,由于倍差估计量定义式引入了差分(Yt1-Yc1)和差分(Yt0-Yc0)的计算,因而“倍差”估计量DD对公共政策效应的估计能够剔除那些不因个体不同而变化但会随时间而变化的外生变量的影响,从而可以消除政策实施过程中外生变量变化造成的估计偏差;另一方面,因为倍差估计量被定义为差分(Yt1-Yc1)和差分(Yt0-Yc0)的再次差分,所以“倍差”估计量DD对公共政策效应的估计能够剔除那些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但会因个体不同而变化的变量的影响,从而可以消除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可观察的样本异质性造成的估计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