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昂贵的博弈:汇率战争与大国布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经济学理论很丰满

有时候富人最怕别人说他富有,反过来也一样。

克鲁格曼的文章发表后引来一片骂声,东南亚诸国的民族情绪瞬时被点燃, “莫非只有西方世界才有资格发展经济,我东南亚诸国只能安贫乐道?尤其是1994年之后, ‘四小龙’ ‘四小虎’依旧龙精虎猛,一点也看不出疲态,您就预测我们经济增长要结束了?”

平心而论,克鲁格曼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东南亚诸国当时经济结构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今天,让我们摆脱非理性,平心静气坐下来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很多缺点确实一目了然。

最典型的当属泰国,所以索罗斯选定泰国为第一个攻击目标。那么,我们就以泰国为例,看一看东南亚究竟怎么了。

1985——1995年泰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5%,当然,能实现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这10年间泰国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40%。

高投资、高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原本是后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一无所有的时候无论劳动力、土地还是自然资源都很便宜,这些优势足以支撑本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腾飞。但是,这些优势无法持续,劳动密集型产业说难听点技术含量最低,有人就能干,是最容易模仿的。

对经济欠发达国家来说,一旦实现经济腾飞,接下来要赶紧趁着红利丰厚的时候实现产业转型。否则,周边国家很快就会模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什么秘籍,更不是不可替代的产业优势,一旦大家群起而学之,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无法持续。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周边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兴起,泰国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泰国并非没有机会,它比其他国家早富起来几十年,如果趁着这几十年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高端产业都上去,从制造改为创造,那周边其他国家无法赶超。

跟丰满的经济学理论相比,现实还是很骨感的。

泰国偏偏未能把握住前面几十年的机会,产业结构未能升级,没有明确产业导向,没有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

这也就罢了,毕竟先富起来几十年, “家底儿”还是有的。但关键时刻, “家底儿”被败光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资本不但敢为利润冒高风险,在没有风险的时候资本还会自己给自己创造利润——大量资金被投向房地产、证券及服务等部门,而对研发、基础设施及创新等部门投入严重不足。1992——1996年的“七五”期间,全国研发预算只有2亿美元,仅占GDP的0.14%。

风起于青萍之末。1996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泰国经济增长率降至6.7%。即使如此,泰国人们也不以为意,认为不过就是经济增长率降1~2个百分点而已。

实际情况是,这个时候泰国经济已经危若累卵了!

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 ,即这个世界上的钱是有数的、钱是少的、钱是不好赚的。所以,必须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位置,人们向来以为市场就是自动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机制。

未必如此,金融魔术可以形成资金自我循环,钱就很好赚。

在投资拉动型经济体制内,无论行政还是市场主导资源分配,最大的可能不是把资源集中到最有创新能力的部门,而是把资源集中到最有实力的部门、最容易赚钱的部门、最不需要技术升级的部门。因为自主创新虽然能创造巨大财富,但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非常漫长,漫长到令人失去耐心。

无论哪一种情况,资源集中都会以一个形式表现出来——房地产!无论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将成为幌子,所有资本都会涌入房地产,所有行业都将围绕房地产做文章!

改善生活也就是改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所谓衣、食、住、行,最能吸纳资本、最具备增值想象力的行业是房地产。

不仅仅泰国,整个东南亚国家当时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与之对应的是,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越来越少。危机前,东南亚诸国房地产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银行的资金又来自金融市场拆借,泰国房地产行业贷款占到银行业资产总值的50%,其他国家也在30%左右。

一方面,盖房子盖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房地产脱离了十年前买房就赚钱的老路,房价虽然未跌,整体空置率却高达20%。泰国的首都曼谷也是如此,1996年新建成的76万套住宅中就有30万套空置,既卖不出又租不出去。

泰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二十年的发展让经济有了很大起色,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生活水平高了,人们手里的钱多了。再说明白点就是工资高了,劳动力成本高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

劳动力成本上涨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进步的必经历程。怎么可能想象“血汗工厂”里的工人跟硅谷里的IT精英竞争?要出口多少件衬衫才能换回一套完整的原装精密机床?劳动力成本提高说明工资高了,劳动力自我提升、下一代所受的教育都将随之提高,然后,有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个国家就有可能实现产业升级。

如果仅是劳动力成本提高,而劳动力素质却停留在原来水平呢?

未经过现代教育,人还是原来那波人,根本干不了高技术的活儿,这就成了泰国新兴市场致命的缺陷:没有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却有一样高的劳动力成本,干不了活还拼命要高工资,怎么可能长久?

当时,80%以上的泰国劳动力实际达不到小学以上教育水平,做不了高技术的工作又要不断涨工资,那就只能是投资者产业转移了。

1996年曼谷的投资者已很难雇到合格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连一般的工程师、技工和行政人员也一定要支付高薪。当时,泰国全国平均工资为1.41美元/小时,越南平均工资却低于0.5美元/小时。

其实,早在1995年,泰国的外贸出口出现了明显跌幅,进口却没有减少,在经常项目上出现了162亿美元的赤字,为当年全国GDP的8%。

如果把一个国比作一个家,就是说今年花超了,入不敷出,多花了162亿美元。通常情况下应该来年多干点、少花点、多存点,把亏空补上就行了。

泰国要遵循这个思路也可以,实际上它不是这样的。泰国政府发明了如一种兴奋剂般的方法:放开对资本项目管制以吸引外资流入,以资本项下盈余弥补经常项下逆差。以过日子作比喻,今年花超了,明年咱借钱接着花,还是借高利贷……

对一个国家来说,这么干倒不是不行,比如美国,常年借债不还,也没事儿。美国这么干,一是人家确实能借到钱,二是人家科技能力、教育水平实实在在领先全球,全世界都得上赶着买人家东西,就算常年借钱不还也没人问。

泰国借钱如果用于发展生产、提高出口能力也靠谱儿,大不了以后赚了钱还上就是。按照这个逻辑,泰国应该去借长期投资,毕竟借钱发展生产力不是一年半载的事儿。

但是,泰国依然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就像一个输急了眼的赌徒——只要能借到钱,什么钱都敢借,借来就投房地产,再靠房地产增值归还贷款、赚取收益。可是吹得再美丽、再大的泡沫也总有破灭的一天。

1997年6月危机爆发之前,泰国外债总额达到900亿美元,占GDP的50%以上。其中,400亿美元是短期外债(大家可以理解为高利贷,三个月内就得还钱) 。

就在这个时候,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已经觊觎这个猎物多时了!一旦展开攻击,必定是一场财富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