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周礼》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北宋《周礼》学述论

受时代学风影响,北宋《周礼》学在探索中前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周礼》学观点上以辨疑为特色,在《周礼》解释方法上开创了以义理解《周礼》、以议论解《周礼》两种方法,这些突破了魏晋以来形成的《周礼》“汉学”研究范式,为已陷入呆板而固化氛围中的《周礼》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我们以下将分三个时段论述北宋《周礼》学的发展,分别是:建隆(960—963)至康定(1040—1041)年间,庆历(1041—1048)至治平(1064—1067)年间,熙宁(1068—1077)至靖康(1126—1127)年间。

一、建隆至康定年间

建隆(960—963)至康定(1040—1041)年间,是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统治前期。此时期处于庆历(1041—1048)以前,即庆历年间是我们划分前后时段的节点,原因在于:庆历年间,既是北宋尝试政治变革的转折时期,也是学风转变的重要时期。宋代《周礼》学独树一帜的研究特色是在庆历以后逐渐形成的,表现为怀疑传统的《周礼》学观点,在《周礼》解释方法上,开始驳斥郑玄《周礼注》,创造出以议论解《周礼的新方法,这是宋代《周礼》学开新之始。所以,我们将庆历以前的建隆至康定年间,划定为北宋《周礼》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示《周礼》研究在庆历前后发生了转变。

建隆至康定年间,学界对《周礼》的研究相当有限,这从数量少得可怜的《周礼》学著述中可以间接探知。此时期,较为重要的《周礼》著述包括聂崇义《三礼图注》和石介《二大典》。聂崇义的《三礼图注》是将《周礼》《仪礼》《礼记》涉及的器物、礼制绘制成图形、图表,并进行简单的注解,这其间也包括与《周礼》有关的器物图、礼制图;石介《二大典》一文,主要论《春秋》和《周礼》,石介倍加推崇《周礼》经邦济世的功用,并对《周礼》不能用世深感遗憾。

通过这些《周礼》著述,我们知道:在《周礼》真伪问题上,石介主张尊《周礼》为经;在《周礼》作者问题上,石介主张周公作《周礼》在《周礼》解释方法上,聂崇义《三礼图注》的解释中心在名物训诂与制度考证,这与《周礼》“汉学”研究范式的经典解释方法并无不同。

整体而言,建隆至康定年间,学界对《周礼》的研究仍因循《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形成于魏晋以后,研究者奉东汉郑玄《周礼注》和唐代贾公彦《周礼疏》为权威。就《周礼》“汉学研究范式言,在《周礼》真伪上,尊《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奉为经典;在《周礼》作者上,主张周公作《周礼》;在《周礼》流传上,主张《周礼》遭东周诸侯严重破坏,又遭秦焚书,因此,西汉时再现于世,已缺失《冬官》一篇,汉人以《考工记》补之;在《周礼》解释方法上,侧重于名物训诂和制度考证。建隆至康定年间,学界对《周礼》的研究从学术观点到经典解释方法无不承绪《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客观而言这种因循是从唐代经学统一开始的,延续到了北宋前期,长久的因循使《周礼》研究陷入呆板而固化的氛围中,缺乏新意,《周礼》曾经有的经邦济世的社会功用渐趋淡薄,成为少有人研究的儒家经典之一,几乎陷入不绝如缕的境地,如何打破既有的《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发掘《周礼经邦济世的制度资源,让《周礼》研究重新活跃起来,成为摆在宋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二、庆历至治平年间

庆历(1041—1048)至治平(1064—1067)年间,包括仁宗统治后期和英宗统治时期。此时期,可以说是宋代《周礼》学发展的转折期,辨疑打破了《周礼》“汉学”研究范式造成的沉滞,《周礼》研究重新活跃起来。

南宋陆游曾谈及庆历前后学风的转变,曰:

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词》,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1]

清末皮锡瑞曾补充陆游此段话,曰:

宋儒拨弃传注,遂不难于议经。排《系词》谓欧阳修,毁《周礼》谓修与苏轼、苏辙,疑《孟子》谓李觏、司马光,讥《书》谓苏轼,黜《诗序》谓晁说之。此皆庆历及庆历稍后人,可见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2]

以上所论,言及庆历前后学术风尚发生了转变,对儒家经典的辨疑全面展开。

在《周礼》研究上,庆历至治平年间出现了重要的《周礼》学著述一是刘敞的《七经小传》卷中《周礼》,二是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我们以为,二书之于宋代《周礼》研究的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周礼》解释方法的开新上。刘敞在《七经小传》卷中《周礼》中,以其博识自信,多处质疑、驳斥郑玄《周礼注》对经文的解释,甚至改动《周礼》经文,以达成他认为对经意正确地阐释,其特点是怀疑;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注体例,以“别立标题,借经抒议”的方式,潇洒地摆脱了经文的束缚,自由地抒发治国义理,其特点是议论。刘敞的怀疑,在《周礼》解释方法上挑战了郑玄《周礼注》的权威,对《周礼》“汉学”研究范式的经典解释方法造成冲击;李觏的议论,则跳脱了《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在《周礼》解释方法上的框框,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时代学风造就了他们著作所独具的学术魅力,也引领了此后《周礼》学的路向。

