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现实很骨感
1997年6——12月,东南亚危机被引爆。泰铢开始贬值,瞬间席卷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新兴国家经济体, “四小龙” “四小虎”开始了一场龙争虎斗,结果被打得抬不起头来。国际炒家用不到20天的时间就击溃了泰国央行。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狂跌20%,猛跌至1∶29。其实,跟英格兰银行比起来,泰国央行起码多抗了几天,没上来就举白旗。
国际炒家既然已经得手,就想席卷整个亚洲。
1998年1——7月,危机蔓延至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基本未做抵抗就缴枪投降,宣布新台币贬值,进而引发了亚洲股市整体大幅下跌,包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日本和中国香港,香港股市跌幅更是超过了25%。
好了,攻击香港的时机到了!只要拿下这个桥头堡,后面的事儿还不好办?
在进攻香港的同时,亚洲绝大多数国家都遭到了国际炒家的进攻,索罗斯对韩国发起了进攻,7——12月,韩元开始连续贬值。
在和索罗斯的交战中,东南亚多数国家可以说是丢盔弃甲,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印尼盾更是贬值达70%以上。
汇率市场可不是股市,以万分之一为基点,哪怕日百分之一的涨跌幅也很离谱。这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衰退至40年前的水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7 000亿美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损失的2倍以上。
弱肉强食,金融世界遵从着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最强者只攻击最弱者,这种做法往往屡试不爽。即使没有索罗斯去攻击你们的市场,你们的危机照样会发生。即使你们躲过了今天,强者终究还是会出现,出现得越晚,你们的损失就越惨重。索罗斯的到来就是让你们认清真相,尽早离开一个迷幻的世界。
东南亚金融危机,第一个猎杀目标非泰国莫属。据说索罗斯进攻东南亚的行动代号是“猎鹿” ,如果这是真的,索罗斯的中国文化功底还挺深。
《唐语林·卷一·言语》有这样的语句: “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
原文的意思是,我得手了、其他人便收手了。尽管索罗斯的代号不太可能来自《唐语林》 ,但我想索罗斯在说,此时的东南亚就像一头逃命的麋鹿,猎杀不过是举手之劳。
在发起进攻之前,索罗斯其实只有91亿美元。就是靠这91亿美元,索罗斯杀掉了东南亚“群鹿” ,搞出来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大的动静。
一个不足百亿美元的基金如何敢于挑战一批新兴市场经济体,以一人战多地?虽然一只基金金额不大,但美资全部共同基金加到一起就不是小数了。1996年美国类似的共同基金达35 000亿美元,养老和人寿保险基金金额在65 000亿美元以上,哪怕其中一部分集中投向某一方面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跟人们想象的不一样,全球外汇市场没有谁能占绝对优势,无论央行还是国际炒家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强庄” ,一旦操作失误,就有可能被对手湮灭,这也是外汇市场最具魅力的地方。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金融市场交手战,市场的真谛永远如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也就是说,以微小的资金量挑动,最终让整个市场都认同你的方向,形成羊群效应。
混迹于外汇市场的一般是机构投资者,人们通常认为机构投资者相对理性。实际上并不尽然,机构投资者之所以理性是因为这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不容易受市场情绪感染,一旦大势已成,别说一群人,一个国家的人都逃不掉。
机构投资者里的交易员仍旧抹不掉人类的各种情绪:焦躁、贪婪、失望、颓废……所以,外汇市场也是最容易受情绪化波动的金融市场,任何细微的变化都能引发波澜壮阔的行情。一旦把整个市场引导向某个共识,全球投资者都会冲向同一个方向,到时候,任你有再多护盘资金也不可能挡住大浪滔天!
