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培育“四有”新人
邓小平理论同培育“四有”新人*
邓小平同志关于“四有”新人的理论,对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早在1978年4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他还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社会各个方面” 。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的事业中,邓小平同志又特别强调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他说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 。1979年10月,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从而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 。接着,到1982年7月,在军委座谈会上,他把“有体力”改换为“守纪律”,发展成为“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的新的论断。从此以后,邓小平同志的“四有”新人的理论,便正式形成并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正式写入了党中央的文件之中。
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四有”新人的思想,是同他所强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联系在一起的。他还着重地强调,精神文明不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如果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有关“四有”新人的理论,强调了思想道德教育在提高全国人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自从1992年开始,江泽民同志不断地强调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个主旋律,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调要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他所提出的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也主要是从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来考虑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根据党的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的实践经验,根据党员思想的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根据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所提供的正反两面的事例,从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出发,又特别强调了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提高党员的觉悟和培养“四有”新人中的重要作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一个人对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根本看法,关系到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的追求,关系到对社会生活中美丑善恶的评价和辨别,关系到一个人待人处世的根本态度和方法。因此,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为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特别强调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他特别提到要注意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培养“四有”新人的理论,强调了理想、道德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他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从而使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了更加深刻和更加全面的认识。
注释
*本文原载《德育信息》,19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