此时期,《周礼》“汉学”研究范式主张的《周礼》学观点受到挑战在《周礼》真伪上,尊《周礼》为经的观点受到不同程度的怀疑,学界对《周礼》真伪的认识开始趋向多元化,并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尊《周礼为经,如李觏。二是在尊《周礼》为经的前提下怀疑,或者怀疑《周礼官制冗滥、田制不合实用,如欧阳修;或者怀疑经文存在讹误,如刘敞三是怀疑《周礼》非经,如蔡襄从“奔者不禁”有碍人伦教化入手,怀疑《周礼》不堪为经。但在《周礼》作者问题上,主张周公作《周礼》的观点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如李觏、刘敞、司马光。

整体而言,庆历至治平年间,《周礼》研究的特点是以开新为主,兼有守旧气象。《周礼》研究的新气象体现在,以辨疑为重要手段,在《周礼》学观点、《周礼》解释方法上,突破《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守旧则体现在对《周礼》“汉学”研究范式的部分因循,如在《周礼》作者上周公作《周礼》的观点仍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我们认为,他们的承袭是盲目的,原因在于他们接受了传统观点,但缺乏对接受原因的论证说明这和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以后的《周礼》学是有很大区别的。熙宁以后,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存在对《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学术观点的承袭,但承袭者多会就其承袭原因论证一番。我们认为,虽然都是承袭,两种承袭的态度是有区别的,熙宁以前偏向惰性地接受,熙宁以后更倾向研究后的理性选择。

三、熙宁至靖康年间

熙宁(1068—1077)至靖康(1126—1127)年间,是神宗、哲宗、徽宗和钦宗统治时期。我们将熙宁年间作为划分前后的节点,原因在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亲撰《周官新义》以缘饰新法,引发政界、学界对《周礼》空前的关注,研究者随之增多,突破《周礼》“汉学研究范式的特色愈益鲜明。所以,我们将熙宁至靖康年间,划定为北宋《周礼》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以示此时期的《周礼》研究接续庆历以来开创的新气象,继续突破《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并逐步确立《周礼“宋学”研究范式。

此时期,最为重要的《周礼》著述当属王安石《周官新义》,此书兼具政治意义与学术价值,颇具影响力。政治层面上,熙宁年间是北宋进行政治改革的重要时期,王安石主持了变法,也遭遇了重重阻力,为了驳斥反对派对新法的谩骂攻击,更顺利地推行新法,他撰写了《周官新义》作为缘饰新法的经典外衣;学术层面上,王安石本着“以经术经世务”之思想,在《周官新义》中开创了以义理解《周礼》的新方法,将诠释重点从训诂考证转移到义理阐发,这是对《周礼》“汉学”研究范式经典解释方法的根本性突破,其学术开创意义尚在以议论解《周礼》之上。伴随《周官新义》颁于学官,政治层面上,反对变法者为了更有力地攻击新法对《周礼》的关注增多了;学术层面上,学子们为了应付科考,要熟读《周官新义》,从义理的角度阐释《周礼》,这既提升了学界对《周礼》的关注,也影响到熙宁以后的《周礼》诠释方向,如撰著于这一时期并流传至今的两部《周礼》学著述———黄裳《周礼义》和王昭禹《周礼详解》就都重视从义理角度解释《周礼》。总之,熙宁以后政界、学界对《周礼关注之多、研究之多是空前的,它们共同促成了宋代《周礼》研究的盛况。

此时期,学界对《周礼》真伪的认识,延续了庆历至治平年间趋向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形成四种观点:一是尊《周礼》为经,如黄裳、王昭禹;二是在尊《周礼》为经的前提下怀疑局部或个别经文,如张载怀疑盟诅之事不合周公制礼作乐本旨,王安石怀疑复仇之事会造成社会混乱,二程怀疑《周礼》有讹缺,王开祖怀疑有经文不合“圣人之心”,杨时怀疑盟诅非盛世事;三是怀疑《周礼》非经,如苏轼认为“《周礼》非圣人之全书”,其间有“战国所增之文”,苏辙认为《周礼》一书“秦汉诸儒以意损益之者众矣,非周公之完书也”,他们怀疑的焦点都在制度;四是诋《周礼》为伪书,代表人物是晁说之,他评价《周礼》“诞迂不切事”,不过是“适莽之嗜”的“残伪之物”。此时期,在《周礼》真伪认识上,怀疑开始压倒尊崇,小占上风,晁说之提出的《周礼》是伪书的观点,更是达到了北宋评价《周礼》之极致。在《周礼》作者上,周公作《周礼》说不再能一家独大了,形成五种观点:一是周公作《周礼》,王昭禹持此论二是《周礼》非周公所作,但同周公关系密切,张载、程颢和程颐持此论;三是战国人作《周礼》,苏轼持此论;四是秦或汉初人作《周礼》,苏辙持此论;五是汉代人作《周礼》,晁说之持此论。

整体而言,熙宁至靖康年间的《周礼》研究,延续了庆历至治平年间的新气象,还更上层楼,全面突破《周礼》“汉学”研究范式,初步确立《周礼》“宋学”研究范式。此时期对《周礼》“汉学”研究范式的突破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学术观点上,辨疑范围遍及《周礼》真伪、作者等问题;在《周礼》解释方法上,批评郑玄《周礼注》以训诂考证为中心的解释方法破碎大道,模糊了圣人精义微旨,攻驳郑玄《周礼注》蔚然成风除以议论解《周礼》外,开始侧重以义理解《周礼》,经典解释的重点从训诂考证逐渐转移到义理阐发、托古议今。这些都标志着《周礼》“宋学研究范式初步形成了。


注释

[1](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引“陆务观曰”,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4册。

[2](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之《八 经学变古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