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经济变动的历史实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人口与就业

1.生产和资源

人要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生活就要消耗资源。生产涉及人口,实际上是生产供给滞后于人口供给。资源涉及人口,我们看到,人口繁殖可以无限增长,而自然资源终究存量有限。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要相互适应。[3]穆勒认为,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产增长速度时,必须限制人口。根据熊彼特的评论,马尔萨斯“没有提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穆勒“把人口规律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放在一起”;对人口压力的预感,让穆勒表现出“对节制生育的明确无误的赞同”[4]

熊彼特说:“1850年以后,经济学家对人口问题的兴趣低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实际上在炮声中又复活了。凯恩斯坚决主张,马尔萨斯提出的问题同以前一样十分重要。事实上,这一问题又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因为自然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做出的反应已开始日益减少。”他还提到,也有人认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人的行为合理化,从而出生率会降低”[5]

诺思认为,“经济史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压力”;对于“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克服这种压力,有时通过生理和社会的相应调整来实现,有时则通过能够改变资源基数的经济制度效率的改进来实现”[6]。用贝克尔的话说,出生率“部分地或主要地属于社会学领域”[7]

2.就业

人要生活就要有收入,要有收入就要就业。通过就业取得收入,它的思维模式来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传统观念。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就业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结果。

中国的城市化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就业。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这半个世纪的基本情况可见图3-3,我们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得出了结论。

3.劳动力市场引出的经济学思考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价格不具有充分的弹性,致使劳动力的供给出现长边现象,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状态。正如有人所说的,劳动力市场是否具有自动实现均衡的机制,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问题。如果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地实现均衡就业,自由竞争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的终极目标。如果劳动力市场恢复均衡的功能受制,市场理所当然地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受关注:一是通过财政扩张政策来扩大生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二是通过工资制度来降低工资水平,从而扩大就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