有索罗斯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早晚的事儿。索罗斯的操作手法虽然很精巧,关键的几步不过也就那么几条。
——1997年2月,国际炒家开始攻击,这是一次试探性攻击,并没有兴起风浪,泰国央行用20亿美金平息了。这个时候泰国央行意识到了国际炒家的异动,也在第一时间打压了闹事者。可惜,泰国央行还是对之后的事态没有充分地准备,最后疲于奔命,未能赢得泰铢保卫战。
——1997年3月,泰国首次出现挤兑风潮,几天内储户就从商业银行体系取出了近150亿泰铢(5.7亿美金) ,媒体甚至有报道说国际炒家从曼谷空运现金回美国。跟着,挤兑开始遍及全国,整个市场一片看空情绪。对外汇市场来说,本币挤兑其实没什么作用,毕竟外汇市场是电子交易,不可能用现金抛售。但是,挤兑可以在国民心中制造恐慌情绪,让全球一致看空泰国经济,为羊群效应做好准备。
——在一片悲观预期之下,1997年3月5日,泰铢跌至5年来最低点,全球国际炒家嗅到了杀机。金融市场就是战场,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决战双方都必须等待最合适的契机。偏偏泰国央行受不了这份煎熬,4月9日下令泰铢兑美元比例中心值是1∶26.08,为历年来最低值,向对手露出了怯阵之意。几乎就在同时,泰国股市、房市都跌倒了最低点。接着,泰国央行又急于寻找时机与对手决战,5月7日,时任财政部长的林日光(Amnuay Viravan)宣布泰国无法维持平衡预算,这等于说泰国央行宣布与索罗斯决战,此后,泰国央行将面临泰铢和股票的疯狂抛售。当时,泰国央行有380亿美元储备,理论上有很大的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对垒先要有亮剑精神,偏偏急于求战的泰国央行再次露怯了。5月14日泰国央行开始实行资本管制,大幅提高离岸本币市场隔夜拆借利率,隔夜拆借利率暴涨到了1 000%。同时,央行警告国内银行不得拆借短期本币资金给海外机构,否则将面临巨额罚单。这些措施确实遏制了索罗斯远期做空泰铢,离岸泰铢市场汇率甚至上涨到了4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这些举措反而是泰铢保卫战中的一大败笔,极有可额能被市场理解为心虚,不敢明刀明枪与索罗斯亮剑。
——果然,5月下旬,泰铢汇率生死线频频被索罗斯挑战,央行频频出手但是再也无济于事。6月19日,泰国财政部长林日光辞职,并于7月2日宣布弃守固定汇率,泰铢保卫战失败。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越在我,心腹之患也。……盈必毁,天之道也” ,大概意思是说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等它羽翼丰满,就会毁灭我们,这是天道。
“心腹之疾” “盈必毁” ,这句话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的真实写照:信用过度扩张造成泡沫,泡沫就是经济体中的“心腹之疾” ,一旦泡沫足够大就会“盈必毁” 。国际炒家的做法是把经济运行中最脆弱的部分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引发金融市场的恐慌性心理,令人对经济彻底失去信心。市场一旦失去信心就会造成大量资本外逃,这时候央行就算有通天彻地之能也无济于事。
东南亚诸国经济结构有很多类似之处,泰铢保卫战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均曾协同作战。
泰国既已败亡,唇亡齿寒,其他诸国也就很难保全。估计这原本是索罗斯和国际炒家算计好的,既然出手就一批!
第二个被送上“断头台”的是印度尼西亚,在泰铢上大获全胜并获利颇丰的国际炒家转而狙击印尼盾。
印度尼西亚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贷款偏高,情况比泰国更糟糕。这样的经济体更容易被攻击,泰铢刚失守,1997年7月25日,印尼盾便跌至2 613,而在8月22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跌至3 045,大举突破3 000心理大关。当日,印度尼西亚的股市大跌,短短一个月,70%以上的股票跌幅超过了50%。
印度尼西亚已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旋涡的中心,面对的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谁都没有想到马来西亚也被卷入这场危机,马来西亚也借助外资流入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但是,马来西亚对民营企业向外借款进行了严厉的限制,与100万以上林吉特等值的外币借款需要向中央银行报告;中央银行方面,只批准有外汇收入企业的借款。
理论上讲,外币借款均有外汇收入对应,即使本国货币贬值,也不会导致债务危机。但是,马来西亚政府过于大意,在四面楚歌的时候还对自己建立的防火墙特别有信心,所谓的防御措施居然类似于IMF提出的银根紧缩政策和财政支出紧缩。
IMF的救援措施是针对危机国家的,马来西亚还没发生危机就这么做,跟武侠小说里的自废武功似的,最后也好不到哪里去。
1997年9月,马来西亚削减2%的联邦政府支出;10月中央银行开始控制银行对企业贷款,规定年底贷款余额增长率控制在15%以下。这个政策原本没什么问题,问题是11月马来西亚银行贷款增长已达到38%~40%,在余下一个多月内把贷款规模压到15%,那就是自找苦吃了。
在所有经济腾飞的国家中,企业肯定会借助贷款迅速扩大生产、扩张市场,骤然停贷会导致国内生产急剧萎缩。
1998年1月,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稳定走势迅速被打破,马来西亚央行对此视而不见,继续维持高利率。终于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外国投资者撤回投资、抛售林吉特。1998年4月开始,美元/林吉特汇率进入加速下跌时期,紧缩政策终于把马来西亚带入了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