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一
这是一个变化太快的时代,似乎前一秒钟学生们还会一丝不苟地在大厚本子上记笔记,下一秒钟他们就纷纷嚷着要求老人家注册“微博”、“微信”等高科技的账号来答疑。为了赶上时代潮流,我一把老骨头还真注册了一个微信账号(liuwenyonglasedu):一方面,用作玩儿票;另一方面,也顺便给几个特定的学生来答疑解惑。再后来,为了敦促这几个“不乖”的学生每天都能看点儿英文,我总顺手给他们群发一些难句和需要读的小文章。结果,有好几个同学都给我发微信说,每个星期只有一个句子翻译不够过瘾。其实我讲起来也很不过瘾,并且这样零散的知识不够系统,我担心对大家的帮助不够大——大家只把微信交流当作“玩儿”,而不是一个“课堂”。
于是,我和我的团队(乐闻携尔实验性教学项目组:王甜、王烨、卢丹丹)咬牙做了两个课堂:一个叫作“百日百句译”;另一个叫作“百日百篇读”。
所谓的“百日百句译”,无非是挑出新托福真实考试之中的100个句子,先一天一句慢慢地讲解,之后再要求大家用讲解完的结构和用法来造句而已。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我想,每天花费半个小时(5+10+15分钟),只需100天就能使得阅读和写作水平有所提升。什么?觉得100天太长?呵呵,大家在那些所谓有效的“速成理论”中都不知蹉跎了多少个100天了呢!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投入英语能力的综合训练之中来吧。
所谓的“百日百篇读”,就是每天通过微信发布一篇英文文章,并配有题目。而这些文章都还原自2011年至2013年北美托福考试的阅读文章;对于相信机经的同学来说,这也算是一个练习的契机,因为在中国内地的新托福考试中,很有可能会考到这些英文文章。这样的活动最适合以下人群参与:刚刚开始准备托福的同学;测试分数在80分以下的同学;乐闻携尔“监狱”集训营班级的同学。
具体要求很简单:
其实我一直觉得“top down”的英语学习方法才是正解:从文章阅读中积累词汇和句型,要远比背单词书有效得多——尽管看起来速度不快,但效率极高,因为有语境才会用。有些类似小时候的语文课:老师一天只教一篇文章,抠出五个生字,在文中讲解。
这个活动做满100天了,参加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我和出版社的冬梅老师商量了一下,于是决定把微信课堂上的内容整理成册后出版发行,书名定为《新托福百日百句百篇》。共有四册,而第四册就是我们最后25天的所有课堂内容。
2013年3月3日的托福考试刚考完,就有如潮的同学发微信感谢我:因为当日考试的文章在“文勇的微信空中课堂”中都出现过(它们分别是“中世纪商人信用”、“猛犸草原”和“独居与群居”)。类似的情况在3月30日这一天又发生了,有同学在考试的时候欣喜地发现了“Japanese Climate”和“Mesoamerica”这两篇熟悉的文章。我觉得挺得意的同时,心里当然知道,这些同学取得好成绩是应该的——不是因为他们碰上了机经,而是因为这些同学中的大部分人我都特别眼熟,他们都是坚持每天参加百日读活动的乖孩子。哪里有努力的人不成功的道理?
最后有两句话,一句要送给大家,另一句要送给自己:
——里尔克
——木心
序二:Necessary Evil
“机经”这个说法,最早可能源于机考GRE的年代——在那个时期多次考试的考题是可能完全重复的(一般以“自然月”为周期)。常出现的情形是:月末参加考试的同学遇到的试题,居然与月初的试题完全一致。所以,尽管我们在参加这些标准化考试之前都需先“签字画押”(签订保密协议,同意绝不将试题内容透露给任何第三方),但仍有“热心”的同学愿意在网络上回顾、分享自己考过的试题,这也就给后来参加考试的同学们创造了提前熟悉某些将要考到的真实考题的机会。
与之类似,机经在新托福(iBT)考试出现后,也逐步流行了起来,因为自从托福将纸笔考试(PBT)改革成计算机考试之后,也出现了重复出题的现象(尽管它并不是以自然月为周期的,但总归是重复了很多次,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陈睿老师的说法,科班出身的理工科专业人才使用STATA或SPSS等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还是不可小觑的。于是同学们总能看到诸多预测机经,也总能听到我们的机经预测命中的消息。这看上去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尽管我们制作的“机经材料”经常命中考题,但我却时常在各类讲座中宣传“机经无用论”。因为在一个真正经过了精心设计、目的是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测试中,出题者并不是那么在意学生是否已经提前了解部分试题。
请允许我以写作为例来进行阐述。其实提前知道作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影响最终的写作成绩。回想2005年以前的老托福时代,作文题目甚至是在考试前就已经提前告知了的——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在考前将题库里面的185个作文题目全都看一遍。大家不要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公布题库的行为在标准化考试中十分普遍:GRE考试中的写作部分(无论是Issue还是Argue题)也都是提前公布题库的。
为何出题机构敢如此“嚣张”呢?因为这是一个考查写作(语言)能力(而不是考查知识的丰富程度)的考试,它所公布的题库也并不是附有标准答案的问答题,所以即便提前获知题目,也并不能帮助写作能力糟糕的同学写出扎实、流畅乃至优美的文章来。
事实往往并非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在考场上复述或者模仿范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把三分之二的精妙句子写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自身真实水平的体现。大家想想,当评卷老师看到这样一篇奇怪的文章时,结果会怎样?面对三分之二的异常精妙的内容以及三分之一掺杂其中的傻头傻脑的句子,同一篇文章中居然出现如此明显的水平差异,评卷老师当然很容易就能判定孰真孰假,最终的分数可想而知(事实上,我并不反对研读范文,不然我也不会出版两本范文书。但显然,简单的背诵并不会收获好的效果——过些天我再与大家讨论范文如何研读的问题)。
既然写作如此,我想口语方面也容易得出类似的结论:与写作一样,口语并非考查知识的丰富内涵,而是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另外,对于阅读和听力两个部分,如果大家仔细看过各种版本的机经就会发现,被回顾出来的考题内容大都缺乏细节,而在这两个科目中被考查得最多的不正是细节吗?这时候有同学会问: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机经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显然,随着同学们复习程度的加深,以上这一点的意义将会逐步降低。任何一位经过了良好训练的同学,都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了解一篇阅读文章或听力文本的大意(而不再单纯地依赖机经提供的那些不太准确的概述),而关于口语与写作的试题同学们也能在一系列正规练习之后,掌握严密而有效的内容发展模式(因为经过训练,构造内容的过程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内化为学生的一项能力)。
与此相反的是,对考试越是不熟悉的同学(比如在考前一个月才刚刚了解了一些托福考试的细则),或者现阶段水平还比较低的同学(模考总分低于80分),的确都应该利用预测机经,提前构思考试内容。
其实我用“Necessary Evil”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也算是为制作机经的我们和阅读机经的你们开脱,毕竟这并不是一件多好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放在这里或许会很合适,无论我们是否承认:
最后,我想要留出篇幅,感谢如下同学:是他们在微信上的积极参与,才敦促我坚持完了这100天的活动;让我以他们的名义,将这本书献给更多正行进在留学路上的同学。
乐闻携尔熬夜团 团支书
文勇