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专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录二 治学要讲学风[1]

治党要讲党风,为人做事要讲作风,治学要讲学风,这是人们常议常新的话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作风和学风也是党风的表现。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将党风、作风、学风列为整风运动的三项主要内容。毛泽东当时所讲的学风,主要是指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我们这里讲的学风,不仅涉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也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根本态度和方法。现根据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体会,就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是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又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在对待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反对不重视理论学习、轻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又要反对一切从本本出发、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是如此,在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上也应是如此。哲学社会科学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特点,从总体上、不同层次上、不同侧面去研究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结论,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真理。

二是科学性和革命性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就其对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正确认识并具有严整的科学体系而言,无可置疑地具有科学性。而科学性又是同革命性紧密相连的。这里讲的革命性,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敢于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向一切唯心主义和反科学的东西挑战,不承认任何僵死的、凝固不变的教条;二是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或方面既是科学又是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是为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武器,它的科学性是同阶级性、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它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完全一致。坚持工人阶级的阶级性愈彻底,就愈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人打着“客观主义”的旗号,割裂科学性和革命性,鼓吹“淡化意识形态”“远离政治”“告别革命”等,这纯属欺人之谈,本身就在散布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是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坚持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统一。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要保持其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正确地对待传统思想遗产,不可搞历史虚无主义或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而要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必须正确地对待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和学派的思想成果,不可搞封闭主义或盲目崇洋媚外,而要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东西来丰富自己。总之,要立足现实,总结过去,对外开放,面向未来,把批判继承、吸收借鉴同发展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思想和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它将自身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和人类认识发展的长河之中,不断吸取、消化历史发展提供的材料,总结实践提出的新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修正、完善、补充自己,因而永葆青春和活力。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研究、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果,学习、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倾听实践呼声,面向现实,面向现代化建设主战场,研究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不断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四是正确处理政治导向与“双百”方针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与贯彻“双百”方针的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放弃、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研究工作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要求,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正确方针,它强调的是发扬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流派、学术观点的自由切磋、争鸣,不能扣帽子、打棍子。要注意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等同起来。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具体分析、慎重对待、积极引导。对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中国人民大学广大教师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严谨治学,辛勤耕耘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作出一系列优秀成果,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本书汇编了中国人民大学8 0多位学者的治学经验、心得和体会,闪烁着创造的活力、智慧的光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学风。在这些作者中,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国内外知名的老专家,也有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或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学风,为人师表;或以杰出的贡献、优异的成绩,令人鼓舞;或以透彻的感悟、精辟的见解,发人深省;或以忘我的精神、生动的事迹,感人肺腑;或以真诚的教诲、殷切的期望,催人奋进。这些文章,凝聚着他们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科学与真理的执着追求。我们从中学习到: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又红又专,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治学与为人、言传与身教、教与学、教书与育人等关系,在迎接新世纪各方面的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发扬中国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学风,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永远奋进在时代的最前列。

科学研究是一件苦差事,只有方向明,方法对,学风正,扎得下根,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才能登上科学的顶峰。


注释

[1]*此文为《学林撷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论学集》( 2002年)一书代前言。郑水泉教授参加了部分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