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关于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相关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概念界定

淮永建(2009)、胡睿(2012)等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以传统的艺术设计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严谨的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以及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媒体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等互动媒体制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类似的还有冯文博、罗维亮(2011)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是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的新专业。

薛洁等认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

田茵(2007)、郭蔓蔓(2008)等则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技术应用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富于团队精神,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等前沿工作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业内似乎已达成共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该是培养既拥有艺术创意与表现的审美素养与能力,亦具备数字媒体操控技能并实现艺术创作的技艺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特别是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类教师从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教育观念、生源选拔、学科整合、课程体系、师资匹配等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1)双语教学模式探索。王愉等(2012)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双语教学的内涵、意义和方法等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双语教学的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及使用能力,提高学生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其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芮轶玲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2011)一文中也认为教学模式应采取双语教学并重的方式。

(2)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卢锋等(2009)分析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存在问题,并介绍了以作品制作为导向的“510工程”实践教学的做法和对比优点。金晖(2011)也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另外,淮永建等(2009)就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特色培养分层次人才,以实训项目为主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作品案例为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导开展作品讲评,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注重第二课堂实践技能训练和指导,如此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数字媒体艺术类实践技能型人才。

(3)从某一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王晓芬等(2010)就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在此环境下师资配置、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上都需做出特殊的要求与调整。杨潮(2007)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严晨(2011)则从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角度讨论了数字媒体教育的导向。

2.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李四达教授在其《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2010)一文中结合近年来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数据统计分析,提出了未来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新思路,认为兼容并蓄、综合素质、求同存异和注重实践将成为今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核心价值。钟云飞等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以印刷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为背景》(2011)中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专门的探索。曾婧等(2013)则针对数字媒体专业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深入探讨。此外,朱建春等(2012)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分四个模块进行设计,即“通识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学科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方向实践模块课程”。淮永建等(2009)则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紧紧围绕平面媒体、三维媒体、互动媒体和网络媒体来设立,该知识体系结构中不但包含相关的艺术素养基本训练课程,而且包含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媒体创作技能培养课程,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整个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计算机技术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数字媒体内容创作。

3.对生源选拔模式的探究

刘觉敏(2012)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生源选拔方面应该注重生源的质量,改变传统高校招生管理体制与模式,将人才选拔目标锁定在具有创新潜力的生源上。朱建春等(2012)提出,要改变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不合时宜的传统分数录取制,按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发展目标要求吸收人才、培养人才;要改变单一艺术设计类入学考试模式,除了考查素描、色彩默写、速写外,还可以加试一门艺术综合,内容包括美术史、设计史、设计创意、美术评论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择优录取。胡睿等(2012)对比外国大学选拔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标准,探讨了我国的生源选拔模式。

4.对师资配置与培养的探究

就国内目前情况来看,某些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其他专业转型到数字媒体领域的,在理念和技术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和偏差,甚至许多教师的课程还超出了自己擅长的艺术研究领域,因此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尤为重要。李四达教授在其《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2010)一文中就强调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开放性的师资结构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创新能力,这样使得学生可以汲取不同学科的营养,成为综合素质发展全面的设计型人才。孙阿强(2012)也认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5.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培养的探究

朱建春等(2012)特别指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积极寻找和创造开展社会实践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题与社会中数字媒体行业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学校可建立数字媒体工作室,与校外较大型数字媒体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更好地打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张秀玉(2011)认为,要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职业领域出发,制定专业课程体系,采用课程体系与企业典型项目对接方式,以企业典型项目带动课程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形成校企合作“校内与校外结合、项目与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工作室与课堂合一、教师与技术人员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6.针对特定类型学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杨丽等(2010)、詹筱茹等(2011)及矫桂娥(2012)分别对理工类高校和民办高校理科生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理工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针对该专业多学科交叉和生源特性的专业背景,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来制定配套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陈旭(2013)、陈思喜(2012)则分别对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构成课程体系的构造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三大构成为基础、职业教育为本位、数字媒体技术为主要手段构建数字构成课程体系,对数字媒体类专业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刘程(2011)分析了当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背景,在此问题基础上对财经院校的教学现实条件、对策和教学思维以及如何形成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办学之路进行了探讨。杨杰(2011)也对综合性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认为综合性高校的此类专业的课程应包含人文素养类课程模块、专业技术类课程模块、创意拓展类课程模块和开发整合类课程模块。宫凡迪(2012)和王玉红(2010)则分别对北京市高校和浙江林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此外,鲍枫等(2011)对英国各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其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7.针对某特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廖祥忠等(2011)对电影特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要秉持“三结合”思路、“三融合”理念和“三对接”原则来培养学生。李智(2007)、廖祥忠(2011)分别就复合型电脑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培养体系建设应该从生源选拔、大学教育和社会培养三个方面入手。

8.针对全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薛洁等(2010)、刘瑞江等(2012)就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能够横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新型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各高校应该在学科整合、课程创新、师资配置、“产学研”实践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邵文红(2013)、袁剑侠(2013)则认为数字媒体发展应注重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内院系间合作方面的培养。李四达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2008)一文中也指出,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易凌云(2008)通过对比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定位以及对动漫、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等专业市场需求的分析,认为数字传媒技术人才培养应该采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模式。王玉奎在《我国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2013)一文中首先对比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然后分析国内各院校培养模式的特点,提出了要制定明确、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指明创新是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各高校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培养计划,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上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培养模式中的某个环节进行了研究,也涉及一些区域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群体现状的分析,发现了问题,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办学背景、目标、定位、特色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学历模式等也各有不同。但尚未看到系统的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过程的全过程要素的分析,以及对一个区域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的系统提炼,也没能看到国外相关专业的较为系统的专业开办的梳理分析研究,以及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催生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否或如何与产业活动共同发展的系统研究,等等,这些尚未研究的领域恰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北京地区是高校集中地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又是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北京地区也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开办学校较为集中的区域。北京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享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和区域优势,理应率先在国内形成卓有成效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将力图对北京地区高校基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设置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其发展的环境条件,提炼业已形成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对于国外典型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情况尤其是对于课程设置的分析,比较和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为促进该专业建设以及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